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的口腔种植目标定位,种植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骨结合理论确立了骨内种植体的主导地位,具备足够的牙槽突骨量成为口腔种植的先决条件。然而,在临床实际中牙槽突多伴不同程度的骨量不足,这就决定了早期口腔种植的从属地位,种植适应证过窄。同时,牙种植体植入位置的设计严格由牙槽突解剖条件确定,这就是早期的“解剖主导种植方案”的口腔种植模式。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口腔种植以恢复缺牙功能为主要修复目的。然而牙种植体的植入位置和方向受到牙槽骨的解剖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种植的美学发展。种植外科的成熟打破了牙槽骨对种植的解剖学制约,推动传统模式向“种植修复主导种植方案”这一新的口腔种植模式转变,从而实现种植体的位置和方向不再完全受骨量限制,而是应服从于种植最终的修复效果。当前,用骨增量技术解决骨量不足已成为常规方案。新的口腔种植模式确保了牙种植体在三维方向上的准确定位,最终为取得良好的功能与美观的远期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口腔种植模式这一变化是对过去所取得技术成就和技术积累的集中反映。
基于口腔种植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科现状,开展口腔种植临床工作首先需要系统学习口腔种植基础理论,包括骨结合理论与新进展、种植体软组织界面与软组织美学相关理论基础、种植材料与表面改性、种植生物力学、种植应用解剖、种植体周围感染等;其次,加强种植相关临床工作的基础技能训练,口腔种植临床治疗至少包含三部分内容,种植外科、种植修复和种植随访与维护,与相关专业有共性也有自身专业的技术特殊性,从事口腔种植专业的医师应具备扎实的外科和口腔修复基本技能,同时还需经过种植专科的专业训练;再次,口腔种植临床工作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修复患者的牙列缺损或缺失,是一种口颌功能和美观的恢复,种植医师还需具有相关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如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牙周病学等,应加强对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最后,循证医学为评价口腔种植技术和方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科研与学习方法,推动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从事口腔种植的医师应强化循证医学的临床思维,不断跟踪掌握临床研究的最新动态,确保种植方案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李德华 口腔医学院种植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毕业于口腔医学专业;1996年获口腔颌面外科学博士学位。2000至2001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牙学院做访问学者。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SCI收录杂志10篇,副主编专著1部。曾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2011年AO骨结合大会、2010年ITI世界大会)做专题报告,曾应邀出访日本、新加坡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