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龙类方讲解

 巾帼 2016-09-26





倡导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临证中善于四诊合参(尤精于望诊与切诊),擅长运用古法古方全面系统诊调治身心灵三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二十多年临证已诊调治逾20万人次30多民族的全国各地及外国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尤其擅长灵活运用古法古方,吸收古今各家学术思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风湿类疾病、皮肤病、不孕不育及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等多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所创“心通脑泰汤”通涩和三法、“咳喘系列方”、“开心汤系列”、“败毒散系列”“逐瘀汤系列”等一系列处方既源于古方,又对古方进行创新。其中医学术系列微信十讲座及关于大温脾丸、乌梅丸、薯蓣丸、疮科流气饮、痰饮病的讲座至今是中医圈内的经典讲座。




点击收听语音分享:


文字整理稿:


各位深圳中医经方书院的老师、同仁,大家下午好!受姜宗瑞老师的邀请,来深圳中医经方书院大家聊一聊青龙类方,包括大青龙和小青龙。我今天讲的时候要涉及到《伤寒杂病论》其中宋本、桂林古本,还有《辅行诀》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谢谢大家!








大家知道我上面画的是什么吗?这是上古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根据天文而来。东西南北每个方位都有七个星宿,今天我们讲的是青龙,东方苍龙的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陶弘景在《辅行诀》中说,“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我们研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从来没有公开发布过。今天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发布一下,同时也希望大家珍惜这个机会。

张仲景的小青龙、大青龙和《辅行诀》方中的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讲清楚,就要从《辅行诀》的小青龙汤,也就是仲景的麻黄汤开始讲起。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辅行诀》里面的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是木,桂枝二两是火,杏仁七十枚也在南方,为什么摆在这里呢?是因为杏是南方心的果,所以说它用了杏仁七十枚。而甘草用了一两是水(在《辅行诀》中用一两半,后面我们再跟大家讲)。这个方子这么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从左边升起来,从水到木到火这个过程。所以被称为小青龙。



青龙类方具有寒化和热化,这是我的研究成果。寒化就是我们讲的仲景的小青龙,《辅行诀》里的大青龙。我们看一下:东方就是麻黄芍药各三两,南方的桂枝三两,干姜、半夏被放在中间,一个是脾,一个是胃,细辛五味子放在西方,炙甘草放在北方。还写了两味药,杏仁、附子。在仲景小青龙汤的加减里有加杏仁、附子的例,我们后面再跟大家细细讲。


它的热化就变成仲景里面讲的大青龙汤。它的麻黄六两在东方,桂枝二两在南方,生姜大枣在中央,石膏杏子放到了西方,炙甘草放到北方。


大家可能会问,杏仁怎么又被放到西方去了呢?因为杏子四十枚。在我们古方中,七十代表南方,是火之数,而四十代表西方,金之数。杏仁有两用,一个是作为南方的果来用,用了七十枚,一个是四十枚,代表西方肺。




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方子,首先要把方子记下来。之前的图解可以帮助大家很好地记忆这些方子。下面的方歌推荐给大家。



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七十杏仁二桂参,三麻一草只温服,用时先把八症观”;


小青龙汤:“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及荛花,熬赤取如鸡子大,若噎去麻炮附加,之用一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大青龙汤:“大龙无汗烦躁方,二两桂甘三两姜,枣十二枚杏四十,膏如鸡子六两黄。”


在这里再附一个方歌,大青龙加附子方:“太阳少阴两感寒,头痛口干渴烦满,脉时浮沉时细数,大龙加附一枚安。”


后面的大青龙加附子汤及麻黄汤是我自己编的,大家可以记一下。





大家可以看看,《辅行诀》的小青龙汤和仲景麻黄汤对比的图。它们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甘草上一个写的是一两半,一个写的是一两,杏仁一个写的是半升,一个写的七十枚。据我们考证,其实半升和七十枚重量是一样的。


《辅行诀》上面这个方治天行,所以我们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反证,麻黄汤治太阳病,当时张仲景用这个方子的时候就是用来治疗天行、寒疫的。这是个治天行病,治疗外感气立病的方子。


方里麻黄是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枚,炙甘草是一两或者一两半。我个人认为一两更符合阴阳数术的规则,以及它的数术刚好是水到木再到火的过程。至于麻黄、杏仁、桂枝及甘草的功效,我就不给大家细讲了。





请大家看一下上图麻黄汤与桂枝汤对比,麻黄汤是四味药,桂枝汤是五味药。


桂枝汤的桂枝在南方火的位置,芍药在木的位置,大枣是土的位置,生姜是金的位置,甘草在水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如环无端的五行顺发的一个图,非常的好看。


按照《内经》来说,大枣是脾土之正果,因此放在中间。而麻黄汤里,杏仁是火之果,所以放在南方。



这是麻黄汤与桂枝汤对比的第二个示意图。那我们把杏仁从南方的火变到了西方的金,这时也形成了一个如环无端的图:木生火,之后再到金,再到水,土枢四象。四个边上为土,中间是空的,用佛家上的话来说就是中空妙有之象





这个《辅行诀》中的大青龙,也就是《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我们看一看二者的区别。


《辅行诀》当中“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喘咳不已者方”,方里有八味药。但你看下面的小字,“一方无干姜,作七位,当从”,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如果是七味药,刚好就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对应的是东方的七颗星宿。干姜刚好是在中间脾的。因此我认为小青龙如果是七味药则能和天人相应更加吻合。但是加干姜也是可以的,无可厚非。




我们把桂林古本和宋本关于小青龙汤的条文也做了一些比较,它们在文字上大同小异,中间有细微的差别我都用蓝色给大家画出来了,接下来给大家细细地讲。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在《伤寒论》当中,“什么什么汤主之”就是它的必效方,就是标准答案。小青龙汤有或然证,是因为青龙里有水。水是变动不居的,那么青龙要从水中一跃而上青天,象征着青龙这个势必然也会有变动不居的象,因此它就会有或然证。古人是用取象类比的方法进行很形象地描述。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有人说是这是小青龙汤四大主证,也有人说是五大主证。那么它的或然证呢,“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少腹满,或喘”,六个。有些人说“小便不利少腹满”是一个,那也行。也是有五六个或然证


如果我们这么看的时候好像是非常的复杂,非常不好记忆。那么我给大家画一张图,大家看图识字非常简单。





这是我们对仲景小青龙汤方解及方后加减的指征







麻黄和芍药放在东面,桂枝放在了南面。干姜画了个虚线,意思也就是干姜可有可无,加上很好,不加也问题不大。我们看西方是半夏、细辛、五味子三味药。我们都说半夏、细辛、五味子这三味药,也有些说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四味药,是治疗水饮类疾病、咳喘很有效的组合,大家现在明白了吧,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组合。


“伤寒表不解”,用桂枝芍药来解它的表;“心下有水气”,用麻黄和甘草来治它的里水。我们知道麻黄和甘草就是治肿的、治水的,可以治他的里水;“干呕”,半夏止呕;“发热而咳”,干姜细辛五味子;“或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化痰生津”;“或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大,熬令赤色。”

       那么荛花是什么东西呢?有些人说是一种花,它有泻七十二种水等方面的功效。这个地方如果是泻利时用,是需要利水呢还是要止泻呢?


荛花这个药我们临床上没有用过,听一些老前辈讲,荛花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烧陶瓷的时候在陶瓷上画画的染料。这种东西它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有点像灶心土这类的东西。这个只作为大家参考,我在临床中也没有用过。


或噎,去麻黄加附子”。这是一种搭配,就是去了东方的麻黄加了北方的附子。这种情况临床多见于喉头水肿,特别是有些时候临床我们发现食管癌的病人,引起的喉头的水肿最常见。同时也有些病人老是咽喉部老是有哽咽的感觉,加了附子以后,还有方中的半夏,相反而相成,这样也是一个方法。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在仲景加减法当中,如果小便不利而又出现少腹满的话,都加茯苓四两,这属于定式定法。比如说小柴胡当中加茯苓四两,这也属于定式定法。茯苓放在中间其实是把中间的水给泄出去。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在桂林古本中是不去麻黄的,在宋本里面是去麻黄加杏仁,临床验证,两种方法各有其用。比如说心率快、心脏不舒服的时候,如果加麻黄很容易引起心悸,我们讲了煎麻黄汤或者麻黄类的方要先煎麻黄、去沫,恐令人烦,防止引起心脏不适感。所以心源性的喘我们去麻黄,如果是肺源性的就不需要去,直接加杏仁即可,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


我把这几味药都从《本经》里面摘抄出来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在这里不一一念了。





上面给大家发的是服小青龙汤以后,出现的好多变化进行的加减,如果大家感兴趣的人可以按照我刚才方法,把方子当中药物排列到图中去。








大家可以看到,越婢加半夏汤的图如是。这样大家可以知道越婢加术汤,还有后世发展越婢加苓术汤,或者越婢加苓术附汤是怎么回事。



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个图,仲景的大青龙和越婢汤有密切的关系。大家请看一下,我们从东面看起,麻黄是六两,桂枝是二两,杏仁是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然后下面是炙甘草。我把附子一枚也放在北方,因为大青龙在桂林古本当中还有一方叫大青龙加附子汤,我先列出来留一个悬念,然后再给大家解释。


我们看这排列,非常得对称。你看,姜枣在中间,上面是桂枝杏仁,下面是甘草。如果按照此理来看,那么这个越婢加术汤可以把白术放在东面,如果把茯苓放在中间,半夏当然是在西方,附子在最下面。那么大家可以看到了吧,越婢汤和大青龙汤的区别是哪里呢?就是越婢汤没有桂枝和杏仁。


如果把桂枝和杏仁也摆在上面去,把茯苓放在中间,白术放在旁边,整个大青龙和越婢就是一个姊妹,因此这两个方子都可以治水,一个治溢饮,一个治风水。





我们看看大青龙汤桂林古本和宋本的区别在哪里。桂林古本宋本刚好把这个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位置颠倒了


如果按照宋本来说,我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一般会觉得太阳中风是有汗的,在这里为什么出现颠倒了?那么再看到桂林古本就得到很好的解释,就说在传抄中方子的两个字写反了。当然从严谨的角度说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是如果正如我刚才说的如此,那么所有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明了。


桂林古本当中的大青龙加附子汤的原文,“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加附子汤主之”。


这个方子用起来非常好使,小青龙汤可以加石膏,大青龙也可以加附子,在《金匮要略》中有小青龙加石膏例,那么在桂林古本有大青龙加附子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其实就是我刚才跟大家讲的,饮它可以有寒化、热化,小青龙可以寒化热化,相当于大青龙和小青龙一个是热化一个是寒化。




我们先天讲对待,对待者数也;后天讲流行,流行者气也;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其理,主宰者是理;万事万物皆有象,潜藏者象也;因此我们研究中医必须从象、数、理、气四个角度去研究。我们现在讲始终去讲理,对不对?对。那么它里面存在着在一个对立统一的一面——用数来解决;一个事物有其显的象,有藏的象——显藏者象也;流行的是气,我们《内经》上讲,“谨守病机,无失气宜”。这是我个人的一些认识,也摆在这里了。




今天我讲的都是原创,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特别是青龙汤类的图解,请大家回去好好地研究。


我们以后研究中医的理法方药,特别在方上,临证遣方用药的时候每一味药的加减,大家会觉得不是肆意妄为的,而是如理如法地去按照古圣的方法去操作,这样才会使我们临床的疗效大大提高。


医道甚深微妙法,万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圣贤真实义。


谢谢大家的听讲。谢谢大家!



(本文由书院志愿者曾伟坚、赵利欣、胡亚男、丁琼、陈剑城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