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孕早期
1.初次产检:
需仔细询问月经情况,有无腹痛及阴道流血异常情况等,确定孕周,推算预产期。
测量血压、体重,常规在早孕期行超声检查,监测妊娠囊位置、大小、数目及胎心情况,排除异位妊娠,核实孕周(妊娠12周前可根据头臀长推算孕周,误差一般可控制在5 d以内;12周后则需要根据双顶径大小推断孕周),了解子宫及附件情况,双胎妊娠者注意绒毛膜性质。
此外,于妊娠11~13+6周、头臀长度为45~84 mm期间,行超声检查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高危者可行绒毛活检或羊水穿刺;高龄且NT增厚孕妇,也可先行外周血无创DNA检测,或者联合中孕期筛查结果后决定是否行产前诊断(羊水或脐血穿刺)。
2.评估高危因素:
若孕妇孕前未曾进行咨询,则应给予高危因素评估。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及甲状腺功能等。空腹血糖≥5.1 mmol/L、<7.0 mmol/L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应嘱患者控制饮食。孕早期TSH的正常值范围为0.1~2.5 mU/L,若超过2.5 mU/L,应请内分泌科会诊给予左旋甲状腺素(L–T4)片口服治疗。
3.瘢痕子宫孕妇的检查:
早孕期首次超声检查需特别注意孕妇子宫瘢痕愈合情况及妊娠囊与子宫瘢痕位置的关系。对于瘢痕部位妊娠者,需尽早告知风险,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是否终止妊娠。
瘢痕子宫是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孕期需加强超声检查对子宫瘢痕缺陷及子宫下段全层厚度(<3.5 mm时,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增加)的监测,有腹痛、临产征兆、胎心异常情况需及时入院就诊。
孕早期继续补充叶酸0.4~0.8 mg/d,有妊娠剧吐及先兆流产情况时入院治疗。
(二)孕中期
1.一般检查:
询问胎动及饮食、睡眠情况,注意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检查血压、体重增长情况;测量宫高、腹围,评估胎儿生长情况;听诊胎心,嘱孕妇注意胎动的自我监测。
2.特殊检查:
中孕期进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筛查(推荐妊娠14~20+6周时进行),有血清二联、三联或四联及联合筛查等不同的方法,其中结合早孕期超声测量的NT值、孕妇年龄及孕妇血清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妊娠相关蛋白(PAPP–A)的联合筛查,对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最高。
21–三体、18–三体高风险者,应进一步行产前诊断(羊水或脐血穿刺),或进行外周血无创DNA检测为高风险后进行产前诊断,开放性神经管缺陷风险较高者可行超声随访。
妊娠18~24周进行胎儿系统超声筛查,筛查胎儿的严重畸形。
妊娠24~28周应进行GDM的筛查,有条件的医院可直接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清晨先抽取空腹静脉血1次测空腹血糖,口服含有75 g葡萄糖的液体300 ml(5 min内)后分别抽取服糖后1、2 h的静脉血(从开始饮用葡萄糖水计时),期间静坐、禁饮食。
OGTT的正常上限为空腹血糖5.1 mmol/L,1 h血糖为10.0 mmol/L,2 h血糖为8.5 mmol/L,任一时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以上标准即诊断为GDM。
对医疗资源缺乏的地区,妊娠24~28周首先检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5.1 mmol/L,可以直接行OGTT检查,而4.4 mmol/L ≤空腹血糖<5.1 mmol/L者,应尽早行75 g OGTT,空腹血糖<4.4 mmol/L者,可暂不行75 g OGTT。
3.预防特殊情况下的流产:
对有3次以下中期妊娠流产或早产及宫颈手术史等疑为宫颈机能不全的高危孕妇,可于妊娠14~16周后超声监测宫颈长度,两周后复查。
若宫颈长度<2.5 cm,结合病史及临床,可诊断宫颈机能不全,给予宫颈环扎术预防早产[8]。3次及以上不能解释的中期妊娠流产或早产,伴有无痛性宫口开大,建议于妊娠13~16周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
4.胎盘异常情况的监测与处理:
经产妇由于剖宫产及宫腔操作的增加,前置胎盘特别是凶险性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等的发生明显增加,前置胎盘孕妇产时及产后出血、贫血、感染及围生儿发病率均增加。
对于瘢痕子宫孕妇,孕期超声检查需特别注意胎盘位置、有无前置胎盘等异常情况,明确前置胎盘的类型及是否合并胎盘植入等,及早识别,充分准备,预防产时大出血的发生,改善围产结局。
(三)孕晚期
1.一般检查:
询问胎动、宫缩、饮食及运动等情况;测量血压和体重;检查宫高、腹围大小,评估胎儿生长情况;检查胎位,听诊胎心;超声检查评估胎儿大小、胎位、胎盘位置、胎盘成熟度、羊水量等情况。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生长受限等高危孕妇,进一步超声测量脐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峰值流速之比(S/D值)。
此外,高危孕妇自妊娠34周可行电子胎心监护(NST),每周1次,评估胎儿宫内情况,复查血常规注意有无贫血等异常情况。注意宫缩情况,预防早产。
2.特殊检查:
B族链球菌(GBS)筛查。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高危孕妇可于妊娠35~37周取阴道下1/3与肛周的分泌物进行GBS检查,若GBS阳性,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可降低新生儿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