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分享】顽固皮肤瘙痒的困惑(皮肤T细胞淋巴瘤)

 渐近故乡时 2016-09-20
     作者简介:蓝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党支部副书记,血液科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血液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液分会学术秘书,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分会委员。至今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病例资料:男,63岁,因“反复全身皮疹伴瘙痒4年余,加重伴发热2周”,由皮肤科门诊收入院。患者4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疹,伴瘙痒,无明显红肿疼痛渗液,诊断为“湿疹”,多次在东莞当地医院治疗,给予外用皮炎平,皮肤康洗剂,后症状仍反复。2年前患者至某皮肤病专科医院就诊,诊断为“结节性多动脉炎,银屑病”,给予激素、氮芥,PUVB等窄谱照射治疗,效果不佳,逐渐出现皮肤溃疡、流脓。2月前患者出现全身皮疹伴瘙痒,面部、躯干及四肢可见弥漫浸润性红斑、丘疹、结节,部分可见溃疡、结痂、色素沉着斑,少许渗液,遂至我院皮肤科就诊,初步判断为银屑病或者结节性多动脉炎或者皮肤真菌感染,以大扶康静滴,加皮肤康洗剂外涂后效果不佳,收入血液科。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史。首先以真菌感染收入血液科,并查体。
查体结果:体温39.5℃,脉搏9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5mmHg。面部、躯干、四肢可见弥漫浸润性红斑、丘疹、结节,部分可见结痂、色素沉着斑,无明显渗液,双下肺可闻及湿罗音(见下图)。
病例特点:多形性皮疹,发热。
辅助检查:为探索病理,将采用辅助检查确定是感染性发热还是非感染性发热。1)感染性发热血分析显示WBC 16.53×109/L、HGB 99g/L、NEU 6.56×109/L、PLT 555×109/L;降钙素原1.59ng/ml;C-反应蛋白103mg/L;相关病毒抗原检测呈阴性,呼吸道八联球菌呈阴性;血培养、皮肤分泌物培养、皮肤活检及G试验未回报。2)非感染性发热检查结果显示,铁蛋白1871.45ng/mL;β2微球蛋白3285.5μg/L;生化全套示LDH 291U/L;细胞形态为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分类未见原始细胞,见中性杆状核33%,中性分叶核57%,淋巴细胞6%,单核细胞4%,中性粒细胞呈核左移改变。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嗜多色性、泪滴状等红细胞。血小板多见;骨髓穿刺示形态大致正常,考虑继发性白细胞增多症;自免六项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给予舒普深3.0g q12h,万古霉素1.0g q12h及大扶康0.4g qd,外涂聚维酮碘液、炉甘石、百多邦软膏(莫罗匹星),体温5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病理回报[k1] [l2] (2次):对患者皮肤分泌物进行培养,显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局部送检皮肤为坏死组织,镜检见菌丝,曲霉菌PAS染色(+),培养为黄曲霉菌(对伏立康唑、酮康唑均敏感)。据情况仍认为是真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并坚持目前组合抗感染,继续寻找病理。皮肤病理回报(第3次),病理报告示上皮脱落,有炎性渗出物,真皮内有大量异形性单核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部分细胞呈多边形,体积较大,胞浆中等,嗜伊红,核形状不规则呈扭曲状,似脑回,核膜薄,染色质细粒状,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为蕈样肉芽肿细胞。肿瘤尚有其他细胞成分,如网状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间质血管丰富,扩张淋巴管内见瘤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2(+)、CD3(+)、CD5(+)、CD4(+)及OKT4(+)。
病理诊断为皮肤蕈样肉芽肿。
完善相关检查:基因重排TCR(+)、EBER(-)、TIA(-)、CD56(-)、ALK(-);染色体G显带为46,XY(20);IGH/MYC(-);外周血形态未见Sezary细胞;外周血流式检查结果显示,未见异常细胞群;诊断可能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蕈样霉菌病)。左肾下部占位,结合病史考虑淋巴瘤侵润;右肾小囊肿,前列腺钙化;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未见腹水。双侧胸膜增厚,纵膈未见淋巴结肿大(见下图)。
诊断: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将患者诊断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蕈样霉菌病,T4N0M1,IVB期)。
治疗经过:该病例按照蕈样霉菌病(MF)进行治疗,首选综合治疗方案(甲强龙60mg qd VD、甲氨蝶呤20mg qw、干扰素500万U qod、异维A酸10mg tid、沙利度胺50mg bid);外用:聚维酮碘液、炉甘石及百多邦;抗生素:舒普深序贯头孢美唑纳。
治疗结果:效果不理想,仅四肢好转(见上图),原方案基础上加用培门冬酶3750iu,im(分三等分,1.6、1.7、1.7ml三部位注射,d1,d15)。皮肤损害得到控制(见下图),开始化疗,采用Gemox-L方案(吉西他滨1.6g,d1;奥沙利泊160mg,d1;培门冬酶3750iu,d1,d15)。
复查PET/CT(CR):左肾下部占位较前缩小,代谢降低,考虑肿瘤已受抑,结合病史考虑淋巴瘤治疗后改变。右肾小囊肿,前列腺钙化。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未见腹水,双侧胸膜增厚,纵膈未见淋巴结肿大。全身PET/CT未见其余异常。此后在移植与维持治疗中选择了维持治疗:沙利度胺100mg qn;强的松30mg,d1~7;培门冬酶维持,3~6个月1次,半年随访,至今完全缓解。 
总结及点评:蕈样肉芽肿是一种成熟的T细胞淋巴瘤,表现为皮肤的斑片、斑块。自然病程长。皮肤表现多种多样,表现为红斑、丘疹、脱屑、结痂等。还分为红斑期、溃疡期及肿瘤期。当病变发展时,皮损可变成浸润性斑块,范围更广,可进一步变成肿瘤结节或溃疡,侵犯内脏。当侵犯内脏时,主张化疗。本例患者长期误诊,被当成皮肤病进行治疗。到我科就诊时,已出现肾脏侵犯,并合并严重感染。导致开始不能选择强烈化疗,但经常规免疫综合治疗效果不明显,加用培门冬酶治疗皮肤蕈样霉菌病有一定效果,并且安全性好。使患者皮疹迅速得到控制,为能进一步化疗赢得了机会。因此,更坚定了我们后来在Gemox方案中加入培门冬酶的信心。Gemox-L方案在NK/T淋巴瘤中报道较多,而在T细胞淋巴瘤报道较少。而惰性淋巴瘤及皮肤T细胞中运用培门冬酶更是罕见,这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希望为大家提供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