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危害大,如何防“二次中风”?

 闲医 2016-10-12

如今,中风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中风大多由缺血性中风引起,俗称“脑梗塞”。2006年初,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患严重中风。名人因中风去世者不少。美国总统罗斯福、尼克松、台湾东吴大学校长章孝慈,都是因为脑中风去世。前苏联的列宁、斯大林、英国首相丘吉尔等都因发生严重的中风,最终宣告不治。调查发现,全球每年有460万人因为中风失去生命。中风不仅是目前的十大死因之一,更是造成中老年人残疾、行动障碍的主要原因。

中风危害大,如何防“二次中风”?

积极预防“二次中风”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中风危害大,如何防“二次中风”?

中风患者一般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不少患者出现第一次小中风以后,虽然经抢救转危为安,很快恢复,但由于忽略了日常防护,往往在一段时间后又旧病复发,引起二次中风。往往造成偏瘫、或者语言障碍等引起难以恢复的后遗症,有的甚至“二次中风”中直接死亡。

如何防止“二次中风”,是医药界多年面临、但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专家提醒,小中风一旦发病就需长期用药,维持治疗,以防“二次中风”的发生。

“二次中风”的原因

“二次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引起病人原先中风的“病因”仍在,如“三高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动脉硬化症等等,而抗凝血治疗不到位;还有其他原因,如饮食习惯不良、气候变化异常、劳累过度以及情绪激动等等。调查表明:许多老人还未充分认识到中风恢复期服药的重要性和相关的用药知识,而临床实践发现,很多中风恢复期老人在康复和用药问题上存在着多种误区。

中风病人的恢复期大部分比较长,约一年以上,高龄老者更长。病理学认为:如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和四肢无力等偏瘫症状,经过一年治疗还不能基本恢复,即成为“中风后遗症”,难以逆转。故度过脑中风急性期的患者,仍然需要积极用药治疗一年时间以上,以期患者的功能尽可能全部恢复,这项措施在医药界和社会上已得到公认。

小中风后,如何预防“二次中风”

专家认为小中风后要坚持用药(包括已完全康复者),以杜绝复发——“二次中风”。循证医学表明:中风复发率在第一年内为40%以上(包括小中风),第二年复发率为25%~30%,第三年为20%~23%,第四年15%~18%;第五年的复发率为5%~9%。由此可见,中风老人的服药时间,起码坚持五年以上,许多病人须终生用药,这样复发率就可明显降低,安度晚年。

老人中风后仍要坚持药物治疗。脑梗塞病人抗血小板药物和调脂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及脑功能复活剂要长期服用,不能随便停用。如果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糖的药物更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

其他疗法,如合理饮食,中医药治疗,针灸疗法、功能康复疗法、运动疗法等等。循证医学表明:二次中风症状大多重于首次,愈后差于首次……中风的复发次数越多,间歇时间越短,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短期内必将导致完全性中风(致死性脑梗死),大多立即死亡。社会上许多中风患者因不重视中风后的综合治疗,以致“二次、三次中风”,每况愈下,甚至短期内死于中风。

从预防“二次中风”和治疗后遗症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比较一致地认为中风恢复期病人用药应“中西药结合”。

随着中药制剂的不断发展,现在已有很多适合于中风恢复期病人使用的中成药问世,如血栓心脉宁、脑血栓片、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复方川芎嗪和大活络丹等等。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和体质等具体情况,通过辨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服用。

中风危害大,如何防“二次中风”?

预防中风的各种误区

别奢望有能彻底治愈的“特效药”或“偏方”:不少中风老人及其家属求愈心切,总想能找到一种能彻底治愈的“特效药”,期望能在短期内得到康复,并有效防止复发。于是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进口药、贵重药就是好药、特效药,不惜高价给病人使用。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有可能上当受骗,更为严重的是“乱用药”要为毒副作用所害!

治疗和用药中忌“本末倒置”:许多人在第一次小中风后,仅“头痛医头”,只注重治疗后遗症(治标),而忽视原发病的治疗(治本),有的根本不知道原发病,造成本末倒置,必将招致更大的中风。小中风后,必须控制原发病(治本),如降血压、降血糖,调节血脂和降低血黏度等,特别是加用抗凝剂,如肠溶性阿司匹林或波立维等。

大多数中风老人的病因非常复杂,要注意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黏度和高血糖等疾病。这些疾病都属于慢性病,其治疗也必然是漫长的,加上人体的自然衰老,故中风恢复期老人的用药也就更为多样和复杂,须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最好不要私自买药、自我下处方,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门医生开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