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孩子丢失了数学的想象力

 长沙7喜 2016-10-01
“自己不学习的妈妈没资格教孩子”

LILIAN 说



对数学感到头痛的爸爸妈妈,常常在自嘲自己是数学白痴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掩盖自己内心对数学的恐惧和担忧,害怕未来孩子会和他们自己一样厌恶数学。。

其实,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真正对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起到不能忽视的作用是父母的态度,也就是爸爸妈妈对数学的态度。有学术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跟孩子谈论数字、用肢体语言和文字语言解释空间关系的爸爸妈妈,其实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已经给他们灌输了强大的数学观念。

无论你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有多么畏惧数学学习,如果你想消除自己孩子对数学的恐惧,那么就不能让自己充满了消极的行为和语言。当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揉进数学游戏和问题,并经常鼓励孩子勇于钻研数学难题、不害怕费脑子,说不定你的孩子能在未来成为数量分析家。


最近,我们群里的一一爸爸主动请缨,将开始带领导读《汉声数学》。今天就分享一一爸爸写的一篇文章“想象力也是分方向的”。


    


想象力也是分方向的




       在《当鸡兔同笼遇到最后的晚餐》中,我对13种解法大肆吐槽,但关键的问题,不是有一些方法的本质是相同的,而是有人宣称用这种低俗花哨的东西,能培养孩子的数学想象力!

难道家长孩子就这么好骗吗?

不过,现实好像是——真的有很多人相信哦。

仔细想一想,从小学到大学,确实很少会有一节数学课专门讲一讲:什么是数学需要的想象力,它跟文学艺术的想象力有什么不同吗?

这与“读不懂应用题”、“如何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什么关系”,基本是一个问题。


文学性的阅读,不论是普通小说,还是科普故事,都是要把相对抽象的语音文字,在脑海里具象出拥有更多细节的静态甚至动态的画面。

而做数学分析的阅读思考,不论是解应用题,还是现实问题的数学建模,是要把文字描述的内容,进一步抽象出各种数量关系。

除了第一步认字之后的“字面理解部分”,用到的能力完全不同,甚至是逆向的。


文学的语言内容,是作家对一个确定事物(无论真实虚假)的描述,这个描述再详细,也缺失了很多细节。而读者在阅读时,以他对已有描述的理解为基础,再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和喜好,填补各种未知细节,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起来,但一定与作家最初描述的事物有所不同——这就是形象化思维。

读到“那是一头雄狮。”每个见过真狮子、狮子视频、图片的孩子,都不会把阿斯兰想成人或者蛇的样子,但具体的眼睛鼻子就各不相同了;

读到“浑身闪着金色的光芒”,每个能分辨出金色的孩子,不会再去想象红色、棕色;

读到“他的声音低沉庄严”,孩子会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出一个声音最庄严的人,把他的声音放到阿斯兰的嗓子里。

……

于是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再好的导演演员,也只是更准确的表演出他们心里的那一个,虽然远比纸上的文字形象丰富,但那不是读者自己心中的样子,即使比大多数读者的想象精彩得多,也不会同时符合每一个读者最希望的样子。

但如果一个人缺乏这种“形象思维”的自主演绎能力,读完一段文字时,即使他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脑海里的形象依然是模糊不清的,这样枯燥无昧的读书,当然不如充满各种明确视听刺激的电影、游戏有吸引力了。


数学的分析阅读,却不做加法只做减法,先从文字(或现实)复杂纷乱的信息中:


1已知

      识别出确定的数量和数量关系

      不确定的信息抛开

2

      观察这次数学分析的目的

      把无关的数量和数量关系抛开

3

      开始运算


为了以后更好的分析,还要从大量具体的事物不同、数量不同,但数量关系、运算过程相同的题目中,抽离出统一的规律方法——归纳。

看到鸡兔同笼的题目,第一步,去掉你脑海里知道的、喜欢的各种黑鸡白鸡花鸡、公鸡母鸡小鸡,只剩“一只鸡一个头两只脚,一只兔子一个头四只脚”;第二步,题中数清楚了头脚,却分不清鸡头和兔头,于是你心中鸡头兔头、鸡脚兔脚、甚至兔子的前脚后脚,所有原来巨大的区别都没有了,只剩一排一样的头、一堆一样的脚;这样你才能没有认知障碍的开始计算。

如果学会了归纳,不再有什么鸡兔头脚,各样类似的题目,经过你的数学阅读都会抽象成:“有甲乙两种物品,都包含同一种零件(性质),但各自包含的数量不同,且确定并已知。现在知道甲乙的总个数,和各种零件的总个数,求甲和乙分别的个数。”这段话不管你用英语、法语、古汉语,它的意思不应该有区别。

如果你会了代数表达,世界马上就更安静了,大家都是一样的:

x+y=c1………………①

ax+by=c2……………②


这就是文学阅读和数学分析的区别:

一个拿着放大镜和笔,寻找填充所有细节;

一个举着筛子,只留下明确有用的东西。


这就是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

一个面对相同的起点,每一个人的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结局;

一个只因相同的目标,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总会聚集。


看一看,

语文课上,都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和标准的好词好句;

数学课上,有人要用72变的低俗段子,来“培养思维逻辑”。

怪不得,很多孩子刚开始拼搏努力,就已经注定要“输在起跑线上”了。


分清楚想象力的不同方向,就不用再焦虑左右脑开发的先后顺序,更不用担心抽象思维和形象感受相互压制的问题了。只要没有摔坏脑子分不清方向,你见过谁向前跳远练多了,就不会向后跳的?


此文转载自一一爸爸的公众号“一一和她的朋友们”,非常感谢一一爸爸如此用心的一篇解读。


为何我们要研读《汉声数学》


 LILIAN  原创


尽管《汉声数学》是一套非常棒的关于数学思维的绘本,但真正让我们想聚在一起深入探讨此书的初心在于,我们期望摆脱碎片化的学习带来的弊端——缺少了深入思考的能力和成果。


现在做孩子也好,做父母也罢,根本不用担心信息缺失。真正要保持警惕的反而是信息轰炸带来的思考力和学习力的匮乏。过多的信息,意味着你无暇去整合,也意味着它们只能散落在你大脑中,最终因为只是堕落的碎片而被记忆丢弃。


当大脑长期只是接受碎片信息,严重的后果你是否想象过?那就是思维变得越来越狭隘,直至变成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有时候你会发现周边充斥着逻辑混乱的论调和潮流,不能深入思考就会盲目地跟着这样的盲流漂浮。


如果你想对碎片信息保持警惕,你可以看看它们通常长什么样?

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不够严谨、全面

其实说得透彻点,当碎片信息传播者为了能瞬时占领你的大脑、甚至意图让你成为其信息的奴隶,TA通常会大幅拉低认知成本,用不易察觉的方式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TA往往只会告诉你表面的东西,绝不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旦你是一个习惯惰于思考的人,你就很容易掉入陷阱。


需要警惕的是,碎片信息经常会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但是,这些获得的碎片信息,因为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连接」,因此其实很难被我们的大脑「提取」。看过头脑特工队吧?大脑中的碎片最终会怎么样啊?彻底丢弃呗。因为,「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 提取」 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久而久之,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被我们遗忘了。


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长期接受碎片信息,不但对我们的思考能力没有提升,因为知识「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我们的大脑竟然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要避免碎片化认知就必须:

  • 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

  • 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自己感兴趣的、但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在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 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

  • 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与已知某个点之间的路径,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自己新的「触点」,拓展思维网络。

  • 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是Teach Back的意义。


你现在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要一起研读汉声数学了吧?别以为我们曾经都读过数学这个学科,看着汉声数学,听听别人对数学的理解,对于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就算没有颠覆,至少也能触发新的思考。这对于我们去带领孩子热爱数学,一定会充满了积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