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语|【辩论】念蘇冊-伍-辩论语言在于准还是在于美?

 然而qq687fmee4 2016-10-10


本文将会是该系列的最后一篇。前面我们分别讨论过了辩题准备中的话题讨论和标准框架1-3。本篇文章将会着重讲辩论赛中语言的使用。

其实语言这个东西很难以某个标准来评断好坏。所以我要先申明一点,原则上,一个好的辩论语言会具有以下特点: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能够体现个人特质和风格,并有力说服他人。

任何符合这个原则的辩论语言,都是辩论赛中有力的武器。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无法针对语言提出任何的建议或者训练。对于还没有找到或者形成自己语言风格的辩手,我们还是可以给出一些关于辩论语言方面的建议。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在辩论赛中,辩论语言是辩手用口头讲述的方式来表达,而评委和观众是以听觉的方式来接受的。

 这种信息交流的形式与作者写读者读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但是我们中国学生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更多训练的是大家的读写能力。并且准备辩论赛的时候也主要靠的是写稿。因此,很多“听说”与“读写”之间的关键区别就要被注意到,也应该针对“听说”这种模式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所以本文中更多的技术要求是针对于对“听说”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来设定的。
 
1
连接词很重要
“首先,其次,再者,最后”“第一,第二”“因此”“但是”“另一方面”等等,这些都是连接词。连接词的使用有利于组建一个层次清晰的论述结构和逻辑关系。
如同前面所说,辩论中的受众是运用听觉来获取信息的。而辩手在比赛中难免出现语速过快,逻辑深奥,句子太长等原因使得受众并不能完全跟上你的论述。那么,在这个时候,一个重读的连接词可以告诉受众,我们进行到了哪里,或者以下要讲的内容和上述的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举个例子:假设你的立论有三个论点,在你论述第一个论点的时候,很有可能一部分观众并不能完全理解你的观点,导致在听你说的时候“跟丢”了,不知道你说到哪一个部分了。那么当你重读“其次”的时候。受众们就会意识到,第一个论点已经讲完了,下面要论述的是第二点了。便于他们重新跟上你的论述。
 
2
要善用段首句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做英语阅读的时候,老师会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要注意段首句和段尾句。因为这两个位置的句子很有可能会概括一整段的意思。被选为英语阅读习题的文章会有这样的规律是因为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很严格的筛选,符合语言学规律,适合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材料。其本身的框架和结构都是比较完整并且合理的。这就从侧面证明了一个文字段落在段首或者段尾用一句话总结该段的整体意思是符合语言学规律并能有效提高信息传达效率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一定律呢?我个人认为,这个定律在辩论领域的应用需要有所变化。在段首句进行概括论述的效果要比段尾句更好。原因还是因为辩论是一种“听说”的模式,当你说到“首先”,“其次”,“最后”,“综上所述”等连接词的时候,受众就会知道这是全新一段的开始,往往会对第一句话给予一个较高的关注度。那么在这个时候概括一下全段的主要内容对表达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理,当你听到这些连接词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上一段的结束。那么段尾句也已经过去了。所以在“听说”这种信息传达的模式中,用段首句来概括一个论述段落的表达效果要比段尾句好一些。
 
3
语言要“美”但更要“准”
关于在辩论稿中的逻辑和语言的关系,可以做一个比喻,逻辑是骨架,语言是血肉。我非常认同好的语言会是辩论赛中一个非常有力的武器。但是我们先要明白语言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的第一层次目标是可以完整,准确,清晰,高效率地向受众传达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包括定义,逻辑和论证框架)。第二个层次的目标是具有好的感染力,让你所论述的内容在受众的心中有着比对手更高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简单一点来概括,第一层是要“准”而第二层是要“美”。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为了追求“美”而忽略了“准”。或者是为了顾及“美”而在“准”字上面打了折扣。我觉得这都是得不偿失的。
   
但是不是就意味着“准”就要比“美”更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个人认为这两者完全独立存在且不构成任何竞争关系的。辩论语言的“准”来自于对整个辩题论证框架中每一个细节的准确理解,而辩论语言的“美”来自于语文功底。语文功底是辩论之外的工夫,这里不做论述。
 
4
理解不到位让语言失“准”
——不恰当地引经据典容易导致比赛被动。

很多辩手为了“秀学养”和追求语言上的“美”而喜欢引经据典。但是有时因为对经典理解不到位,或者对辩题的情景认识不清,导致出现很大的漏洞,让比赛陷入被动。

我们先来看一个因为错误地引经据典而导致被动的例子。

有一个辩题“以暴制暴是不是正义”,其中反方所持观点是以暴制暴不是正义。反方在比赛中提出孔子提倡要“以德报怨”

殊不知,孔子这句话来自于《论语 宪问》,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说,有人说过要以德报怨(其实以德报怨这句话是老子说的),孔子说:“以德报怨,那怎么报德呢?不行,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孔子根本没有提倡以德报怨。以德报怨这句话是被孔子拿来批判的,孔子认为要以直报怨。所以当这一点被正方辩手点出以后,反方的比赛就陷入了被动。

所以,对典故理解的不到位,人云亦云,在比赛中随意用典,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再来看一个对辩题情景理解不到位,随意举出名人事例而导致比赛被动的例子。

有一个辩题“大丈夫应能屈能伸VS大丈夫应宁折不弯”,反方持“大丈夫应宁折不弯”观点。在自由辩过程中,反方就提到了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是宁折不屈的典范。

殊不知他所在的反方对大丈夫的定义是成就了一番功业的人。且不论这个对大丈夫的定义是否准确,但是项羽这个例子在这个论述环境中就用得很不恰当。因为楚汉之争就是因为刘邦韧性十足,能屈能伸,屡败屡战最后才成就汉王朝。所以正方辩手马上抓住漏洞说:“就是因为项羽宁折不弯才失去了成为您方所定义的大丈夫的机会。而最终刘邦的胜利不恰恰证明我方观点,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吗?”这时反方就陷入很大的被动。
 
5
如何让语言更“准”——提炼逻辑链

如果说语言上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无法短期快速地提高。但对于语言上的“准”,我个人倒是可以提供一个训练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提炼逻辑链。顾名思义,提炼逻辑链这个方法是指:在写一个论述段落之前,要先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在写完该段落以后,要从头到尾读一遍,试着重新从该段落中提炼出逻辑链。然后对比提炼出来的逻辑链和事先写好的逻辑链是否相同。如果有所不同,就要检查究竟是哪个部分的语言表达出现了偏差,从而达到练习提高的效果。

举个例子,观点“环境保护在于发展科技”。事先准备的逻辑链是“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背景)——人类生存需求与土地资源矛盾加深(困境)——提高单位面积亩产量是人与自然的双赢,既满足生存所需又可以减少耕地面积(解决方法)——发展科技能做到(联系己方观点)”

而我所写的完整段落:科技发展能够缓解生存需求与环境间的矛盾(段首句概括)。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的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导致了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面对这种生存需求的增长,耕地面积反而在减少(背景)。在中国,每年耕地面积减少433万亩的同时人口却增长800万(数据支持背景)。人类的生存需求与土地资源间的矛盾加深(困境)。那么在粮食需求增长不可逆的情况下,提高单位面积亩产,才是解决生存需求与耕地矛盾最直接也是唯一能够双赢的方法(解决方法)。而现在的杂交水稻、研发更有效的有机肥料等都帮助增加单位面积亩产,不正是科技发展解决人与耕地矛盾的最好例子吗(联系己方观点)?

如上所示,我在自己检查时,都会用括号标出每一句在逻辑链中所对应的环节,或是每一句的作用,以确保辩论语言的准确性,确保自己的论述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自我检查的过程中,为了有更好的效果,请尽量模拟辩论赛,采用“听说”的方式,自己念出来,自己听后试着模拟裁判,用纸笔记下逻辑链。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很轻松并准确地记下逻辑链的每一个环节,说明该段的辩论语言很高效,很准确。

以上就是我所建议的训练辩论语言准确性的方法。

本文转载自拾趣辩论公众号,微信号shiqvbianlun

好文推荐


华语|【话题】辩论队是不是邪教?

华语|【话题】在辩论或探讨问题时,会不会出现绝对没有漏洞的陈述

华语|【话题】以心理学解释黄执中的结辩说服力


 排版:朱慧龄、方明旗 

素材:闫旭

审核:王静茹、刘舒煜、杨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