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教育法在教育者工作方法研究层面的两个划分: 叙事教育法,这个名词可以拆分为,叙、事、教、育、法五个单字,针对每一个单字,又可以组词为,叙述、故事、教化、育人、方法五个词组,再把这五个词组联合起来就可以构成对叙事教育法的定义:通过叙述故事来达到教化育人的方法。 教育者的主要职责为:帮助学习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习者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者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在将叙述的主体区分为教育者和学习者两个方面的前提下,综合两者,可将叙事教育法在教育者工作方法研究层面定义为:教育者通过自主叙述故事或者通过学习者自主叙述故事来达到教化学习者,使之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习者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习者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其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的方法。 基于两个划分,教育者应用叙事教育法教育学习者的步骤。 (一)以教育者为叙述主体,应用叙事教育法教育学习者的步骤。 1,深刻了解学习者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2,清楚的认知每一种问题背后可能的产生缘由,并将其归类处理; 3,针对归类处理之后的问题背后可能的产生缘由,学习并积累相应的解决理论; 4,根据解决问题的理论,选择典型的人物、事件、书籍、电影等作为理论的载体; 5,针对具体的个体问题或群体问题,在先深入了解个体差异或群体差异的前提下,将其与相应的归类挂钩,然后把解决问题的理论载体与个体或者群体分享,并引导其思考,从而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效果。 此步骤背后的逻辑,以及此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作为叙述主体的教育者,承担着叙述故事和引导故事产生预期效果的主要职责。此职责要求教育者对学习者可能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要求其能够针对每一种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理论,且对每一种理论要有丰富的理论载体素材积累,并能够通过足够吸引人的语言把素材分享给具有相应问题的个体或群体,使之能够在通过对素材了解之后找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方法。这种要求对于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有极高的要求。但如果能够汇聚群力,出版解决学习者可能面临的问题的指导手册,以供教育者有选择性的挑选,那么就能够使教育者的工作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舒缓,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者的工作效率。不过由于教育者在解决问题上处于主宰地位,所以在个体问题或群体问题与所提供的问题归类差异较大时便不太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且因为此方法针对的对象是某一些具体的个体问题或群体问题,虽然解决相应问题见效快、效率高,但是对那些未能提供解决方案的其它问题可能并不见效,且学习者并未被教予解决其它问题的思维或方法,因此可能会导致教育者的工作量较大,重复度较高的结果。 (二)以学习者为叙述主体,应用叙事教育法教育学习者的步骤。 1,教育者专心的倾听学习者对所面临问题的倾诉。教育者应该认真的看待并接受这些倾诉,同时假设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学习者唯一、全部的问题。在倾诉接近尾声或者学习者倾诉自然停顿时,教育者要通过问话的形式为学习者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并 鼓励学习者深层次的挖掘可能潜藏在问题背后的原因。通过给予回应,得到能够作为彼此解决问题的基础素材; 2,在学习者倾诉完毕后,教育者邀请学习者对其问题来一个具有限制性的问题归类命名处理。如果学习者无法自主完成此步骤,教育者可以给予适当的选项以供学习者进行选择。原命名要一直持续到可以找到更为精确、贴切的词来取代原命名为止。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协助学习者对问题保持聚焦和明确的状态,并促使其能够通过命名的过程给予问 题一个明确的定义,来增加其对问题的控制感和促进问题的外化; 3,教育者运用适当的语言使学习者意识到其只是被问题所影响的人而并非其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协助学习者将自我认同和问题分开,并使之了解问题来自于环境或者人际互动的过程,而非其心理或者人格有问题; 4,教育者根据学习者对问题的命名,找准造成此问题的外部原因,并分析这些原因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影响学习者,并最终造成问题的产生。学习者有时候会将外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和不公正解读为个人的失败、缺陷或是错误,这样的归因方式不利于协助学习者从内化的自责或罪恶感中解脱出来,唯有帮学习者把注意力转移到外界环境存在缺陷,而这些缺陷又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上来才能有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5,教育者通过询问学习者是否记得自己曾经处理过与此类似的问题,并取得过不错的效果的方式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再次引到其他事情上,让学习者能够暂时放下正面临的问题所带来的痛苦,而转移到因曾经成功解决过问题而带来的欢乐上来; 6,教育者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使学习者能够不断的增强对已处理过的问题以及与此类似的问题的认识,并让对方了解此类问题与其现在正面临的问题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帮助其意识到两者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在使其对已往经验进行更为丰富的理解,对其生命中已发生的故事有更深刻认识的同时,重新构建学习者的自我认同; 7,教育者通过适当的手段引导学习者看待此类问题的看法,使学习者明白:问题能够对个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个人也能够对问题产生同样的影响力。并帮助其探索不同的解决途径可能对行动造成的结果; 8,教育者通过适当的方法协助学习者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使之能够积极的采取行动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9,教育者通过一定方式观察学习者的行动效果,必要时,还可提供相应的帮助或建议; 10,待学习者的行动取得一定效果之后,邀请该学习者以及与该学习者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一起回顾自行动以来,该学习者的成长变化。让该学习者能够在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与得到来自身边的朋友的认可之后找到自信,以帮助其找到处理生活中下一个问题的勇气; 11,鼓励学习者采用适当的方法把此次行动记录下来,并运用其背后的思维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且尝试着和身边的人分享这种经验。在不断的尝试中可以帮助学习者塑造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在不断的分享中则能够帮助其不断的加强对这种思维的理解也有助于这种思维的传播; 12,鼓励学习者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博览群书,认识生活,思考人生,提升其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和了解。 此步骤背后的逻辑,以及此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在这种方法中,学习者是叙述的主体,教育者只是起一个引导学习者思维方向的角色。因此对教育者的要求并不如上一种方法中的那么高,只需教育者能够很好地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思考即可。此方法主要是针对个体问题提供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法,不太适用于群体问题的解决。且用时较长,见效慢,不利于对突发事件的解决。但是因其侧重于学习者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有助于学习者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不仅能使得其当前问题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且能够帮助其找到解决生活中其他问题的方法。这更有助于个体的成长、成才。且此方法中存在学习者与其身边朋友分享成长经验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已接受此方法的学习者帮助其身边的学习者了解、认识、运用此方法,从而产生连带效应,使更多的学习者都能够自主的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