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 之所以分享这本书是因为近期个人身体不适的原因,父母从外地搬来照顾。突然凑一起,又因为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空间的人。两代人的代沟加上我身体不好导致情绪上难免烦躁不安。使得自己和家人冲突不断。虽然生活上得到了照顾,但在精神上倍感折磨。 很遗憾的是我并没学会好好沟通,脾气上来后总是粗暴对待。这让我深感愧疚,于是找来这本书,目的就是来解决我的痛苦,我需要让我父母明白我需要隐私与空间感。我希望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语言让我的父母了解到我的处境和困苦。 在聊这本书之前我想先提个问题:请问大家什么是暴力? 很显然暴力是具有破坏力的。那么暴力背后是什么呢?每一个冷漠背后都隐藏着失望和对失去的恐惧与期待。理性的了解应该去“宽恕”而又做不到时,就会产生“罪恶感”。当受伤感和罪恶感搅合在一起时你就无法过好日子。时间长了难免抑郁。情绪过不去,理性出不来。对此我个人深有体会。 推荐这本书恰恰是因为个人觉得这是一本沟通技法的书籍。这本书好就好在讲技法。虽然不治本,但上手快,稍加尝试,就能得到正向体验,有助于你提高自信,掌握与人沟通的分寸,也加深你对他人的了解与体会。 本书很薄很浅,通俗易懂,读起来不吃力。读得快的人一个午间休息就能读完。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语言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也许我们总是忽略。 我们总说沟通,沟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怎么才能让他人愉快的接受我们的想法呢? 该书的核心内容就是沟通的4个要素 1,观察。(这也是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最大收) 什么是观察?就是留意发生的事情,不带道德评价的观看,也观看自我。 2,表达。 不管我们看到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只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而不是判断或评估 关于以上两点是本书最宝贵的精华。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说出观察结果。但“非”也并不是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描述,而不做任何 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如果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此你想传递的声音就 无法被对方接受。 3,诉说感受和自己的情绪,并且越具体越好。比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请您想想有哪些词是可以表达正向情绪,哪些词可以表达负面情绪) 4,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这4个要素是表达的要素。“非”的另一方面是借助它们关切的倾听,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 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举个例子: 一个母亲可能对她青春期的儿子说:孩子,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中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那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体会一下这句话。这位母亲运用的是非暴力沟通法。 “孩子,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这是观察与事实陈述 “我不太高兴”表达感受 “因为我看中整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这种感受 “你是否愿意将袜子那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提出请求 当然书中有大量列子供读者体会评论与观察的区别,以及很大有治愈感的金句 ,摘抄几句送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用。 “所有愤怒的核心是需求没有被满足。”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愤怒就转变为服务需要的情感。”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沟通 做一件有价值的事,然后静静等待,时间的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