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十年前白牡丹的启示

 云泥之 2016-09-13


俞振飞

俞振飞(1902一1993)男,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原籍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生于苏州义巷。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工小生。父俞粟庐为著名昆曲唱家,自成「俞派」。他6岁从父习曲,14岁起先后拜沈锡卿、沈月泉等名师学艺,能昆曲戏200余折,1930年北上,经程砚秋介绍拜程继先为师,正式下海为专业演员。俞振飞天赋佳嗓,唱曲时注重「字、音、气、节」,发展了「俞派」唱法,对京剧小生的唱法、念白、咬字、用气、运嗓,都有独特的追求,形成儒雅、秀逸,富于书卷气的表演风格。他精通诗词书画,擅长吹笛,在笛风、指法、随腔运气方面有很高造诣。1993年7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我认识慧生先生是在北京大马神庙王瑶卿先生的古瑁轩内,那是三十年代的事情。当时我参加程砚秋先生的鸣和社,从业余爱好转为从事专业演出,举家也迁至北京。那期间我经常去瑶卿先生家里,慧生先生也是座上常客,我们经常交流一些艺术创作的心得。慧生先生的谈话,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很有独到的见地。他不人云亦云,而是有真知灼见。他对戏情戏理的精辟分析与对京剧舞台美的各种构思,无不闪耀着新的艺术光辉。这些,给过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他之所以能讲出那么多精深的艺术道理,和他的丰富实践是密切相关的。我虽然三十年代才结识慧生先生,四十年代才与他同台合演《能仁寺·弓砚缘》,但荀慧生三字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却早从二十年代就开始了。



《十三妹》荀慧生饰何玉凤


 慧生先生是一九一九年随杨小楼老先生首次到上海演出的。我从一九二〇年定居上海,就开始看他的戏,当时他还用着艺名“白牡丹”,在亦舞台演得最多。我一直感到,那个时期的观摩收获,至少有两点还是对我们的青年演员们有启发意义的。


 一个是,他的演出剧目极其丰富。他主要宗法老十三旦侯俊山一派。他的跷功非常好,他把梆子的许多剧目移植为皮黄戏。  《辛安驿》《花田错》《梅龙镇》《铁弓缘》这些戏,成功地保留了梆子花旦各种技术性的表演,当时就是他最出色的代表作。他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类剧目无所不能,而且觉得无所不精,无论是演《南天门》《宝莲灯》《御碑亭》,还是《虹霓关》《马上缘》《穆柯寨》,或是《贩马记》《小放牛》,都很见功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昆剧也有很深的基础,贴演过不少昆曲戏,他演的《闹学》《佳期·拷红》,是有很大号召力的。


 他还演过很多新戏。他演欧阳予倩先生编的《宝蟾送酒》就颇有特色。他和王又宸、马连良各位一起,还排了几出南派风格的新剧目,他们在《诸葛亮招亲》这出戏里唱的南派「五音联弹」当时曾脍炙人口。他和南派鼻祖王鸿寿也合作排过新剧目。虽然后来慧生先生个人风格更成熟后不再演这类南派戏,但当时的广泛涉猎对他后来的创作是有不小作用的。


 还有,一些戏里的配角,经他演来也显得光彩夺目。如,他经常和马连良先生合演《珠帘寨》,他扮演的二皇娘,光彩绝不在主角之下。


 初步算算,他起码也演过一百五十多出戏。学过那么多传统技艺,接触过那么多不同的角色,使他吸收了多么丰富的艺术营养啊!



《绣襦记》荀慧生饰李亚仙


 另一点给我们有启发的是,他的合作对象非常之多,一出《汾河湾》,他就和王又宸、谭富英、马连良、高庆奎、林树森、王琴生等许多老生演员合演过(后来回北京又经常和余叔岩合演),当时他们虽然都是青年演员,但舞台上已经有各自的表演专长和特色,戏路子也各不一样。经常与不同的对象作不同的舞台交流,就迫使演员一定不能模式化,适应性要大大加强。我体会,这对提高双方的表演能力都有帮助。


 马连良先生是1922年首次来沪的,那时上海观众与他还是初识。而白牡丹却早已誉满江南,拔萃于剧坛了。正是荀、马的长期合作,对马先生的成名起了重大的作用。


 到了四十年代,我和慧生先生同台演出。我深深地体会到,他在舞台上特别挥洒自如,适应性极强,就像生活在角色里。戏都给他演活了,跟他同台,你不深入角色,不活起来,简直不行。我自然地联想到他二十年代的那些艺术实践,那真叫久经舞台考验了!他的真功夫,少说也有一半是在舞台上摔打出来的。



《红娘》荀慧生饰红娘


 今年八月底,上海电视台组织《中州雅韵汇知音》录像专场。我和童芷苓、李蔷华、王玉敏、王宝山等同志合录了《能仁寺》。芷苓是荀先生的得意门生,她演的十三妹可以说是深具荀派风韵的。我在录像过程中,不时忆起当年与慧生先生合演此剧的情景。我深知,荀派,绝不是轻易地建立起来的,那是慧生先生毕生的心血结晶。我与芷苓这次录像,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艺术大师。我们保留一点并不理想的资料只是起码的,衷心地期望中青年演员们以不懈的努力,在继承和发扬荀派艺术的基础上有一个重大的新突破,把京剧恢复到一个新的水平,才真正能告慰慧生先生于九泉之下。


 (王家熙整理,1985年10月22日)


(《荀慧生艺术评论集》)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