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鲁昭公流亡孔夫子出奔

 文化龙乡 2016-09-30

七、鲁昭公流亡  孔夫子出奔

    ■孔子入周问礼后回到鲁国,未被重用,只好驻足杏坛,专事教育和学问

    ■仲秋祭祖,季平子僭礼,鲁昭公和季平子闹翻,昭公被迫流亡齐国

    ■孔子出奔齐国,追随国君

    ■孔子途径泰山脚下,指出苛政猛于虎

    鲁昭公流亡,孔子出奔,发生在鲁昭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17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这个时候孔子35岁了。

    一、孔子入周问礼后回到鲁国,未被重用,只好驻足杏坛,专事教育和学问

    (一)孔子入周问礼后回到鲁国,为什么没有被重用

    鲁昭公资助孔子入周问礼,希望他带回“强公室,抑私家”的灵丹妙药,而孔子带回的却是“克己复礼”之类不切实际的理论和主张,这好比隔靴搔痒,鲁昭公非常失望。鲁昭公由此认为:孔子赤胆忠心,但却过于迂腐;向他请教学问是良师,但用他改变鲁国的政治形势却非益友。鲁昭公对孔子的态度由热情变得冷淡。

    (二)孔子得不到重用,只好驻足杏坛,专事教育和学问

    这一时期孔子可能给弟子们讲授:

    1、评价老子

    鸟,吾知其能飞也;鱼,吾知其能游也;兽,吾知其能走也。至于龙,吾不知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

    2、讲授乐

    周乐的结构分为四个乐段,引序、发展、高潮、结尾。演奏时开始合奏,舒缓平静;放纵地展开以后,稳定和谐;发展到高潮时,节奏清晰、明快、热烈;结尾部分余音袅袅,绕梁三日。

    瑟为何二十五弦。瑟本伏羲氏所造,原五十弦,至皇帝时,命素女鼓瑟,曲甚哀伤,帝乃破其半,为二十五弦。

    ③士人弹瑟的作用。琴瑟之声和悦,颇具君子美德,并可帮人防御邪僻。乐之最大功效乃合同也。经常鼓瑟弹琴,可达修身养性、重返天真之效果。《礼》曰:“礼别异,乐合同。”古书上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讲授乐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子路秉性粗率,学琴进步缓慢,同学们瞧不起他。孔子为子路说话,说子路已登堂只是未入室。

    3、组织学生排演八佾舞

    孔子吸收《文王操》和《大武》的优点,参照周天子郊祭的长处,重新修改八佾舞的唱词、音乐和舞蹈,力求尽善尽美,并组织学生们演练。

    二、仲秋祭祖,季平子僭礼,鲁昭公和季平子闹翻,昭公被迫流亡齐国

    (一)仲秋祭祖,鲁昭公被气坏了

    鲁昭公要祭祀祖先了,发现他的乐队只剩下16个人了,其他的四佾被季平子拉走了。季平子是大夫,本来有四佾,再加上从鲁昭公处拉出的四佾,季平子成了八佾。季平子把自己升到了天子的规格,却把鲁昭公降到了士的档次。祭礼的时间在当时也有严格的限定:“礼,君祭孟月,臣祭仲月。”国君祭祖,季平子作为大夫,不出来陪祭,自己也在祭祖。这些令鲁昭公忍无可忍。

    (二)因斗鸡事件恼恨季平子的郈昭伯趁机向鲁昭公火上浇油,唆使鲁昭公攻打季平子

    季平子与郈昭伯斗鸡,各自作弊。初,季平子给鸡的翅膀上加芥末,季家胜。后来郈昭伯给鸡爪带上铜钩,郈家胜。斗鸡使两家矛盾激化,季想杀郈,郈想杀季。在祭祖的当夜,郈昭伯联合臧昭伯和鲁昭公,三家合兵攻打季平子。

    三家合兵攻打季平子能否取胜的关键是看三桓中孟、叔二桓的态度。郈昭伯把军队交给鲁昭公指挥,自己去游说孟、叔二桓,没想到被孟懿子斩为两截儿,二桓发兵救援季平子。本来毫无防范的季平子眼看已成瓮中之鳖,结果孟、叔二桓援兵到,季平子转败为胜,鲁昭公被迫流亡齐国。

    三、孔子出奔齐国,追随国君

    鲁昭公流亡后,孔子心存侥幸,希望三桓悔悟,迎昭公回国,但一连三天,不见三桓有丝毫迎接国君回国的动静。

    孔子冒天下之大不韪,向季平子进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批评三桓:“三家者以《雍》彻,‘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孔子的举动不起丝毫作用,只好出奔齐国,追随国君。

    孔子避乱为什么选择齐国?

    1、因为国君在齐国。

    2、孔子和齐国的齐景公和晏婴认识,彼此印象还不错。五年前,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国太宰晏婴同齐景公到鲁国进行国事访问,曾专门会见了孔子。齐景公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僻,其霸何也?孔子侃侃而谈,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四、孔子途径泰山脚下,指出苛政猛于虎

    孔子一进入齐国,就对齐国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在泰山脚下,孔子碰见妇人哭于慕者而哀。这让孔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苛政猛于虎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