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的反思

 zilixy 2016-09-26
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的反思
http://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1635608740&html=1
    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的反思
    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困扰课堂教学的 关键问题,认识不清或处理不好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 学的质量。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经历了“教师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等认识过 程。而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师 生关系的理念,已成为当今课堂教改的主流意识。这 说明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进 化,并得到了提高。但是,随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出台,这种认识 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 势,是否符合当今经济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 化、教育终身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潮流,还有待时 间或实践来检验。
     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笔者对“主体主导论”提出 三点质疑:第一,它是否科学?所谓“主体”,词典上解 释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它是就事物所占有的份额 或比例的大小而言的;而“主导”,词典上说“主要指引 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它是就事物所发挥的作用或 功能而言的。一般来讲,与前者相对应的应该是“客 体”或“次体”,而不是“主寻”;与后者相对应的应该是 “主学”而不是“主体”。因此,用“学生是主体”和“教师 是主导”来界定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违背了唯物辩 证法和形式逻辑学的“同一性”原则。第二,它是否符 合客观事实?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 过程,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事物,而“主体主导 论”肢解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它用孤立的、静止的、 片面的观点去认识课堂教学活动的师生神情合一、心 灵相通的关系,第三,它能否与时俱进?随着高新科技 的迅猛发展,知识技能的频繁更新,教师本身需要不 断地学习。同时,远程教育的兴起和信息来源的多元 化,使教师与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 就学生整体而言,也许他们摄取的信息量比教师多。 加之课程改革的趋势也逐步多元化和综合化,正所谓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教师的 “主导”地位将受到挑战和冲击。由此可见,“主体主导 论”就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表述师生之间在课堂教 学中的关系。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在“教学过程”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 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其“课程评价”中提出 建立三个评价体系,其中就有“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 高的评价体系”,可见促成教育教学主体发展这一目 标不仅仅指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教师的 职能不仅仅具有“教”的主导性,也有“学”的主体性。 由此可以断定,师生是课堂教学的共同体是一个事物 的两个侧面,没有主辅之分,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情 感为基础,以认知、探究、创新为载体,以交流——互 动为手段,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 所谓“交流——互动”,缘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运动 说,即教学的主体(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身都处于 矛盾运动的状态之中,而直接推动这种矛盾运动状态 发展的,是外力作用下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表 现为教学活动开始前外在的人为刺激、环境刺激以及 自身的技术准备状态、精神准备状态,教学活动中的 情绪状态、知识运用状态、技能发挥状态等等,而对这 些状态发挥着根本性影响的则是教学中主体的自我 意识——对自己价值的认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对 自己角色的期望等等。积极的自我意识会产生积极的 效果,并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矛盾运动)中得到 加强,在互助、互补、互动中得到巩固,从而产生积极 的教学效果。可惜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总是固守“主 导者”的身份,忽视自己也是“学习者”的角色,只对学 生有要求,不对自己提期望,把教学主体性活动片面 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活动。由于教师角色定位有误,导致课堂上学生被动答问的多,主动提问的少;随声 附和的多,认真思考的少;研究已知的问题多,探究未 知的问题少。虽然课堂上学生阅读、讨论、练习、答问 等活动应有尽有,看似频繁,实则阅读没有目的、练习 没有评价、讨论没有方法等情况屡见不鲜,思维没有 创新性,实践没有创建性,课堂教学总是走不出“传授 加模仿”的误区。
     笔者无意否定“主体主导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的历史作用。不可否认,“主体主导论”对旧有的教育 思想和教学方法是一场革命,它使广大教师认识到,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 主体地位。但是这只能说明它反映了教育教学思想和 方法在一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事物是发展的,时 代是进步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教育也是 如此。如果把“主体主导论”看成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那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在当今以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实施以及课程 改革的过程中,“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和“主导”的功能 与作用应该发生变化了。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在提倡 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从单 纯的“学习者”向“研究者”角色的转变。所谓“探究” 或“研究”导致课堂上学生被动答问的多,主动提问的少;随声 附和的多,认真思考的少;研究已知的问题多,探究未 知的问题少。虽然课堂上学生阅读、讨论、练习、答问 等活动应有尽有,看似频繁,实则阅读没有卧的、练习 没有评价、讨话摄有方法等槽况屡见不鲜,思维没有’、 创新性,实践没有创建性,课堂教学总是走不出“传授 加模仿”的误区。 笔者无意否定“主体主导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的历史作用。不可否认,“主体主导论”对旧有的教育 思想和教学方法是一场革命,它使广大教师认识到,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 主体地位。但是这只能说明它反映了教育教学思想和 方法在一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事物是发展的,时 代是进步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教育也是 如此。如果把“主体主导论”看成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那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在当今以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紊质教育实施以及课程 改革的过程中,“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和“主导、’的功能 与作用应该发生变化了8在紊质教育形势下,在提倡 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牙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从单 纯的,学习者、’向“研究旮、、洽色们转变一、所谓”探究” 或“研究、,其实就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行为,它的本质 是“创新”,而,。主导、”是传统观念中固守已知领域的 产物。在探求未知世界的憎况下,教师和学生都是处 于同一起跑线上,囵此)教师的‘。主导性?将逐步淡化, 在探究教学中,其主导作用就会显得底气不足或无所 适从。
     下面、就“主体主导论”影响下发生在课堂上的情 况作出简要描述和评价:
     一 从“一言堂”到“无言堂”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抄,教 师间,学生背(课文),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于,课堂 就是“一言堂”因此学生养成了只接受不反馈,只赞成 、不反对,只容纳不思维的习惯。在“主体主导论”的影响 下,教师们试图改变“一言堂”的局面,以为课堂上教师 的话越少越好,问题提得越多越好,课堂上越热闹越 好,因此;教师该说的不敢说,不该问或元需问的却偏 要问,应该说明白的教师没有说透。弄得学生不明不 白;不是问题的提问(比如那些简单判断性问题或书本 上已有答案的陈述性问题)大多,是问题的提问又太 少,且缺乏精心的设计,搞得学生糊里糊涂,加上学习 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思维习惯和能力没有培养起来, 因此课堂上启而不发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其结果是 学生没有勇气而不敢说,没有习惯而不想说,没有能力 而不会说,于是干脆不说。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这 种现象显得越来越严重。因此,课堂上的“一言堂”被 “元言堂”所取代。
     二 是重“动”的表象还是重“动”的质量的思考
     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才有可能发挥他们 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种认识 本无可厚非,但是操作不当也会产生问题。其中有两点 必须弄明白:其一,是由教师牵着鼻子(所谓“主导”) “动”,还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动”?其二是看 “动起来”的表象还是“动起来”的质量?课堂上不能只 看动未动)而是看他们怎么在动,是单调地动还是师 生、生生互动、是被动地动还是主动地动。具体他说,要 一看学生动起来的面有多大,:不能只看发言或活动的 “人次”的多少,应以全班学生是否都参与为标尺,防止 少数尖子生“垄断”课堂。二看动起来的时间有多少,不 要让课堂上出现思维“真空”(学生不思维)和课堂“盲 点”(学生无事可做),要看教师讲课时学生在于什么, 有同学发言时大家在于什么,台上板书或有人演练时 台下在干什么,组讲座和交流时方法和程序是什么, 学生练习时教师自己在于什么?这些方面又恰恰很容 易被教师所忽略。三看“动起来”的程度有多深,不能作 表面文章。有些课堂教学,教师提的问题多而有质量的 问题少;发言很踊跃而质疑、创新的成分少;讨论很热 烈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少。四看“动起来”的主动权是在 学生手上还是在教师手上?往往教师在“主导权”的驱 动下,精心设计程序,细致组织教材,该问什么,该说什 么,该想什么,步骤是什么,结论是什么,都在于教师的 预先设计和课堂上的把握之中,主动权仍然在教师手 中。课堂上看起来学生动得热闹,而实则是“注入式”的 一种变体。
     三 是摘桃子还是去找桃子的思考
    “主体主导论”有一句名言,是说教师要让学生跳 起来才能摘到桃子,即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教师要设置 一定的难度,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毅力的形成。看来 教师想到的只是教学生去摘现成的桃子,不曾考虑让 学生通过努力去寻找品种更优的桃子。而学生也乐得 坐享其成,充其量只不过“跳一下”而已。咱们中国拥有 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恐怕原因就在于此。
     解决上述三种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孔大子 说的“教学相长”将是教学活动中永但的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