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最优的教学目标。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每一位地理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求。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谈谈有效实施地理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 一、地理学习有意义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有意义接受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当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是有意义,教师的教学变得有意义的时候,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作为教师,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应从学习目的出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欲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教学内容着眼,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从优化教学策略人手,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地理有意义学习。 案例1:“锋面的形成和结构”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及锋的形成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气团?要求学生从温度、湿度、气压和密度等方面比较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 2、锋面是怎样形成的?要求学生进行演示。 3、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有什么特点?气团交界处的天气有什么特点? 学生完成以上活动后,教师进行归纳:当某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时,天气晴好;冷暖气团交界的锋面两侧,空气湿度、温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遵循有意义学习有关理论,先讲解冷气团与暖气团的有关知识,为学生学习锋的形成及锋面附近的天气打下基础,搭好进一步学习的脚手架,讲到锋面附近的天气时,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调用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便僵死的、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富有诱惑力,而且以旧知识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间对照分析等思维运作,建立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效学习首先应该是“意义”学习,地理教学过程要做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有意义,而且教学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潜在意义。 二、教学过程要建构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根据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决定的,它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提取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而活跃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意义。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运用、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必须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方式要由“领导”走向“对话”, 案例2:“锋面附近的天气现象”教学实录 教师讲到锋面附近的天气现象时,创设问题情境:冷暖气团相遇,会出现怎样的天气现象?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活动。以下是发言实录: 小组1:锋面附近可能云增多,或产生降水 师:为什么? 小组2:冷暖气团的温度、湿度、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师:那么这种差异是怎样形成锋面附近云比较多这种天气现象的。 小组3:锋面附近可能出现大风、云、降水等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补充了锋面附近还会出现大风。 小组2:当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密度比较小,冷气团密度比较大,暖气团沿着冷气团爬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下降,以致于冷却,成云致雨。 师:这个小组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描述得很准确 师:为什么锋面附近出现大风呢? 生1:冷气团移动速度比较快 师:其他同学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班级沉默) 师:请同学们回忆前面所学知识,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2:在锋面附近,冷暖气团相遇,性质差异明显,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梯度力比较大,所以锋面附近常形成大风。 ……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等形式,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路与智慧被教师和所有学生所共享,学习时不仅是学生个体的建构活动,同时也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建构过程,学生在协作环境下学习,既能使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又可以使知识达到必要的一致性,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去发现规律,去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使学生朝着有利于建构的方向发展,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层次目标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教学效果求和谐 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认知过程,情意过程,行为表现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他们有着心理发展的各种潜能,课堂教学的境界应是师生在所创造的主动参与、相互创生的生存空间里,推动着自己朝向“自我实现”的目标不断迈进,教师要通过筛选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各层次、各类别学生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案例:“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教师创设如下情景:假如你要参加青年创业大赛,现让你准备创办一家工厂,可能是纺治厂、甘蔗榨糖厂、面包厂、面粉厂、家用电器装配厂、钢铁厂或精密仪表等,在选择地点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各自选择一个布局合理的工厂,让学生扮演青年创业大赛选手,说出各自分布考虑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表述的答案越正确、越充分的小组获胜。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发言摘要板书在黑板上,并指着板书要点点评导入。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工厂选址需要考虑:是建什么工厂?这个工厂生产过程需要投入什么?产出的又是什么?发展这个工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个地区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一个地区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各种条件的优劣程度如何,就将决定该地区能否发展或发展怎样的工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发展的条件就是决定工业的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本节课教师导入新课时,教师创设情景,全班分成六个小组进行工厂的合理布局探究,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与时间,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提炼概括,进而揭示主题。这样的教学情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升级,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是生命活动与自我实现的过程。 当前,由于对地理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地理教师要把握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强化落实地理有效性教学理论指导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促使地理课堂教学由低效走向有效。 (来源:中国地理课程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