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准确理解节律对拍和平仄对立

 江山携手 2016-10-06

 

准确理解节律对拍平仄对立
作者:天津/谢发宝

中国楹联报第48期报《小议节律对拍平仄对立》(下称《小议》)一文曰:“对于一些对联律理解不够精准的理论,我们有理由修而正之。”读后,感到该文的观点恰有“对联律理解不够精准”之处,不妨一说。

联律通则》曰:“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在“内容解析”中具体说:“按‘声律节奏’即每两字为一标准音步,节奏点在音步的第二字上,在全句的二、四、六字等偶数位上,因为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所以每句的尾字为单字占一个节奏。”所以,这里出现的“单字占一个节奏”是指五七言的每句句尾字。而“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

事实上,“为了保证诗歌整体的节奏和韵律的和谐,人们便约定俗成了一种超越了语意的节奏方式,即不论语意节奏如何停顿,七言律句总是按‘二字而节’的方式读成‘二、二、二、一’节奏,这便是所谓的声律节奏。”这也就是说,在五七言律句中,声律节奏是普遍通行的,并举例“牢骚/太盛/防/肠断”说,“一般总会读作”牢骚/太盛/防肠/断。其实七律句不仅是第五字有时单音节,第一第三字的单音节一般也不按节奏点读,如“联语示例”中便有一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若按语意节奏,这应当是“‘三一三’的折腰句。”因此通则所说“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在七言律句中,就是指二、四、六、七字的平仄对立

然而,《小议》在举了七律诗中的两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后说:“设若不顾单字,一律二四六分,便有‘愁何’、‘喜欲’、‘丝方’、‘泪始’的字节,这样行吗?”我们说:行啊,当然行,按声律节奏么!

还是通则解析说得好:“唯一的出路在于认可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的双轨并行,在联句的节律安排中,只要在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二者中符合了其中之一,便可认为达到了“节律对拍”的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