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要你做学霸!……我要做学霸!

 长沙7喜 2016-09-23
“自己不学习的妈妈没资格教孩子”

LILIAN 说



最近,我们组了自己的Math Circle。首先我们欢迎的是身体力行地充当终身学习者的父母,其次我们欢迎的是愿意分享所思所想所为的父母,最后我们欢迎的是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的父母。

当我们高举要带着孩子欣赏数学美战牌之际,我们群里每一位当爹当妈身先士卒的其实是自己提问、自己做题、自己思考、自己操作。

今天转发我们群里的娄文教授写的一篇关于学霸的文章,麻辣醒脑的观点“你不是学霸、你不想做学霸、你不学习学霸,凭什么要孩子做学霸?”


    


为什么我的孩子还不是学霸?



经常能在不同途径看到介绍学霸的文章。在印象中,在文中出现的学霸,除了共同的“学霸”形象外,通常还有除学习成绩以外的一些特色。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在家长圈子里形成的共识是:要想成绩好,题海战术少不了


也许,那些靠埋头做题、除了成绩好就没有什么特色的“学霸”因为没有什么宣传价值而没机会“出镜”;也许,这些有特色的学霸原本就有高于常人的天分,对于大多数孩子并没有借鉴意义。然而,面对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众多家长为什么宁可选择那条“笨的远路”?除了“羊群效应”的潜在心理影响外,更深层次的因素是不自信——没有成为狼的自信,那就做一只羊,跟着一大群羊走吧。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相信潜藏在所有中国父母心中的愿望,就是孩子能成为一个“快乐的学霸”——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还能有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玩点想玩的游戏。然而在现实中,很少有人敢于真往这个目标努力。理由嘛,孩子没有这么高天分,凭啥轮到他有这样的幸运?但要我说,应该是做父母的没有做学霸父母的资格,孩子凭啥有做学霸的幸运?


做学霸父母的资格

怎样才算有资格?我认为要做到两点。首先是有培养快乐学霸的魄力和格局。这一点看着似乎很虚,但其实是很实在的。有多少人相信孩子的成长是决定于父母?如果你总是把孩子能做到多好归结于他的天分,实质上跟相信上帝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没有区别。一个健康的孩子,他已经具备了接受所有可能的教育和引导的准备,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


那么谁来引导孩子?是父母,而且只能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也一直都应该是孩子的首席老师。孩子的求学过程表面上看来是由很多老师对他的教导构成,但父母才是对他成长影响最大的老师。只有父母能够一以贯之地跟踪孩子的成长轨迹,这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无法做到的。并且,父母作为“首席”,还负责处理孩子跟其他所有老师的关系——为孩子寻找称职的老师,并且当孩子与老师之间发生问题时要介入协调和解决问题。


可见,当首席老师缺位时,对于孩子的成长将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然而,现在大部分父母的心态,都是把孩子直接交出去,寄希望于孩子有足够的幸运碰上好老师;或者给孩子选个名校,就认为是完成了教育的职责。遇上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不幸。


做孩子的首席老师

那么如果父母愿意担负首席老师的职责,是否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呢?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孩子的首席老师是个要求很高的职位,当我们突然荣升为父亲或者母亲时,并不会同时立即成为教育专家,所以在孩子出生后(甚至还没出生时)父母就应当不断学习教育。有些父母没有教育理念又喜欢管教孩子,造成了很多悲剧,同时也吓坏了许多为人父母者,所以干脆远离这个职责。


管教孩子跟做孩子的老师,完全是两回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分标准就是是否具备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教育理念难吗?也难也不难。说难,是因为有些人一朝做了父母,就感觉自己“升级”了——以前只有听长辈训的份儿,现在终于也轮到自己当长辈了。加上孩子各种“不懂事”,自然就各种训斥。对于这种心态的家长,要建立起教育理念真是难于上青天。


说不难,是因为只要做父母者愿意“低下高贵的头”,回到原点跟孩子一起学习做孩子,教育理念并非多艰深的知识。粗略地说,教育理念就是“同理心”——面对孩子的任何表现,都首先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至于具体的处理方法,书店里大量的育儿书都是可以参考的资料。何况与孩子朝夕相对,在灵犀之间往往已经有大致的方案。刚开始经验不足不要紧,只要认真总结,岁月之功必有增益。


制造学霸还是终身学习者


严格说来,“学霸”应该是跟应试相关的概念,因为成绩是衡量学霸的唯一标准。但学霸之路是否一定只能用应试的方式走呢?本文开头的例子已经说明答案是否定的。接下来的问题很关键!如果有应试和非应试两种选择,哪种选择的成功率更高?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因为首先是成功率不好严格界定,其次是数据不好搜集。所以在这里只能做一些讨论式的分析。


不妨以一个班作为背景。在这个班里所有以应试方式来提高成绩的孩子,他们的成绩排名由什么决定?主要因素应该包括天分,勤奋程度,学习方法等。现在有不少孩子都会到课外机构学习或者请家教,这可以归结到学习方法的因素里,因为机构或者家教可以有特定的方法来加快孩子的做题进度。那么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应试群体中,他成为学霸的机会有多大?


如果走非应试的道路呢?以数学为例。通常一份满分100的试卷,85分左右都是基本概念题。也就是说,理解好了概念和懂得概念之间的联系,这部分题目就能拿到分(不考虑所谓“粗心”的因素,因为这跟是否采取应试方式基本上无关)。余下15分是难度不等的提高型题目。一般而言,在完成学校的常规作业的情况下,拿5-10分应该是预期之内的。综合起来,如果孩子能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达到标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程度,分数应当在90分以上。


这样的成绩预期,如何跟应试方式的孩子做对比呢?可以预见,非应试方式的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会相对吃亏,因为他们在早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达到基本的理解水平,而且因为做题量较少,他们表现出来的“粗心”程度也更高。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学习习惯,因而能够较快地达到基本的理解水平,而且随着心智的成熟,他们因为做题量较少而造成的粗心问题也会相应减少。而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在低年级的积累能够更多地被带到高年级的学习中,相当于减轻了他们在高年级的学习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后劲足”的表现。


事实上,上面所说的应试与非应试不是非此即彼,通常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都会包含这两种方式,只是哪种方式占比例更大、甚至达到主导地位。学校的教学也是两种方式都同时存在,依据学校的教学思路而占不同的比例。一般而言,随着学习内容越来越密集,同一个孩子越到后面,应试方式所占的比重会越大。因此,如果在早期就更多地采取应试模式,后期就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空间了,只能使用大量刷题的方式。


有很多家长都有一个纠结的心态:知道应试方式苦逼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但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非应试的方式。而有些家长选择了相信非应试方式并且付诸了实践,然而还是放不下心中的学霸梦。她认为自己比其他家长多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并且也很努力学习教育理念,自己的孩子理应更有机会成为学霸。但我想说,非应试的方式,原本就不是一个更容易制造学霸的途径,而是一个使孩子的成长更健康的途径。就特定的个体来说,更难说是否能成为学霸。而对于具体的科目,还涉及到孩子的兴趣等因素。


在能够得到切实执行的前提下,非应试的方式在分数上并不会比应试方式更吃亏,具体到个人则可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而表现不一,但可以确定得到的好处,是孩子能建立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当然,要得到这样的好处,代价也是不小的。家长要做好孩子的首席老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教育素养,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要紧密关注孩子的表现,什么时候又得尽可能放手给孩子去自由发挥。还要跟孩子的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还要为了孩子的综合发展去寻找优秀的辅导老师,等等等等。


No pains, no gains。一个优秀的孩子,表面上看是因为孩子自身的优秀,实则是他的首席老师懂得如何去塑造一个优秀的孩子。


最后,给焦虑而又纠结的妈妈们提供一个参考指标吧。如果您为孩子选择了非应试的成长道路,孩子的成绩能在班里稳定在5-10名,那么他已经具备了成为学霸的所有条件。在重要的大考前,只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个强化冲刺的训练阶段,成绩一飞冲天并不是奇迹,而是完全可以预期的结果。



“学霸梦”是中国家长难以摆脱的念想。即使是选择了相信非应试的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却仍然期望这同时是一条制造学霸的好路。两全其美固然是一个完美结局,但不忘初心才是我们应当坚持的教育态度。

BY 娄文

此文转载自娄文教授的公众号“欧拉数学荟”,版权归欧拉数学荟所有。



我们的学习就是从父母自己学习开始。最近我们群里在各种玩,折纸、剪纸,和数学有没有关系,怎么让孩子在玩乐之中感受到几何之美?下面的作品好玩吗?






喜欢就加入我们吧,不过群规就是开篇说的,你要学习也要分享,你要身先士卒,你要身体力行,教育外包在我们这里是要被鄙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