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水木年华138 2016-09-18


导读: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

【方歌】

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组成】

吴茱萸(汤洗)3g 人参6g 大枣(擘)四枚 生姜(切)18g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解】

吴茱萸汤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都有呕吐。《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所以无论是胸膈满闷,厥阴头痛,还是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吴茱萸味辛而苦,性燥热,既有温胃散寒,开郁化滞之功,又具下气降浊之用,所以作为本方君药。人参大补元气,兼能益阴,用为臣药,补胃之虚。生姜温胃散寒,大枣益气滋脾,以助君臣药温胃补虚;姜、枣相合,还能调和营卫,皆是佐药之义。如此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证亦除。但呕吐吞酸有寒热之异,临证必须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为据。若吐利而无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等证,可以党参加量代人参。

【文献摘录】

方论 柯琴曰:“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此方主之。按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此何复出治方?要知欲死是不死之机,四逆是兼胫臂言,手足只指手掌言,稍甚微甚之别矣。……少阴之生气注于肝,阴盛水寒,则肝气不舒而木郁,故烦躁;肝血不荣于四末,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则中土不宁,故吐利耳。病本在肾,而病机在肝,不得相生之机,故欲死。势必温补少阴之少火,以开厥阴之出路,生死关头,非用气味之雄者,不足以当绝处逢生之任也。吴茱萸辛苦大热,禀东方之气色,入通于肝,肝温则木得遂其生矣。苦以温肾,则水不寒,辛以散邪,则土不扰,佐人参固元气而安神明,助姜、枣调营卫以补四末。此拨乱反正之剂,与麻黄附子之拔帜先登,附子真武之固守社稷者,鼎足而立也。若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故食谷欲呕。若干呕,吐涎沫而头痛,是脾肾虚寒,阴寒上乘阳位也。用此方鼓动先天之少火,而后天之土自生,培植下焦真阳,而上焦之寒自散,开少阴之关,而三阴得位者,此方是欤。”(《伤寒附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