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廉洁乃士大夫分内事,何足为高?'什么人7岁就有如此高论

 Purefact 2016-10-11

朱子嫡传,……其在北者则有许鲁斋先生。其在南者则有吾婺何、王、金、许四先生。而四先生中,又自何北山先生,受业黄勉斋之门,得亲传朱子之学始。则北山先生者,实朱子之冢孙,而吾婺之首庸也
  ——《何北山先生正学编序》


12
  何基
何基(1188-1268),字子恭,号北山,理学家,南宋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他与王柏、金履祥、许谦并称为“北山四先生”,而何基为“北山四先生”之首,谥号“文定”,在山东曲阜孔庙被尊为何子。何基恪守师说,其谨厚笃实、刚毅稳健的学风,对理学在浙东的传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较多的保留了朱学色彩,使得金华北山学派被推崇为朱学嫡脉、理学正宗。
治学
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


何基自幼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接受师训。待到年纪稍长,便师从乡先生陈震学习举子案课程。及弱冠,拜入朱子理学的正统传人黄榦(朱熹女婿)门下学习。黄榦一见何基便“器重之”,告诉何基“圣贤之学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后来何基潜心学问,片刻不敢懈怠。二十七岁时,何基隐居故里,常常“一室危坐,万卷横陈”,悠然于水竹之间,静心穷理学之理。他的书房内,汗牛充栋,而且每一本都用心看过,“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以至“无一书一集不施朱抹”。

  何基潜研义理,治学“淳固笃实”。他秉持“述而不作”的古训,恪守师说,有汉儒之风。《何北山先生行状》说他:“平时不著述,惟研究考亭(朱熹)之遗书,兀兀穷年。”对于“立言”,尤其谨慎,“有欲为后学言者,谨之又谨可也”。但他从不缺乏真知灼见,“就其言发明,则精义新意愈出不穷”。虽未曾正式开门授徒,闻其名而“来学者众”。面对一心想拜入其门下的学子,何基“劳谦固拒,虽后生小子,亦不肯受其北面之礼”。虽拒师徒之名,但对于虚心求教者,“未尝不竭尽无余”,诲人不倦,不打折扣。“北山四先生”之一的王柏,“质问难疑,或一事至十往返,基终不变以待其定”,且作《鲁斋箴》以赠勉。何基六十六岁时,王柏引金履祥来学,教以“自今日截断为人”,示以为学之要,在金履祥卜庐建居时,何基为其题匾“仁山”。一心传道授业,北山学派,渐成气象。

  “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力学以致其知,躬行以践其实”,何基此言既是教导从学者,亦是指示子孙求学门径。立志守敬,由内而外,循序渐进。

拒仕
皓首何妨一布衣


何基屡获征召,但多力辞不就。他安居故里盘溪,研读朱熹遗书,以叙师友渊源、承述道统、传播朱学为己任。有诗言志:
不将一步出盘溪

自分终身守环堵

何待邦侯更品题

闭关方喜得幽楼

  但何基并非不问世事的冬烘先生,而是深怀民生疾苦。时年7岁,拜先生学习举子课程。有人因廉洁受到称赞,何基则认为:“廉洁乃士大夫分内事,何足为高?”使得先生叹异不已。他还一再申明士人要“知耻”,“廉耻一事在吾道中固非深奥,为士者最所当谨”。日常行事,“不较利害”,“见田夫野叟,必劳之有恩,贫因者必施,不计其有无,患难者必救,不问其远近”。身栖草野而心系国事,“先生见士友远来者,首以朝廷边报、人才用舍、四方休戚为问,有快于心,喜不能已,其或不然,则忧形于色”,“或朝有阙政,四方有警,辄恻不乐,至忘寝食”。宋濂在《题北山先生尺牍后》中讲,“北山虽居山林而忧国之切,故有庙堂议和子文除擢之问”,可见后人对他济世之心的肯定。

  关于何基,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传说当年宋度宗非常看重何基的才能,遂将其召至皇宫商讨国事,交谈甚欢。后宋度宗赐十面锦旗于何基,让其带回,一路上只要看中哪块良田,便可插一旗,这块良田的税赋就永远归他收取。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何基一路上把锦旗都插在了路边的草丛,唯独剩最后一面,插在了村口的一块薄田里。族人为了纪念何基的贤德事迹,便将这块薄田叫作“何大坵”,流传至今。

修德
仪节酌宜而行


养贤才
  凡入仕入学等事,祠给衣装。告祠之日,合用鼓乐导拜,以彰祖荫。祭品随分,其余仪节酌宜而行。

  ——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凡是族人进入仕途、入学等事,宗祠送给族人衣服及行装。告别宗祠的日子,共同用鼓乐引导进入祠中拜祭祖先,来显示祖上的荫德。祭品依照旧例,其余的仪式礼节斟酌而行。


议贤能
  凡族中族长房长公长,须选有德有行素为服众者,立之。如所立之长或有假公济私,妄加人过失以报私忿者,罚银入祠,仍革出别议贤能者,立之。

  ——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凡是宗族中的族长、房长、公长,必须推选有道德、有品行、能够服众的人担任。如果所立的族长、房长、公长,或者有假公济私的,或者有妄图抓住他人的缺点过失来报复个人怨恨的,要罚取他的银两充入祠堂,还要开除,另外讨论推选有贤能的人担任。


何基家居“无疾言,无遽色,无窘步,无叱喝声”,谨守礼法,行事“酌宜”,“事父母尽其孝爱之道,婉容柔色,以得其欢心。事兄长尽其和孺之乐,恭敬退让,曾无间言。处族姻崇仁厚之风,交朋友尽忠告之责,御童仆婢妾,则宽而有制。”更可贵的是,他“充其知而反于身者,莫不践其实”,说到,也做到,以至“父母爱之,兄弟怀之,族姻德之,朋友信之,闾里尊之,海内慕之”。

  听其言观其行,何基以其言传身教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后人以何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准则为蓝本,编著了本家族的家规——《何氏家训》,将何基思想中的贤德奥义转换成了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凸显着一个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和生存智慧。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金华何氏一门又涌现出了三位品德才学兼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著名人物,他们是:“中国现代史学奠基人”,历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知名爱国人士——何德奎;当代历史泰斗——何炳棣。三人并称为“何氏三杰”。


  何炳松曾任暨大校长。时值日寇入侵、国家内忧外患,何炳松始终以“忠信笃教”为信仰,不徇私情,不为私欲,时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寒门学子。他给女儿的家信有这样几句话:“修养身心,莫过于‘服务精神’四字,在家为家服务,在校为校,在社会为社会,在国为国……望尔即日起发挥出‘服务精神’,凡事为公而不为私。”“服务精神”既包裹时代色彩,也与何基的修德要义一脉相承。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汪春涛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