“泡茶可修身养性, 品茶如品味人生。” 这是一篇,拾文化定制,富有情怀的优质茶品广告。 在这茶中,近年来又属普洱最热。熟普、生普;冰岛、老班章……来自彩云之南的普洱香叶为茶友所追捧,青睐有加。 你若认为普洱是茶中“新秀”,或只是“消食减肥”的代名词,那可真是小瞧了它。 普洱茶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蕴涵着深厚文化的中华瑰宝,注定将成为世界的普洱茶。 云南的、中国的、世界的。几个世纪,几代茶人,不断续写着普洱传奇。 今儿我们从头捋起,细说这杯不可小瞧的普洱茶。 ··· · 诸葛亮送茶种下乡? · 如今考证普洱茶史,广泛认为来自三国时期的“武侯遗种”。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 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 檀萃《滇海虞衡志》) 这其中的武侯,指的就是蜀汉大丞相诸葛亮。 相传,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请膺南征,平息南中诸郡叛乱。 有一次,诸葛亮率兵离开西洱河,军士因触江水瘴气中毒纷纷晕倒。 在万分危急之时,得到当地蛮濮人相助,送姜茶汤解毒而康复,送茶叶含在口中避染瘴气,才得以渡过桃花江作战。 诸葛亮看到茶叶如此神效,即命军士到哀牢山中采购茶子。 战后深入羌濮、乌蛮、金齿人等居住的地方,体察民情,送茶种下乡,并传授农耕技术。 诸葛亮所赠的种子便是普洱茶所属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种,由此大叶种便在云南临沧、西双版纳等地区种植开来,就是在这些地方,诞生了如今品质最高的古茶树。 ··· · 宋朝易茶 一饼普洱一匹马 · 据阮福的《普洱茶记》记载,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主产於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销往四面八方。 普洱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 到了宋代,普洱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销售高潮:销售版图不仅涉川滇藏,更向东覆盖到了江南,甚至中原。 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 价格高得骇人:一饼好茶,换一批好马! 宋朝的名士王禹曾为普洱写过: “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圆如皓月”指得就是普洱茶饼。 诗的总体意思是:哎呀,好喝!可是……好贵,自己喝不像话,拿来孝敬爸妈最合宜。 ··· · 青藏奶茶普洱制 · 其实在明朝之前,普洱还没有现代这个响亮的名字,史称:滇茶。 明代以后,普洱的名字出现了——“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滇略》)。 “‘普洱’之名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新纂云南通志》)。 原因是,此时位于“普洱府”的茶叶交易市集火炸了天。 普洱府本是云南地名,却因成为茶交易为滇茶普了新名。 明清时代的普洱茶丰俭由人,品质上乘的作为贡茶进贡宫中,雍正爷就是一枚妥妥的普洱茶粉儿。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也提到普洱——查夜和林之孝家就曾交代袭人“沏些普洱茶给宝玉消食”,听宝玉已吃过女儿茶才放心。 这里说的女儿茶,乃是普洱茶中的极品。城会玩。 清朝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驻军五百来防守茶山,枝头最嫩的芽儿掐完送朝廷,之后的才轮得上农民采…… 然而这并不影响广大平头百姓爱喝普洱的心——那时候青、藏、蒙地区制作的奶茶全部来自普洱砖茶,无需细品,普洱浓浓的茶香与奶香相容,别有一番风味。 ··· · 熟普却是个“小年轻” · 以上我们说的普洱史,全部是普洱生茶。普洱熟茶成就于当代,源于一次次“运输失误”。 清代以后,普洱出口到了粤一带。云南到广东、香港路途遥远,茶叶的运输只能依靠人背马驮,到目的地往往需要几近一年的时间。 且一路上气候湿润多余,生茶便在途中发生了一次质变:熟化。 所以,茶汤红红的普洱熟茶其实是个“小年轻儿”。 自打诸葛亮送茶种下乡起,经历几千年春秋,小树苗成为古茶树,已苍然天地间。 它所出产的“古树茶”,由于时光流转沉淀了更多香气物质,饮之饱满而层次丰富。 且古树长在高原深山中,远离人群,是天然的“有机食品”。 数百年间从无人干扰的土地中吸取营养,有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自然香气,口感更为醇和。 海拔高,无虫害,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均无需使用任何农药—— 临沧雪山2016新茶生普: 御凰品 高山古树普洱茶饼 200g茶饼956元;100g茶饼498元 坐在书桌前, 拂去那惹了一身的浮躁与纷扰, 气定神闲地专注于释放满壶的春色, 转动着杯里的淡绿, 再慢慢地喝进嘴里, 轻卷舌头让茶香溢满唇齿。 那已经是 偷 尽 了 浮 生 闲 。 你可不能小瞧这杯普洱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