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个性是这样炼成的

 阳光满城6536 2016-09-27

教学个性是这样炼成的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趁着暑假,细细品读了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书中记录了肖老师的十六个经典课例。有些课是我现场听过的,但更多的是第一次读到。可谓篇篇精华,令人耳目一新。

肖老师的课堂着实充满了魅力与魔力。究其原因,与他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教学特色有密切关系。一个个课例充分体现了肖老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教学个性内源于教学思想、教学道德、审美追求等各个领域,外显在教师教学方法、言行举止、气质风度等诸多方面。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真正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呢?结合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中的课例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博览细读——提升教师的个性素养

个性化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会阅读、好阅读、勤阅读。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个性素养,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思想,让自己首先成为个性化的“读者”,再成为个性化的“教者”,才能熟练驾驭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

没有个性化的思想,教师就不可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一个有个性的教师是要有独立思想来支撑的。而思想又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并在对他人的经验进行改造吸收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的个性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素养上,语文教师应有的学识、素养,多从亲近经典中涵泳而来。肖老师丰富的学识令人叹为观止。如在《山羊兹拉特》一课中,“走进咩字深处”环节,肖老师将《儿童文学选萃》中的作品与教材作品进行对比,自然而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主旨,令人拍案叫绝;在《假如我有九条命》一课中,肖老师又将余光中原文的表述与编者的表述加以对比来提出课堂的主问题。以“教书”命切入,“一命”联“九命”,令人醍醐灌顶。肖老师广博的阅读,才使他能游刃有余而富含个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1]可见,广博的阅读可以使教师得到丰盈的知识、文化的滋养,还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添其理论厚度。

肖老师的阅读不仅广博,而且细致、深入。

在《一双手》的教学实录中,我们感受到肖老师的课堂“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一双手”,通过“字句小节”的诵读、品读,引导学生读出的是“美竟然是以丑为代价”这样独特而深入的感悟。正如肖老师所说,短文长教,浅文深教,关键在于教师能从这双手中读出什么。事实证明,肖老师课例中的细读之处,都如一双又一双不同寻常的“手”。这一双双“手”,也许是文本中高频出现的词句,或许是低频出现的词句,甚至是一个个不起眼却又耀眼的标点。如《在沙漠中心》课例中注重的数词、量词,甚至句号。如《孔乙己》课例中的句式与标点……看着这一双双的“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教师只有用充满个性的眼光去解读文本中的个性,才能在欣赏或思考别人的同时,挖掘自我,拓展自身的心智空间;教师只有自己喜欢阅读,会阅读,才能在课堂中将“读”发挥到极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思路的思考,乃至于对文本的处理方式,都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取其精神,取其精华,与自我的思考相互融合,渗透其中。

因此,阅读过程是教师个体时时内省的过程,是对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不断补充、修正和加以完善的过程,是观念催生创造、理论反哺实践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教师教学流程中最广博的备课。况且,教师不热爱阅读,又如何引领学生阅读经典,又如何打造学生的精神殿堂,使其新鲜如池塘春草。对知识的积淀,对文本的思索,对阅读的信仰,是语文教师一辈子要坚持去做的事。

二.另辟蹊径——形成独特的教学思路

阅读教学是一动态系统,任何教学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的过程,一味追寻模仿别人现成的东西,正应了一句话,“顺着别人的脚印走,踩出来的是坑,而不是路!”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体悟意境的同时,也更应有其对教材个性化的解读,有所创造。不同的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安排是不同的。对于相同的文本,语文教师要会另辟蹊径,善于捕捉文本的“这一点”,便能循着“这一点”而考量全文。所谓“这一点”,可以是学生的阅读原点,可以是文本创作的起点,可以是文本情感的交点,也可以是文本语言的亮点等等。

每读完一篇肖老师的教学课例,总是惊叹于他不同寻常的教学思路。

如上《孔乙己》一课,肖老师从“读了《孔乙己》后,你不记得他的什么?你又记得他的什么”切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是教学的真正开始。这一切入点,尊重学生的阅读起点,具有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向心力”,又为探讨“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以及“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做好了铺垫,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牵引力”,也是有利于支持文本研读重心的“支撑力”。从“记”切入,以“记”贯穿,整堂课不蔓不枝,水到渠成,精致又大气,简约不简单。

又如《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中,肖老师从课文中心句“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让学生从课文明显的语言标记中概括出演讲词的内容要点;然后通过“蔡先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三件事情”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当时社会风气和北大学风、校风的现实针对性。

“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便是作者文本构思的起点,也是文本情感的节点。找准了这个点,以点连线,由点带面,进而把握全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再如上《在沙漠中心》一课,肖老师围绕三句内心独白而展开课堂教学,这三句心理描写正是辐射全文内容的“纲”,纲举目张,引导学生真正读懂了“在沙漠中的心”。肖老师愣是从一个在沙漠中濒临绝望的英雄的干枯的心中挤出了整片绿洲,丰盈了整堂课。细细想来,这三句内心独白不正是作者文本创作的起点、文本情感的交点吗?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肖老师的课堂教学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寻找文本教学的缝隙,教学的出口是“挤”出来的,小而能大,点而能面。挤,要借力,要有角度,要在黑暗中寻找光亮。沙漠中的突围是这样的,语文备课也是这样的。

在肖老师看来,这一丝光亮还可来自生活。校园中一个不起眼的鸟窝也能成为他的教学灵感。“鸟窝”里的大世界令人叹服。

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充溢着喜怒哀乐的情感场,如同一个具有强大磁性的磁力场,能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能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悲伤着他们的悲伤”。

语文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不确定的,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另辟蹊径,才更能体现语文课堂的灵性与活力,从而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给学生带来更新鲜、更强烈的感受。

三.个性点评——展现独特的教学魅力

无论是现场观摩肖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阅读肖老师的教学实录,都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一节课,学生往往能从表达的生涩、情感的隔膜、思维的凌乱神奇般地走向表达的流畅、情感的丰盈与思考的理性。

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要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2]是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共同创造的过程,没有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没有思想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展示自我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最终超越自我。

品味肖老师的点评语,发现他总能在课堂中迅速捕捉到学生回答的“增长点”,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语言组织能力,用诗一般的语言鼓励、引导学生,传达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如《菩萨蛮》一课中,一学生对肖老师“都说听雨不眠,这写景诗句里究竟饱含了些什么”问题的回答是“我感觉到了安逸”,肖老师的点评是“情感的领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同学们想想看,茫茫的江水,闭上眼睛,一艘船,一阵雨,闲适地在这里听,安逸以外,还会有怎样的思考?”肖老师及时抓住课堂契机,以启发式语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充满诗意、富含鼓励又引人深思的评价语正是肖老师充满个性的课堂教学语言。

又如《沙之书》一课中,历尽曲折,学生终于相对准确地概括出了小说大意。肖老师说:“我必须承认,这位同学概括得比我更加简洁。这其实就是小说概括的一种艺术,主要情节一定要表现出来。”可以想见,当那位学生听到如此中肯的表扬,内心该有多么激动。而这样的鼓励,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导向。

再如在《孔乙己》一课中,肖老师说“读书,要学会从隐性的、不明显表意的词上去读。大家把‘一’和‘都’圈出来。你看,这样一说,我们就知道了,连同你们资料里的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脸’,甚至某些动作等等都是我们对这个文学形象最深刻的记忆。”在肖老师的暗示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与分析能走向深入与精彩。

当然,由于学生年龄、经历的关系,其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不成熟、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也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对消极的、不合理的、脱离文本的、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体验给予引导和矫正,承担起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而不能听之任之、不作评价或一味叫好。

如在《我的早年生活》一课中,当理解丘吉尔的优秀品质时,一学生左右犯难,甚至想放弃、逃避。在肖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有了自己的发现与感悟。肖老师相机引导:“所以,亲爱的同学,你不是一个只找丘吉尔优点的人,而是要把丘吉尔的优点用到你的身上,融入你的学习生涯当中去。遇到问题不思考就推说‘我不会’,那是不行的,我们不能逃避。阅读只要有想法,就只管说出来。”

如此个性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多么的“有品质”,正如江阴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徐杰老师所说:“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需要时间和阅历来修炼的技巧。”

其实,追求教学个性也是如此。任何教学个性都是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能为了“个性”而打破规律去“标新立异”。如肖老师所说,“浅到心底,矮到扎根”的语文教学,就有了高度与厚度,也就有了个性。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育生活的理解与行动中,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研究和把握中形成的智慧积淀,是教师教育教学走向自由状态的标志。        (浙江省永嘉中学  华慧慧)

 

[参考文献]

[1]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3页。

[2] 庞培刚:《既要谋势,又要做活》,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