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状疱疹、眩晕心悸

 柴桂苓 2016-10-06
带状疱疹从肝论 气血通治小柴胡


1)一女性,年过花甲,疱疹发于额部,湿润流水,热辣痛甚,左眼水肿,眼裂消失;右眼水肿,眼裂大小正常,西药抗病毒不效,求中医诊治。予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蒲公英、连翘、薏苡仁、栀子等。数日后日观察,左眼水肿消失,上下眼睑皱着明显,眼裂基本正常;右眼水肿消失,疼痛大减,但时有发作,额部已结痂,病人自述服药后小便增多,大便可。治疗四天,服药 8 剂而收全功。

2)一老妪,2009年8月17日初诊。本例病人疱疹发于左侧乳房,左侧胸部,左后背部,疱疹满布,色红灼痛,咽干咽痛,口干口苦,时热时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脉弦数有力。方用小柴胡汤合三黄泻心汤加减。数剂病愈。


3)一中年妇女,患带状疱疹已愈,但后遗神经痛不除,痛苦异常,患处皮色色黯,言平日有麻木、疼痛等不适。初以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疼痛控制,病情减轻。后去××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某专家处治疗,服药十数剂,无效。今日疼痛又作,故而前来治疗。仍以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疼痛又得以控制。
(体会):案一,案二相比较,彼为湿重,病在气分;此为热重,病在血分。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在气,一在血。病同而证异,肝经受病,故小柴胡为基本 方,证变则方亦变。故而案一用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八剂而收功;案二方用小柴胡汤合三黄泻心汤数剂病愈。案三为后遗神经痛,此病目前尚未有特效药,中医辨证当属气滞血瘀络阻,治疗当以《伤寒论》中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两方同用主要治疗痛证,但以气血凝结为上,胡希恕老大夫善用之以治疗痛症。



水气为病胸阳阻 心悸头晕冲气因


某男,60 岁。自觉胸部憋闷,心悸,头晕,行走时加重、欲扑倒,重时须扶路边树上;气急达两年之久。食欲可,无口干,口不渴;无恶心,呕吐;每遇冲气上逆则见心悸,头晕便阵发性发作,头晕欲扑。无汗,咳声重浊,视物旋转,睡眠可。舌淡苔厚稍干,六脉皆沉弱。辨证水饮凝心,痰湿上犯。治当利水、除湿、行气。处方五苓散合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减。炒白术 30g,茯苓 15g,川桂枝10g,猪苓 12g,泽泻 24g,法半夏 12g,陈皮30g,薤白 15g,薏苡仁 30 g,厚朴10g,栝楼 12 g,鸡血藤 15g,川芎12g,石菖蒲 15g,炙甘草 10g。4 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二诊:头晕未发,胸闷消失,冲气大减。尿多。仍有心悸。左脉盛于右脉。舌苔白厚稍有干燥。效不更方。原方加减。川桂枝 15g,法半夏 15g,泽泻24g,陈皮 30g,薤白 15g,薏苡仁 30 g,鸡血藤 30g,远志 12g ,白蔻仁15g,生姜 12g,石菖蒲 12g,白芍 15g,苍术 15 g,茯苓 15g 。4 剂,水煎服,日一剂。病情大减,未再服药。
(体会):从本例病人头晕欲扑,扶路边树才可缓解之证情,可知仲景经文‘’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是何等的生动与真实,亦可知仲景之经验多从实践中来,绝非虚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