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注比什么都重要

 静雅轩345 2016-10-10




  有一个情景,我们都不陌生,一个人满头大汗,背着一个包,抱着一堆资料,急匆匆地行走,一边戴着耳机打电话,一边看着手机里的信息,一路上还不时跟人打着招呼……


  这样的情景几乎随处可见,课堂里,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知识,同学们头也不抬地看手机;会议中,做记录的人把手机放在记录本旁边,不时瞄几眼,看看最近几秒钟世界有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出租车上,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听着音乐,一边与客人交谈,同时还盯着好几个手机上的打车软件;一些人不管在干什么,手机不离手,一直在刷屏,每天都在点评、转发中度过……现代人就是这么忙得不可开交,现代人的能力就是这么强,这不仅是一心二用,简直就是在一心三用,一心四用,一心五用,而且有的人自我感觉还好极了。瞧!我是多么地忙碌,又多么地与时俱进!看!我处理事情的能力是多么地强,我一刻也没有闲着!


  这样的情景,如果发生在公司业务员的身上,本来无可厚非。客户多,业务广,同时接几个电话是常用的事。但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学生身上,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出现在会议室里,就必须引起高度的注意。不必争论一心是否可以几用,按照“压力、压强、受力面积”三者关系的角度看,在压力(一个人的能力)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如果受力面积(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对某一点的压强(深入分析某一问题的能力)是一定会减弱的。这是物理学的常识,也是生活的常识。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分散而难以聚焦,往往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但这样的常识,在现实中早被很多人抛到九霄云外了,他们的逻辑是,信息化时代,随时随地都要与世界连通,生怕错过了一则新闻,一个消息,一张好看的图片。一旦错过,就会在和别人说话时露怯,就会落伍。这是什么逻辑?这是凑热闹的逻辑,四面出击的逻辑,心神不定的逻辑,三心二意而无法全心全意的逻辑。其实很多人的所谓忙碌,并不是真正的忙碌,恰恰是百无聊赖、兴味索然的表现,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的表现。专家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专注力是现代社会极其重要的一项能力。一部分人也有了注意并有所改进,但更多的人是一方面叫苦连天,表示自己深受其害,另一方面照样我行我素,一心多用、屡禁不止。这样普遍的灾难深重的恶性循环,何时是一个尽头?




  光感慨是没有用的,感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朋友圈”里不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感慨吗?这样的感慨对于解决个人精力专注的问题有用吗?对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用吗?没有,应该说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感慨需要时间的,有的人往往是感慨着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不能依靠零碎的感想来推动,而是需要科学,需要理性,需要系统的思维,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让我们重温一下《大学》开篇中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中,止、定、静、安、虑、得六个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而其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要静下心来专注地思考问题,专注地做好工作。


  为了解决不专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量每次只做一件事情,一段时期内把工作重心放在一个或两个方面。辩证不是四平八稳,统筹不是四面出击。不要战线太长,不要疲于奔命,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果工作内容多,一定要条分缕析,分清轻重缓急,要讲点章法,不要打乱仗,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关注新闻和社会动态,每天要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段,不要像零食一样,随时随地都在嚼,实际上没什么营养,吃零食是不能代替吃饭的,一些零食还会危害健康。


  三、听别人讲话时,不要总盯着手机,那样对人很不礼貌。参加会议,除确有需要外,建议不带手机或者将手机关闭。要求调成“振动”,那是怕打扰别人,但如果不关机,就难免自己心里惦记,那比手机的“振动”更可怕。


  四、读书学习不要浮光掠影,思考问题不要浅尝辄止,调查研究不要走马观花。要用钉钉子的精神,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花大力气把一本书真正读明白,花大力气把一个问题研究清楚,然后再去看别的,研究别的。不要吃着碗里的,又看着锅里的,同时还想着下一顿。


  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把精力放在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事情上。你对八卦新闻的点评,就像往大海里吐了一口唾沫,很快就会淹没得无影无踪,而且还会对网络环境形成不好的影响。当然,如果是精心组织的评论则另当别论。




  六、有时间可以写写字,写正楷,不要写草书。也可以写写文章,一边写作,一边思考,用写作的方式平静内心、沉淀思维。


  七、找合适的对象谈话交流。谈话的过程中,会将注意力聚焦到所说的主题上,这也是一个学习和专注的过程。不要忙于各种应酬,事实证明,没有实质内容的应酬既挣不到里子,也挣不回面子。与其应酬,不如找机会与人单独交流,深入讨论一个问题,那样的友谊更加深厚,更能持久。


  八、要运动,不要躁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验运动之后静下来的状态,对专注会有更深的体会。


  九、甘坐冷板凳。要积极追求进步,但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心浮气躁。人家跑人家的,保持好自己的节奏,不要乱了方寸,不要“一山望着一山高”,更不要丢了自己追求的价值。


  十、把做事情的质量放在第一位。质量是价值的体现,是能力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标准和要求的体现。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数量,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违背规律、拔苗助长、竭泽而渔。


  需要说明的是,专注不等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等于“各人自扫门前雪”,更不等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事物是运动的,时代是发展的,对于运动和发展,对于新情况和新问题,当然要主动关注、及时了解、随时掌握,不然就是自我封闭,闭目塞听,但关注也要讲方法和策略,不能把吃零食当成吃饭,也不能把凑热闹看作调研,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事情越是纷繁复杂,形势越是风云变幻,越要能够静下心来,通过“一根针”串起“千条线”,越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做具体的事情,那样才能善做善成,做一件成一件。


“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诗句都是在强调专注。越是能有所专注,越是能静水流深,越是能形成精气神的凝聚,越是走向了成熟和从容,走向了淡定和坚定,走向了独立和自主,走向了冷静和理性,走向了骨子里的强大。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是这样。


  总之,专注比什么都重要,用心做好该做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