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闵小艮提出了修炼内气与外气相合以“医世”的观点

 geoallan 2016-09-27

在清代,气学主流失去昔日光辉,而无声息,唯道家内丹派有些许可言者,医家则更是少得可怜,而诸儒谈气则恰好窒息了气学的生气。
闵小艮提出了修炼内气与外气相合以“医世”的观点

清代内丹派名家不少,成绩多在工夫论层面,在气学有贡献者却较少,刘一明论述了精气神的一、三辨证关系(《仙术秘库 · 抱混元仙术》亦载此文):

混元者何?先天之精气神也。白紫清云;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 · 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是即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夫以精气神而曰元,是本来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既有此物,而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乃从父母未交媾之时而来者也。方交媾之时,父精未施,母血未包,情合意授,其中杳冥有物,隔碍潜通,混而为一,氤氲不散。既而精泄血受,精血相融,包此一点之真,变化成形,已有精气神寓于形内。名虽有三,其实则一。

一者,混元之义;三者。分灵之谓。一是体,三是用。益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活动为神。三而一,一而三,所谓上药三品者。用也。所谓其足圃成者,体也,不得专言三亦不得专言一。学道之士不知三即是一,一即是三,或抱元守一而落于着空,或炼药三品而失于执相。着空执相皆非还元之妙理也。夫还元者,所以还其元精、元气、元神也。若欲修道,必须先知此三物潜藏于混元之中,离乎混元即非先天精气神之本体,失其本体,焉得元物?
闵小艮提出了修炼内气与外气相合以“医世”的观点

闵小艮提出了修炼内气与外气相合以“医世”的观点。对“医世”之理,他作了如下阐述:

人天禀地之气,故通天地之气,而能达天地之气,人气为天地二气之枢纽。性命之功未圆则气不灵,性命之功既圆,而四大已空,则无所依据以有为。故天仙亦让其权于人,此人所以为三才之一也。

其缺惟何?虚我色相,一我气神,卵而守之,久则内外无间,神完气足而精化。此身之神气既旺,则所事得实,必无不济而中止之虞。又久之,乃一丝不挂,身世两忘,归于太无,功竣一敛,全复太初,而缩斯身斯世于祖窍之中,悠然住手。斯时也,身世两益,嗣则相力加进,自成计验计程。

盖元与一,是一非一,是二非二。离气而言曰真一,合气而言曰真元。天心之气曰真元,真元之宰曰真一,真一即天心,天心无形,赋于人而有形,即真一也。真元有气,藉心迎一,藉一敕元。天以真一真元铸有形,吾以真一真元培有形,令各安泰,是曰医世,是性命之学,有为而无为者。而对“医世”的作用机制,则有混化之说:

何为混化,继何加以混忘乎?曰混化之义,犹以晶瓶,承照日下也。究其入手,乃由假始。假法为何?存此身世,等同晶若也。诚而行之,初戒期效,毋住见闻。法惟浑此身世于虚寂之中耳。在汝入手,须先明彻其义,方不堕入幻妄,何可平草?体会明彻,乃可行焉。我为言之,其义惟何?有形之实,不是真实;可见之虚。不是真虛。故而古哲有言,真实之虛,金玉得之故坚;真实之实,虛空得之故溥。我今更以两造言之,苍苍之天,乃合地成者,然而不可不谓天也快然之地,乃承天禹结戚者,然而不可不谓之地也。学由是义,以行混照,念自无得而著,心自得而不贰焉。如是体行,实虚必自熔一,功到镓一,已造化境。以无分别,故名曰浑。而必继以浑忘者。并此存浑体用而悉释之,乃得深造自然地位

耳。学造自然,水无流弊,古哲所谓百尺芋头更进一层是也。闵小艮提出了修炼内气与外气相合以“医世”的观点(一)、密宗提出阿赖耶识是命气,“净分之净分”,是佛学和气的结合点。(二)、内圣修习证成之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如何养生的?(三)、为什么我们尽讲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