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楹联格律,指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和声律。楹联的基本格律可总结为六大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除六大要素之外,楹联还有一些禁忌。 通常情况下,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或者叫上比、下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字数是相等的。字数相等,不仅要求上下联总字数相等,同时也要求上下联中各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由此,我们还可以推算出,在楹联总字数相等、各分句字数也相等的情况下,上下联分句数也必然相等。这是对仗性的一个基本要求。但也有例外。 1.全联字数相等。即要求一副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 例联:朱庆文《临海岭根村将军亭》 但令新亭诏令子; 好将伟绩忆将军。 这是单句七字联。上下联都由六个字组成一个七字联,其中“令”与“将”是规则重字。这在以后还要专门讲到什么是规则重字。 2.对应分句及其字数相等。即要求分句数、对应分句的字数都相等。 例联:朱庆文《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望宸阁》 秦帝东巡,康王南渡,名相尽忠,文宗修禊,稽史海千秋,更向武林怀旧事; 运河枕梦,都市映辰,青山相伴,绿水比邻,凌虚空百丈,每来拱墅看新踪。 此联六句二十八字,属长联。本联前四句中,上下联都是四字;第五句都是五字;第六句都是七字。各对应分句的字数是相等的,而上下联的分句数也是相等的。 3.特例。上述要求都是对正格联的要求,但也有一些非正格联。 例联:《赠袁世凯》 中华民国;袁世凯。 这也是副楹联,是袁世凯复辟称帝后有人给他写的一副楹联。但其上下联的字数并不相等,下联比上联少一个字。这不是对不上了吗?联家正是取这个意思,就是说“袁世凯”对不起(齐)“中华民国”。这是一种取巧或俏皮联,不属于正格。但在楹联修辞中,有种阕如修辞,故意把个别字空起来,使主要的意思寓于联外,故意造成上下联字数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