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艾米莉·狄金森,我们能解决诗歌的翻译之困吗

 zxs4950 2016-10-11

通过艾米莉·狄金森,我们能解决诗歌的翻译之困吗

综合 12-03 18:55

“诗歌,是换一种说法(包括通常意义上的翻译)就丢失的东西。”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句名言在翻译圈子内几乎尽人皆知,它用极端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诗歌翻译在准确和艺术上的两难。

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诗歌翻译实践基本都秉承个人作业的模式,单一译者不仅决定翻译质量,更决定翻译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原作的风貌。单纯语言专业出身的译者或许在准确理解语词、语法和修辞方面占有优势,但对诗歌整体意境的领悟和营造上可能暴露不足;而拥有创作和翻译经验的诗人——译者,很容易把强烈的个人风格带入到翻译过程,使得“创作”的痕迹超过“译作”。

近来,由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和美国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EDIS)联合发起和组织的“艾米丽·狄金森国际合作翻译项目”意在探索出一种国际合作新模式,它汇集了一批中外狄金森学者专家和热爱狄金森的诗人,分工合作,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一种可能和范例。

11月22日至11月24日,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合作双方联合发起的2014上海狄金森国际研讨会“艾米丽·狄金森在中国——翻译的可能性与跨文化视野”在复旦召开。活跃在美国文学研究和翻译界的近60位海内外学者、译者、诗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包括本次会议的两位美方组织者“美国狄金森国际学会”主席Martha Nell Smith和学会期刊的现任主编Cristanne Miller,第一部狄金森诗选的中译者终身翻译奖获奖者江枫,国际知名诗人和中英诗歌互译的实践者杨炼、台湾最重要的狄金森译者董恒秀等。

一边学术研讨,一边翻译诗歌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和惠特曼一道,被誉为美国最重要的两大诗人。她以惊人的创作力为世人留下近1800首诗作,且不断有新作被发现,诗歌主题涉及自然、不朽、友谊、爱情、艺术等各个方面;但因其诗歌的实验性和复杂性,没有受到同代人的特别关注,生前被印刷成铅字的诗作不超过10首。

虽然狄金森在中国早已经成为公众熟知和深受喜爱的诗人,然而因为其对诗歌写作“难度”的追求,导致中译本出现了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成为复旦大学文学翻译中心执行主任王柏华推动“艾米丽·狄金森国际合作翻译项目”和召开研讨会的初衷。

这是首次在中国举行的狄金森专题研讨会,希望引发更多的跨文化视角,同时把美国学界的最新进展引入中国,让中国的狄金森学者和译者与学术前沿保持同步。在研讨会上,Eliza Richards和Stephanie Farrar两位美国学者对狄金森的“内战诗”的研究(注:美国内战时期刚好是狄金森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帮助我们认识到狄金森虽然隐居但并非远离现实,过往的论断有修正的必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