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证治医案

 梅谱台阁 2016-09-23

温胆汤治口臭:

     口臭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口腔黏膜炎等口腔疾病。二是患有反流性食管炎、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吃口香糖对口臭病人而言,只能起一个暂时掩盖病情的作用,不仅对治病毫无益处,反而会因其中的糖分等物质的刺激加重口腔和胃黏膜损害,使原来的疾病变得更为严重。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结合中医理论分析认为,口臭多伴有牙龈肿痛、烧心、反酸、嗳气、大便干燥、舌质红、脉濡数或弦滑。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性属本虚标实、以实为急。病机为湿热痰火蕴结中焦。治宜清热化痰、健脾除湿。方用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9克,茯苓15克,竹茹、炒枳壳、法半夏、白蔻仁、菖蒲、郁金各10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大枣5枚。每日1剂,先用生水浸泡2个小时,然后以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煮20分钟,连煎煮2次,分2~3次温服,以10天为一个疗程。实践证明,本法对口臭的治疗每能获验,如遇口臭病人可以一试。



温胆汤治梅核气

     1985年3月初,刘姓女,43岁,因咽不不适,求诊于家父。自诉一年多来,咽部不适,如球状物梗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心胸满闷,心情急躁易怒。若遇心情不畅,或感冒之后,症状加重。观其舌红苔黄腻,家父诊后云:咽喉乃人之要道,呼吸、纳食必经之路,岂容阻塞不通。此多因肝郁日久,气滞不畅,然久之则水液失谢失常,痰湿郁结,加之郁火,相互搏击,气机交阻,故中医称之为痰核,也称梅核气。


  立方以温胆汤加减:竹茹6克,枳壳9克,瓜蒌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云苓10克,黄芩10克,浙贝母9克,桔梗5克,枇杷叶6克,香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药后症状减缓,胸宽气畅。前方加白芥子6克,川朴9克,前后服药13剂,症状缓解,病渐向愈。


  父云:梅核气称气痰,多由七情郁结,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化痰而成。痰凝气滞上逆咽喉而发病。治疗当重气、火、痰三者,治以温胆汤有良效。若见气盛者,加理气之品,如川朴、枳壳、瓜蒌、沉香;火盛者,加栀子、龙胆草、黄芩、石膏等品;痰盛者,加祛痰开泻肺气之药,如炒苏子、浙贝母、杏仁、桔梗、桑白皮等药;日久燥热伤阴可加养阴润燥之品,如天冬、麦冬、知母、生地、元参、沙参、枇杷叶等。此外,对患病时间较长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耐心解释病情,以解除患者心理负担。



小柴胡汤治疗三焦郁热

 温胆汤为笔者临证常用方。早期对温胆汤的认识,拘于治胆、治心、治胃。运用日久,体会到温胆汤的使用范围应该超越上述认识,但一时未能找到相应的理论阐释。

  读《温热论》,叶天士指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犹之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反复品读这段文字,如把小柴胡汤作为“和解表里之半”的代表方,则叶天士把小柴胡汤与温胆汤作类比,小柴胡汤治疗伤寒邪入少阳,温胆汤治疗温病邪留三焦。进一步思考,如把三仁汤作为“杏、朴、苓等类”的代表方,那么,小柴胡汤、三仁汤、温胆汤可以做类比。


  三方的类同点何在?


  三方同治三焦,三方同治气。小柴胡汤治疗气滞兼热(可有兼虚),三仁汤治疗气滞兼湿,温胆汤治疗气滞兼痰。


  同为调畅三焦气机之方,只是有治热、治湿、治痰的不同。


  如此认识,温胆汤可作为治疗三焦之方。小柴胡汤也可作为治疗三焦郁热之方。


  而临证时,气滞、湿郁、痰阻极易化热,故笔者常用小柴胡汤与三仁汤合方,或小柴胡汤与温胆汤合方。


  案例:鲁某,男,42岁。2011年8月16日初诊。


  右耳耳鸣1月余,呈持续性,声如蝉鸣,影响睡眠。伴见周身困乏不畅,余无明显不适。体壮,纳好。舌质暗红,舌苔白,脉弦滑。


  证属痰气内郁,三焦失和。治以化痰解郁,和畅三焦为法。方用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


  处方:柴胡9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枳实9克,竹茹9克,蔓荆子9克,炒莱菔子12克,全瓜蒌15克,生甘草3克。7剂水煎服。


  上方服后耳鸣即止,周身舒畅,患者自行停药。之后,耳鸣又有反复出现,患者自行配服上方,每次皆效。


  本案辨证,四诊所得资料有限,似不足以辨出小柴胡汤证和温胆汤证。笔者辨证时,着眼于体壮、纳好,考虑实证;周身困乏不畅,考虑三焦郁滞;体壮,舌暗红,脉弦,考虑郁热;脉滑、苔白,考虑痰郁。综合分析,证属三焦痰气郁热。治疗取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痰、治气、治热、治三焦。药后邪散郁解,三焦和畅,诸症自解



温胆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转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组成。今日临床常用之温胆汤则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它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将生姜减量,增加了茯苓、大枣,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的经典方剂。古今医家在临床应用中,灵活变通,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化裁出黄连温胆汤、柴芩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等温胆汤类方,广泛用于胆郁痰扰所致的各科疾病,临床疗效确凿。现就近年来临床运用温胆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的现状做一


概述。


1  冠心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因病机多认为是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兼有痰浊、气滞、血瘀、寒凝而导致的心脉痹阻不畅,属于本虚标实之病证。


    医家运用温胆汤为主方治疗胸痹心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李秋风等认为目前胸痹心痛的病机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为主,临床在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的基础上加用柴芩温胆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随症加减治疗54例气滞痰阻型胸痹心痛,并与单纯服用消心痛组进行对照,治疗8天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刘东敏等认为痰瘀同源,痰热必定夹有瘀血,故在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异山梨酯;发作期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基础上,加用黄连温胆汤(黄连、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丹参、红花、郁金、甘草) 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2例,并与32例只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2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现代研究表明血脂增高和脂蛋白的异常与中医学的“痰”有关,而血脂和脂蛋白的异常又常并发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而血液的高凝状态又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温胆汤是否通过改变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而发挥疗效呢?戴嫣报道运用活血温胆汤(制半夏、橘红、茯苓、姜竹茹、生甘草、炒枳壳、桃仁、水蛭、党参、龙胆草、黄连)治疗冠心病50例,并与单用消心痛组对比,4周后,治疗组相应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改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江海等采用加味温胆汤(枳实、竹茹、陈皮、法夏、党参、瓜蒌、黄连、丹参、木香、炙甘草)治疗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气滞痰热瘀结型30例,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指标除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外,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液沉降率均有显著改善。


    部分医家从其它角度探讨了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机理。杜少辉认为精氨酸加压素(AVP)是由下丘脑合成的后垂体肽激素,主要参与对血压、心率、水盐代射的调节,如果功能平衡失调,则易产生中医所指的气滞痰阻病症。他在临床中观察了邓铁涛教授运用温胆汤加减(枳壳、竹茹、法夏、橘红、云苓、党参、甘草)治疗心气虚乏、痰瘀闭阻型胸痹心痛58例,并与43例单用消心痛的冠心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进行对比,治疗30天后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AVP含量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何丽杰等基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冠心病的程度和死亡率成正相关的认识,临床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等基础治疗药物上给予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加赤芍、川芎、水蛭、山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Hcy的改善优于单纯基础治疗组。古学文等基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和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的认识,在临床中观察了机体最敏感的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他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郁金、法夏、竹茹、陈皮、茯苓、甘草)治疗痰瘀痹阻型冠心病病人45例,2周后观察疗效,CRP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


    陈茹琴等基于女性绝经前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绝经后发病率迅速增长的认识,重点观察了温胆汤加减对更年期妇女冠心病的疗效,她将81例更年期妇女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地奥心血康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麦味地黄汤合柴胡温胆汤滋补肝肾、益气生津、宣畅三焦、清热化痰治疗,连续观察2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冠心病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它通过球囊成形及支架术,开通闭塞之血脉,相当于活血破瘀之功效。对PCI术后辨证研究发现,术后本虚证以气虚较多,而标实证以血瘀、痰浊居多,因此,益气活血化痰法是PCI围术期中医治疗的原则。杨华伟根据此理论,临床在常规西医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加味温胆汤(竹茹、半夏、陈皮、五爪龙、党参、茯苓、川芎、瓜蒌皮、丹参)通阳豁痰、活血化瘀治疗30例冠心病PCI术后病人,连服30天,并与常规西医处理组对比,所选患者在术前、术后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心输出量,优于对照组。


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范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为血瘀、痰浊、水饮、毒邪为患,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缓慢性心律失常尽管多属于中医的阴证、虚证,治疗上常用麻黄、熟附子、细辛、桂枝、当归等温补的药物,但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亦是其常见病机,多属于虚实夹杂之证。金卓祥基于此认识,临床中不拘泥于大温大补的中医治法,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炒黄连、陈皮、法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姜竹茹、大枣、黄芪、远志、石菖蒲)治疗复杂性的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频发早搏者视病情需要加用盐酸胺碘酮。治疗2个月后,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的一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嗜食膏粱厚味、煎炸之物,致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而发心悸,本虚多为禀赋素虚、或劳倦、思虑太过伤脾,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生痰浊。基于此认识,刘元梅认为宜采用健脾化痰、泻火安神,佐以振奋心阳的方法治疗室性早搏,临床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病因及胺碘酮治疗)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炒黄连、酸枣仁、茯苓、法半夏、枳实、人参、郁金、陈皮、姜竹茹、桂枝、炙甘草)治疗室性早搏l0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96例比较,4周后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杨小乐采用黄连温胆汤为主(黄连、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胆南星、甘草)加减治疗室性早搏67例,2周为l疗程,临床总有效率为89.55%。杨玉莲等报道了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室性早搏属痰火扰心者82例,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7.8%。周旭生采用自拟加味温胆汤(橘红、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甘草、酸枣仁、党参、熟地、远志、苦参、灵芝)随症加减治疗室性早搏l03例,对照组用慢心律片,治疗30天后判断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庞毓文等¨6。应用生脉饮及黄连温胆汤(黄连、人参、麦冬、五味子、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胆南星、阿胶)加减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84例,患者用中药期间停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疗效较好。


    以温胆汤为主方可治疗各种痰热扰心型心律失常,郭汉卿以温胆汤加减(清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实、胆南星、瓜蒌、黄连、苦参、远志、石菖蒲、生龙骨)治疗痰热型心律失常60例,服药期间停服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7%。曹建民引报道了用自拟加味温胆汤(茯苓、枳实、枣仁、竹茹、白蔻仁、大枣、甘草、紫丹参、益母草、法夏、陈皮、生姜、云茯苓)随症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配合适当生脉注射液静滴,但不使用其他任何中西药物,总有效率为92.8%。


3,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眩晕虽以虚证居多,如张景岳言“虚者居其八九”,表现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但多伴有标实证,如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或瘀血闭窍,故不可一律以滋补肝肾、镇肝熄风法,对头痛、眩晕,兼体胖,腿沉或轻度浮肿,胸闷或咳嗽多痰,舌苔腻者,为“无痰不作眩”,应以温胆汤理气和胃化痰,方能奏效。

    罗承锋等收集痰浊中阻证的高血压病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接受优化的个体化降压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星蒌温胆汤(陈皮、法半夏、竹茹、枳实、胆南星、瓜蒌皮、苍术、石菖蒲、茯苓、丹参、车前子、代赭石),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黄春玲等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l46例予温胆汤加味(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茯苓、炙甘草、黄芪、丹参、泽泻),对照组l32例用开富特和非诺贝特,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结果显示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石伟松收集176例I~Ⅱ期高血压病伴有睡眠障碍的痰热内蕴型患者,予温胆汤加减(法半夏、橘红、枳实、茯苓、竹茹、黄连、制军、丹参、天麻、钩藤)治疗90例,西药组按需服用镇静安眠药,共86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4,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属中医“心悸”、“怔忡”、“风温”、“胸痹”、“虚劳”等范畴,其病机多为素体气虚,复遭风热毒邪侵袭,痰热壅结,停胸壅胆,内舍于心而形成正虚邪实夹杂之证。临床采用温胆汤化裁,以清热化痰为主治疗,每能获效。李毅等从心胆相关出发,采用中医药分阶段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28例(先以清化痰火的黄连温胆汤,后予益气养阴的生脉散),并与西药对照组76例(静脉滴注二磷酸果糖、口服辅酶等)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6个月治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杨生科应用解毒温胆汤(银花、连翘、板兰根、丹参、瓜蒌、黄芪、黄连、黄芩、姜半夏、陈皮、炙甘草、竹茹、远志、枣仁、枳壳、葛根)清热解毒、化痰定悸,随症加减治疗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30例,取得较佳疗效。


5,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由于神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循环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郁证”、“不寐”、“汗证”等范畴,该病病机主要是胆虚痰热,痰扰心神,属实中挟虚之证,可采用温胆汤加减以化痰宁心而获效。


    沈金玲等予十味温胆汤加减(半夏、枳实、陈皮、茯苓、酸枣仁、远志、熟地黄、党参、五味子、炙甘草)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52例,并与采用倍他乐克和舒乐安定治疗的对照组对比,治疗30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李传杰应用十味温胆汤(人参、茯苓、枳实、五味子、陈皮、半夏、远志、熟地、酸枣仁、甘草、浮小麦)随症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52例,总有效率92.3%。李福章应用温胆汤(陈皮、茯苓、枳实、竹茹、胆南星、石菖蒲、制远志、煅龙骨、煅牡蛎、全瓜蒌、法半夏、炙甘草、黄连、琥珀末)随症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2例,30天后治愈27例,好转5例。王恺以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菖蒲、枳实、半夏、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60例,对照组予谷维素、安定、倍他乐克治疗,l个月后结果显示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改善显著。赵法斌等自拟活血温胆汤(柴胡、枳壳、制半夏、陈皮、竹茹、郁金、茯苓、石菖蒲、远志、丹参、川芎、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血管神经症39例,3周后总有效率为92.3%。


6,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中医学的“痰”、“湿”有密切关系,而伴随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多与中医的“瘀”相关,其病因主要为恣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不能运湿布津;或因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聚湿生痰、痰阻血络,血涩难行而成瘀,“痰瘀”是高脂血症的共同病理基础,故治疗多以化痰活血为主。宋春晖等用温胆汤(法半夏、枳实、泽泻、茯苓、陈皮、山楂、大腹皮、竹茹、神曲、甘草)加减治疗高脂血症60例,治疗期问停用其他降脂药物,连续服药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0%。董桂芬叫用温胆汤(法半夏、枳实、竹茹、三七、川芎、陈皮、茯苓、泽泻、山楂、何首乌、丹参、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高脂血症50例,连续3个疗程后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比治疗前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结语


    温胆汤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心系各种疾病的治疗,为诊治心系各种常见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其可靠的疗效,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的优势和巨大潜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病机即可采用相同治法,所以温胆汤所治疾病不胜枚举,凡符合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病机,不论病种,皆可在临床各科使用。温胆汤的方证辨识是临证应用的关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惊悸证治》中载其主治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见异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方证关键为“气郁生涎”,因此伴随情志异常、呕恶15苦、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弦滑是应用此方的重要指征,应用时须根据兼夹病机,随症化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获良效。


    目前,分析众多临床研究资料后发现,温胆汤临床研究存在着和大部分中医临床研究同样的问题。首先,文献报道多以小样本的临床研究为主,研究方案设计不完善,如均没有设安慰剂对照组,缺乏严格的随机、双盲大样本对照试验;其次,疗效判定多以主观判定标准为主,客观判定标准不统一,以心电图变化多见,综合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不全面;第三,中医的辨证论治特点决定了温胆汤在应用过程中的随症化裁特点,但目前应用温胆汤随症加减方案并不统一,方证亦未标准化、客观化;第四,对于温胆汤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以冠心病居多,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但尚未形成共识,对于心系其它疾病的治疗机理研究则更少;第五,所见临床研究温胆汤剂型单一,多以汤剂为主,未见其它剂型的报道。中医本身的个体化治疗特点导致了上述问题的长期存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探寻适合中医的临床研究方案,同时进一步加强温胆汤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逐步形成统一、全面的各种综合评价指标,制定客观、标准的方证指标及随症加减的筛选设计研究,适当对其剂型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样本的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总之,温胆汤是治疗气郁痰阻型疾病的有效方剂,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浅说温胆汤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眠,眩晕心悸,呕吐,嘈杂,甚则癫痫等症。后世医家加入茯苓,故有温胆汤从“二陈汤化裁”之论。


温胆汤临床常用于久病之后有痰饮郁蓄,未能尽消,加之胸膈余热未清,胸胁气机失和,因而产生虚烦惊悸等症者。方用治痰饮的常用方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清脾胃郁热,枳实破滞去痰。全方无治胆之药,但有清痰利气,调畅气机之功。气机调和则胆之痰热自去,邪去则正安,至于有“温胆”之名,实则是因“胆欲不寒不燥,其性平和,可温和胆腑”。《医方集解》录温胆汤为和解剂,属于调和肝胃的常用方,对肝胃不和,痰热为患之胸闷口苦,恶心呕吐,虚烦不眠均有很好的疗效。


临床若见心气不足加人参、炒枣仁,心中烦热加黄连、麦冬、栀子,口舌干燥加麦冬、花粉,脾虚便溏加白术、山药。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

  温胆汤方最早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组成,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又加入茯苓、大枣。两方功用均大致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笔者所用为陈氏方,据其方义在临床实践中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常取得显著疗效。兹介绍如下。

  1,美尼尔氏综合征

  患者某,男,45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眩晕、耳鸣、呕吐2年余。起初每月发作1~2次,发作时间短,不治自愈。近半年来发展为每月发作数次,每次发作时问长达3~1Oh,甚则整天卧床不起。经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先后曾于两家医院用西药及中药治疗3个月余,疗效不佳,后来我院治疗。患者就诊时正值其疾病发作阶段,诊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耳鸣,听力减退,手足冰冷,闭目侧卧,恶心并呕吐白色泡沫黏涎,脉细弱,舌质淡,苔白腻,痛苦万分。当即处方如下: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枳实12g.竹茹12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患名服药2h后,头晕大减,恶心呕吐停止,手足转温,面色红润,精神大有起色,能自己坐起与人交谈。后仍照厉方加减煎服18剂,诸症痊愈,随访3年,未再复发。按: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中医“眩晕”范畴,多由饮食劳倦,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情志抑郁,心脾受损,气机不畅,痰浊阻闭清阳而致。月溪日:“无痰不作眩。”故以温胆汤清热化痰,理气和中,痰热清而眩晕平。

  2,妊娠恶阻

  患者某,女,24岁。2007年3月16日初诊。患者停经60天,近1周恶心、呕吐、水食不能进肚,食入即吐,吐净胃内容物仍干呕不止,最后竞吐出胆汁及血性黏液。曾静脉滴注维生素B6等药物,疗效不佳,遂来我院治疗。经查尿妊娠试验( ),诊断为早孕。诊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6g,灶心土30g,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1 剂/日,早晚温服。


  患者服上方1剂后呕吐即止,能进少许流质饮食,但仍有恶心之感,晨起尤甚。待服完3剂后,恶心呕吐停止。又照原方煎服3剂,饮食如常。后足月产1男婴,随访至今,男孩发育正常,身体健壮。

  按:本病主要是孕后冲脉气盛,胃气不降,冲气上逆为患。多因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喜食辛辣,使脾胃虚衰,湿痰内聚,肝胆之火夹痰上壅,导致呕吐呃逆。以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止呕,药证相契,则速奏止吐安胎之功。方中半夏方书中多谓有动胎之说,笔者使用该方多年,治愈妊娠恶阻证近百例,从未见不良反应。

  3,失眠

  患者某,男,56岁。2006年8月19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经常不易入寐,或寐而不安,多梦易醒,近日来发展为彻夜不寐,晨起头晕耳鸣,肢倦乏力,竞至难以完成日常工作。曾服中药归脾汤、补心丹等皆不见效,又服西药眠尔通、舒乐安定等亦未曾见效。诊其舌质淡,舌苔白腻且厚,脉无力而滑,寸部微弱。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茯神15g,酸枣仁12g,甘草5g,大枣2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患者服药1剂后即能入睡2h,服完3剂后,每晚能安睡3h左右,后又照此方稍事加减,煎服10剂,睡眠增至每晚6h左右,精神渐佳,诸症皆愈。按:本证因其寸脉微弱,全身乏力,前医多以虚证而治,投以归脾汤、补心丹等均不见效。细思之,气虚则阳不化水,脾失健运,从而聚液成痰,而痰浊中阻则可扰乱心神,导致不寐。《内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用温胆汤加酸枣仁、茯神逐痰和胃,宁心安神,而取捷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曾指出:“治疗失眠不是单纯地滋补和安神所能收效。”此言确系经验之谈。

  4,胆汁反流性胃炎

  患者某,女,17岁。2007年6月18 日初诊。患者2周前出现胃部灼痛、胀满、泛酸、呕吐等症状。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经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中医科治疗。患者近日胃部烧灼,疼痛加重,且呕吐溶入胆汁的极苦之黄色胃液。饭后或饮水后加重。诊其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处方如下: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2g,砂仁6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4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患者服药1剂后呕吐苦水即止,但仍干哕,胃部胀痛。又照原方煎服28剂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此证因患者临近升学考试,学习紧张,休息饮食均无规律,而致胃气失于和降,湿热蕴蒸,痰饮内伏,胃气卜逆而致。取温胆汤清胆和胃,平胃降逆,祛湿化痰之功,取得良好效果。

  5,癫痫

  患者某,男,1 1岁。2006年3月5日初诊。患者3年前与一男孩打架,而后突然发病,尖叫一声跌倒在地,四肢抽搐,项强,头后仰,面唇青紫,小便自遗并咬破口唇,发作约4min始醒。此后,每月发作1~2次,经脑电图检查诊断为癫痫。患者平素身体健康,面色红润,大便略干,小便赤,喜食凉物。舌质红绛,舌苔白腻,表面微黄,脉弦滑。处方如下:半夏8g,陈皮6g,茯苓8g,枳实8g,竹茹8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1 剂/日,早晚温服。煎服4剂后,又加入酸枣仁10g,石菖蒲5g,连服18剂。服后观察3个月未发作。2008年10月随访,诉癫痫未再发作,且学习成绩良好。

  按:此证由于患者平素嗜食生冷,伤及脾阳,脾虚生痰,痰聚而阻滞气机,因打架发怒,使气机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郁怒引动痰火上升,所谓“火动痰升”,痰蒙清窍而致癫痫发作。言其气者,病必咎之于肝胆,言其痰者,病必咎之于脾胃。《医学心悟》云:“脾为生痰之源”,以温胆汤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故癫痫可愈。

  6,梅核气

  患者某,女,35岁。2007年1月10 日初诊。患者5年来,因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不顺心而致情绪不稳,心情忧郁,常自觉咽部有异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膈满闷,干呕呃逆,气郁不畅,每因情绪不良而加重。诊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无力。诊断为梅核气。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厚朴6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服药6剂后,患者自觉诸症减轻,又继服12剂,诸症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此证多见于妇人,以痰气郁结为多。多因七情忧郁,日久不得疏泄,从热化火,炼液成痰,痰聚上焦而致咽喉不利,故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以温胆汤化痰清热理气,则诸症得愈。

  小结:《三因方》日:“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症。”可见气郁与痰涎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病机。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痰蒙清窍则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在胃脘则痞满呕恶,在经络则发为癫痫抽搐,在咽喉则发为梅核气,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胆汤治以走泄之法,总以化解痰气为根本,这也是异病同治的基础。

日期:2010年6月1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黄煌教授治头晕及精神分裂症医案

 黄煌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名中医,是中医教育界知名学者和经方家,在经方医学和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颇多建树。笔者有幸随师门诊,现将其运用温胆汤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1],后被《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引用

[2]。《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3]。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其药物组成较《备急千金药方》增茯苓、大枣, 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虚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4]161,或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5]194。后世医家常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应用甚广。黄煌教授临证运用温胆汤更强调患者体质类型以及主治疾病谱,使得方药加减有法有度。


  1.1 辨体质用药黄煌教授认为中医是治疗“患病的人”,这个“人”就是整体,就是全身。未识方证,先辨“药人”,即辨别某种药证方证出现频率较高的体质类型[5]。而体质判断要保持客观性。体质由外观特征和好发症状两大块组成。外观特征包含体型、皮肤(包括面色、唇色)、肌肉松紧、行为特征、精神特征、腹壁形态和软紧、舌苔、脉象等;好发症状是指患者过去一定时期内容易或经常发生的症状[6]。其中望诊很重要,一般从患者进入医者视线就已开始,观察内容包括形体、肌肉、肢体动作、表情、面色、唇色、衣着、谈吐等。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为:中青年多见;营养状况较好,体型中等偏胖;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主诉甚多,却无明显阳性体征;平素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较敏感;易出现咽喉异物感、恶心、呕吐、黏痰、头晕、心悸、失眠、焦虑、多疑、恐惧、忧虑、抑郁、多梦、晕车、恐高、害怕小动物等。


  1.2 主治疾病谱疾病的病名可以是中医的,也可以是西医的,但必须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范畴,不能太笼统,必须有临床指导意义。只有明确疾病诊断,才能区别用药,才能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和可重复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方药的主治疾病谱,然后通过临床检验,不断对疾病谱进行修正和评价。这种疾病谱的确立便于医生间的交流,能让医生的经验更好地传播和积累。


  黄煌教授用温胆汤治疗的常见疾病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恐惧症、更年期综合征、产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幻听、临界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室性早搏、心律失常、抽动症、近视、弱视、失眠、眩晕、头痛、胃炎等。


  1.3 加减有法有度常规的加减法:加黄连,适用于胸闷烦躁、心律偏快、失眠者;合半夏厚朴汤,用于伴有咽喉异物感、腹胀者;合栀子厚朴汤,用于伴有口干、胸闷、焦虑、腹胀者;合酸枣仁汤,用于伴有精神恍惚、失眠而脉不滑、舌不红者,该类患者多为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妇女;加麻黄,用于伴有乏力、精神萎靡、脉缓者。


  2 病案举例


  案例1:张某,女,34岁。2008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40 d前意外流产,就诊时诉头晕,纳谷不香,眠差,梦多惊恶,常有恶心感和乏力感,舌红苔薄,脉弦。有眩晕发作史。诊断:头晕(证属痰饮内停而上扰)。处方:姜半夏15 g,茯苓15 g,陈皮10 g,生甘草3 g,枳壳15 g,竹茹6 g,干姜6 g,红枣20 g。每天1剂,水煎服。服14剂后复诊,诉头晕消失,余症明显改善。


  按:本病案体现了辨体质用药的重要性。笔者详细记录了患者就诊时的情形:中等偏胖,皮肤白晰而有光泽,两眼圆而光亮,眼神和表情透出抑郁和冷漠。其父代诉病情,间中能恰当地补充,语声低柔。由此提示患者身体素质尚好,注重形象,谨慎细心,情感丰富。其体型、皮肤、好发症状、行为特征、精神特征都符合温胆汤体质,故用温胆汤治之可取效。


  案例2:王某,男,15岁,2008年5月24日初诊。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已2年,就诊时见懒言少动,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嗜睡,易疲,多汗,流涎,手足颤,舌颤,易烦躁,易激动,夜鼾,舌淡润苔白,脉滑数。实验室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偏高。察其面色较暗,体形肥胖。诊断:精神分裂症(证属经气不利,痰饮内停,清阳不升)。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生麻黄10 g,制附片20 g(先煎1 h),北细辛10 g,干姜12 g,生甘草10 g,红枣20 g。服14剂。2008年6月28日二诊:觉药味麻辣,主症改善,唯有嗜睡和腰酸痛。前方加葛根30 g,肉桂6 g,续服7剂。2008年8月30日复诊:自诉一直服用前方,诸症渐解,但近日反复。药后恶心呕吐,懒言,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注意力差,食欲佳,多食则寒战,稍动则腰痛(疑本病由手淫引起),多疑,便干,舌淡红舌体大苔白腻,脉滑略数。改用温胆汤为主。处方:姜半夏30 g,茯苓30 g,陈皮10 g,生甘草5 g,枳壳30 g,竹茹10 g,干姜10 g,红枣20 g。15剂。2008年10月14日复诊,药效显著,自感如常人,不久前成绩排班级第1名。但停药后症状稍反复,舌红苔薄白,复查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正常。采用上方药量调整善后。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温胆汤均为黄煌教授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方剂。本病案先期治疗着眼于懒言少动、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嗜睡、易疲等症状,且肥胖而面色较暗,用前方以振奋患者身体机能,病情有所好转。此后病情反复,且表现多疑,自觉本病由手淫引起,多食则寒战,稍动则腰痛,提示其精神症状突出,其他症状均符合温胆汤体质要求,且精神分裂症在温胆汤主治疾病谱内,遂改用温胆汤,效果显著。黄煌教授用温胆汤治疗精神分裂症一般加味不多,但姜半夏、茯苓、枳壳用量宜较大。

 

  案例3: 孙某,男,33岁,2008年3月17日初诊。便秘多年,约1年半前加重,曾服莫沙比利、大黄、番泻叶、芦荟等稍效。就诊时诉大便5~6日一行。精神萎靡,性欲下降,眠差,易烦躁,易疲劳,汗出偏少,下肢乏力,稍多食则腹胀,心下悸,自觉眼胀,舌淡胖苔薄,舌面有两条唾液线,脉缓。患者体形偏胖,眼泡肿大,腿毛较多。诊断:便秘(证属脾胃运化不足,痰湿内生,气机郁滞)。方用温胆汤加减。处方:生麻黄10 g,姜半夏30 g,茯苓30 g,陈皮10 g,生甘草5 g,枳壳30 g,干姜10 g,竹茹6 g,红枣20 g。服14剂。2008年4月12日复诊,大便通畅,1~2日一行,面色转润,精神转佳,身体较前轻巧,眼胀感减轻,时有心慌,电话铃后紧张,小便次数较前多,舌暗胖苔薄。处方同上,用量稍调整。


  按:黄煌教授针对体质处温胆汤方,该患者的表现精神特征尤为明显。因患者精神萎靡、性欲下降、汗出偏少、脉缓、眼泡肿大、乏力而加麻黄,且麻黄能改善腰和盆腔部位机能,有助排便。


  3 体会


  黄煌教授以“方证相应”理论为基础,认为方证相应是取效的前提和条件。方证是以方为名的证,是用方的指征与证据。有是证,用是方,方与证的关系,是相对应的,两者浑然一体[7]。黄煌教授的方证相应思想体现在 “方证三角”,即“方—病—人”方证模型上,处何“方”是根据具体的“人”和其所患的“病”两方面来决定。一方面考察“人”是否属于温胆汤体质,另一方面考察患者的“病”是否属于温胆汤的主治疾病谱,是能否正确运用温胆汤的关键。这种临床思维在审证治病时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突出辨证论治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以人为本的诊疗思想,值得同道借鉴。


日期:2010年5月7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崔应珉活用温胆汤临证经验

崔应珉系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崔应珉教书育人、治病活人30余年。他善治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论医理能化繁为简,谈用药清晰明了。现谨录崔应珉温胆汤临床用验于此。


刨根探底寻所出


加减化裁尽其途


温胆汤一方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外台秘要》言其出于南北朝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其后温胆汤又见于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用即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明清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烦热者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痰滞者去竹茹,加胆南星,名为导痰汤;加柴胡、黄芩,又名柴芩温胆汤;加人参、菖蒲者名为涤痰汤。《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胆汤。经过加减化裁大大扩充了该方的临床适应证。


崔应珉将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病证,如中风、胸痹、胁痛、失眠、胃痛、脏躁、闭经、厌食、心痛、惊悸、神经性呕吐、癫痫、耳鸣、眩晕、癫狂等证,均获满意疗效。


脑虚痰瘀作中风


小小温胆建奇功


《删减方》谓:“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热则应脏,寒则应腑”、“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脑为髓海,髓虚即为脑虚,即脑之正气不足也,故应治腑,即胆也。不难看出胆、髓、脑之间的关系,故温胆汤能治疗脑之正气不足。


案例:脑梗后遗症,康某,男,59岁,2009年6月2日来诊。脑梗病史2年,现症见右肢不遂,眠差,烦躁,语言不利,大便不成形,舌体胖,质紫,苔白稍厚,脉沉细滑。中诊:中风。西诊:脑梗后遗症。中风之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瘀阻或血溢于外。此处当辨为风痰瘀阻脉络。处方:炒白术15g,姜黄15g,桑枝30g,天麻15g,桂枝15g,制香附15g,半夏30g,陈皮10g,茯苓30g,炒枳壳12g,竹茹12g,丹参15g,郁金10g,三七3g,胆南星15g,川朴12g,石菖蒲12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甘草10g,桂枝10g,生龙牡各30g,地龙15g,白僵蚕15g, 川牛膝15g,薏苡仁60g,焦栀子30g。7服。并用水蛭、全虫各300g。分别装胶囊,分别日三次,每次3粒。


主方温胆汤化痰解郁通络。治疗疾病先以辨主证为要,再对具体症状而用药,如肢体不遂,加姜黄、桑枝、天麻、桂枝、鸡血藤、豨莶草等活血通络;眠差,用焦栀子、夏枯草、薏苡仁、川牛膝等以清痰火;脑萎缩,加全虫、水蛭、蜈蚣、地龙或入煎剂或装胶囊等以活血通窍;语言不利,苦笑失常,加远志、莲心、淡竹叶等以清心火;因中风后遗症实乃瘀血阻络,故需加大活血化瘀之力度,常加石菖蒲、郁金、丹参、三七等活血开窍之品。如此用药,效如桴鼓。


气短眩晕心惶惶


黄连温胆效如彰


心悸临床表现为气短、心慌、眩晕等症。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崔应珉论其意有二:一者心与胆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医学入门》载:“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张景岳云:“少阳属木,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胆,其表在心,表者,标也。”二者痰瘀交阻于心。胆为清净之府,心中有神明所藏,亦喜清净,不能为痰瘀之浊相扰。


案例:岳某,女,63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突发头晕,肢体活动不遂2天,患者体胖,平素气短,下肢乏力,面目浮肿,口干,纳差,时呕吐痰涎,夜间耳鸣,血压150/90mmHg,,心率58次/分,ST-T段缺血样改变,既往心肌缺血史,舌体大,有齿痕,质紫暗,苔腻稍黄,脉略弦。中诊:心悸,眩晕。此为痰瘀互阻。处方:黄连10g,半夏15g,陈皮10g,茯苓30g,杏仁10g, 竹茹10g,石菖蒲12g,郁金10g,丹参30g,葛根15g,三七10g,天麻10g,炒白术10g,桂枝9g,川芎9g,甘草6g。7服。


方以黄连温胆汤清胆和胃,化痰通络;丹参、郁金、葛根、三七活血化瘀;因痰涎上扰,蒙蔽清窍发头晕耳鸣,故用半夏天麻白术汤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桂枝温通心阳;川芎解郁。患者自诉服上药头晕,耳鸣,纳食明显改善,以原方为主,视症状稍作调整,治疗一月,诸症状消失。


顽固失眠多恼人


柴芩温胆情最真


临证顽固失眠颇为棘手,崔应珉认为情志抑郁或胆胃不和之失眠可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外台秘要》明言温胆汤用于“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临床多见胆胃不和之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和胃化痰,配上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通三焦气机之通道。胆胃和,气机畅,眠自安。


案例:孙某,女,26岁,2009年7月28号来诊,平素脾气急躁,两周前因与其同父异母之弟打架,变得情绪易激动,不能自控,现苦于入睡困难,易醒,烦躁,记忆力减退,舌质紫,苔白腻,脉弦滑。处以柴芩温胆汤加上珍珠母、郁金、香附、炒柏枣仁等,另嘱其愉悦心情,放宽心胸。一周后,患者复诊自诉睡眠有明显好转,但情绪仍易激动,按上方基础上加减,依旧嘱畅情志。如此调治月余而愈。


癫痫多为痰瘀扰


导痰加味用之妙


崔应珉认为癫痫多属痰瘀之证。脑为至清至粹至纯之腑,为真气所聚,维系经络,协调内外,以主元神。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脑为髓海,水谷精微及肾精所藏。清灵之脏腑喜静谧而恶动扰,易虚易实,是故神伤窍闭为其病理基础。清窍被扰,元神失控,神机散乱,则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养,脑神乏机,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滞等。临床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胆南星、石菖蒲(即导痰汤)合上白金丸,再加上全虫、蜈蚣、水蛭等虫类药以搜风剔络止痉。每每起到良效。


案例:某男,24岁,海南省文昌市人,2009年1月出诊。患者自诉患癫痫10余年,面色萎黄,形瘦,大便泄泻,疲乏无力,咯白色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2g,茯苓30g,白芍30g,天麻10g,钩藤10g,地龙15g,生龙牡各30g,蝉衣10g,生南星15g,白僵蚕15g,川芎30g,石菖蒲12g,郁金15g,甘草6g,当归10g,生黄芪30g,另外全虫、蜈蚣各200g,粉碎研末装入空心胶囊,每天各三粒,每天各两次,09年2月22号,电话来述癫痫发作已减少,但大便仍泄泻,效不更方,但改炒白术30g,生南星25g,加炒山药30g,白扁豆15g,天竺黄15g,以健脾益气化痰,嘱其坚持治疗,前后三月余以上方加减而获效。


结语


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的主治病证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该方要牢牢抓住主证及其辨证要点,崔应珉认为,该方有三大主证:一是精神情志病证,如惊悸或胆怯、眩晕、头痛、失眠、健忘等;二是脾胃病证,如纳差、厌食、痰涎不化、脘腹胀满、大便溏薄不爽或干结便秘等;三是脉象弦或滑或弦滑,舌苔腻滞。临证时,若上述某一病证出见或诸证兼见,皆可采取“异病同治”的原则,选用该方。否则不宜用该方。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919014379/blog/14185373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