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绍琴教授运用栀子豉汤的经验

 柴桂苓 2016-10-12
北京 中医药大学赵 绍 琴 教 授, 三代 御 医之
后, 著名 温 热 病 专 家 。临 证 运 用 栀 子 豉 汤 颇多, 并独具匠心。他认为栀子苦寒而性宣阳,能 泄六 经 之 邪 热 , 通 利 三 焦 之 气 郁 , 宣 中 有清 , 苦 泄 折 热 而 又 宣 畅 郁 结 ; 淡 豆 豉 辛 苦 微寒, 具 解表、 宜阳、 化湿 之 功, 宣展 气机 而 开郁 , 透邪外达而不伤 阴, 有火郁发之之 能。栀子豉汤两药相须为用, 宣降相 因, 清 透并举, 功效 称奇 。在温病邪 在卫 分而将化 热入里之时用之。苦宣(栀、 豉性味 苦寒而性 轻宣, 谓之 苦宣) 透散, 宣泄郁热 , 使邪达郁开, 从而遏 制热邪向纵深方向发展 , 谓 之为 “苦宣折热 。苦宣折热与诸多温病治法相 合而用, 又可治疗温病卫、 气、 营 、 血各 阶 段 的多 种病证 , 临证 收 效 甚广 。


1、以苦宣折热 为主的临床 运用
1)热郁 上焦膈 中证
患 者身热微 恶风 寒, 心烦 懊 怅 , 起卧 不
安, 身 汗 或无 汗 , 口渴 或 不 渴, 欲 吐 不得 吐 , 舌苔微黄, 脉动数, 寸部尤盛 。病 由温热邪气郁滞上焦 腻 中, 胸膈气 阻不 利 , 热郁 不 散, 燥 扰心神。治宜苦宣折热。用栀子豉汤: 栀子5 枚, 配香豆豉 18g, 先煮栀子, 后纳香豉, 意在取香豉轻清宣透气机而畅胸膈 , 开达气郁而除烦扰。
若卫分之邪未净者, 栀子 用栀子皮, 加薄
荷、 牛 蒡 子宣 肺疏 卫, 或 加 金银 花 、 连 翘、 桑 叶等, 以增清透邪 热之功。若呕吐较甚 者, 可加竹茹, 以降逆止呕, 若腑气不通 , 酌加通腑泄热之 品, 俟腑气一通则有 利于胸膈 气机宣 畅。


2) 火郁 证
患 者形寒 战 慄, 如丧神 守, 心烦 急 躁 , 但 头汗出, 面色苍 白, 夜寐梦多, 四肢逆冷, 脉象沉伏 , 舌 红 形 瘦 , 甚 则 紫 绛 起 刺 。 此 非 漫 散 之热, 亦非充斥三焦之火热, 乃郁闭之 郁热。其外 达之 路 不通 , 不可 纯 用 苦寒 泻火 , 因泻火 只能 清 漫散、 充 斥于 三 焦 之 火热 , 无 宣郁 开 闭 之力, 且寒则涩而不流, 愈使气机 闭塞不通 , 内郁之热无外 达之路。苦徒用燥 热之昧, 欲 通其郁, 则伤阴助热, 郁仍不开, 阳气不得宜通, 热势更甚 应 苦宣折热 , 则 郁开 热 透 而 愈。 以栀子豉汤合升降散治疗


3)暑湿郁 阻肺 胃证
病 家身热 不扬, 头 晕 昏沉, 一 身 痠软 乏
力, 咳嗽胸 闷 , 脘 痞腹 胀 , 心烦 口干, 舌 白苔 腻而润、 质红, 两脉弦滑略 数, 右脉 明显濡 (赵老经验 : 脉形 边缘 不清 或散 漫无 边者 为濡 脉 。下同) 滑, 按之略数 。暑热 湿邪外 迫, 从 卫 分 而 至肺 胃, 暑湿 初感 在上 中二焦 , 中宫 郁 滞 不通 , 阳气遏阻 不行 。治 当轻 扬 宣 解 , 疏 表 化 湿 。用 栀子豉汤加味治疗。药如炒栀子、 香豆豉、 嫩 前胡 、 象 贝母 、杏 仁 泥、枇 杷 叶、 保 和 丸 、鲜 芦 根等 。


验案举 隅
张某 , 女 , 19岁。 1991 年 1 月 10 日来 诊 。诉低热半年。始起于 1990 年 7 月 中旬 长途骑车疲劳 , 烦 渴 而大量饮 冰 汽水 之 后 。 曾在 西 医院住院,多种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曾用抗生素治 疗, 体 温 降而 复 升 刻 诊: 身 热 (T : 37. 1℃ ~ 38 ℃ ) , 午 后 较 甚 ,时 有 寒 战, 头 晕 不痛, 口干不欲饮, 食欲不振, 一身 痠 软无力,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白苔腻, 脉象濡软, 按 之细数。处以: 淡豆豉 10g, 炒栀子 6g, 前胡 6g, 杏仁 lO g, 枇 杷 叶 10g, 柴 胡 6g, 川 楝 子 6g, 丹 参10g, 茅 根 、 芦 根 各10g, 水 红 花 子 10g , 焦 山 楂,麦 芽, 神 曲各 1 0g 。7 剂, 水煎服 。
药后体 温降 至正 常 继服 行 气 开 郁 方 : 炒
栀 子 6g, 炒 枳 壳 10g, 旋 覆 花 10g, 焦 山 楂 、 麦芽、神曲各10g, 水红花子1 0g, 茅根、 芦根各 10g。7 剂 , 水煎服 。
药后身热未作. 体温正常, 食振力增, 基本
痊愈。
(按):患者暑 日长途 骑车 之后 , 又狂饮冰水 ,外 冒暑 邪, 内积 水 湿, 暑 湿 阻 中, 蕴郁 不 散,中阳郁遏 , 气机不展 ,升 降失 调 , 故 现身 热 头晕 ,纳呆便干 , 苔腻脉 象濡 软 细 数。治 疗 用苦 宣 折热法 , 轻 清泄 热 , 宣郁 疏 化 加 宣肺 理 气 之 杏仁、 枇 杷 叶 、前 胡 以增 宣 郁化 湿之 力; 疏 肝 理气, 化瘀之柴胡、 川楝子、 丹参、 焦三仙舒调 气机 , 以复 中焦升降之能 ; 茅 根 、芦 根、水红花 子 为宣 阳、 疏 化、 利湿之品 。郁 开热 退 之后 , 继服 行气开郁药剂, 调畅气机 , 以固其本。



2、苦宣折热 与其他治 法配合的 临床运 用
1)苦宣折热合辛凉清解
患者身热 咳嗽、 咯 痰 不 爽, 心悸 少寐 , 口干欲 饮 , 无汗便 干, 苔 薄腻 黄 , 脉象 濡 滑 而数 。此为温 邪 侵 袭, 肺 卫 郁 闭, 初入气 分 , 郁 热 为患 。治宜 苦 宣 折热 与 辛 凉清 解 合法 , 宣郁 疏 卫 , 开通肺卫 , 表 散邪气 ,辛可 开郁 , 凉 能清 热, 郁 开热清并 苦宣 折热, 表清 里和 , 营卫 通 畅 , 津 液 布行 , 微 汗 而 愈。 用 栀 子 豉 汤 与银 翘 散 合 方 加减 ,常用 :栀子 (或栀子皮 ) 、 香 豆豉、 金 银花、 连翘 、薄荷、 炒 牛蒡 子、 竹 叶、 杏仁 、 芦 根 等 。若 咳痰 不 爽, 头 目不清 , 则用 栀 子 豉 汤合桑 菊饮 加减 ,常用 药 : 栀 子 、豆 豉、 桑 叶、 菊花 、 杏 仁、 芦根 、 竹茹 、 白蒺 藜等。

2) 苦宣折热合辛寒清气
患者 高热烦躁 , 不恶 寒但恶热 , 口渴 引饮 ,神 志 有 时 不 清, 舌 糙 老 且 干 燥 无 液 , 脉 象 洪数。此为热邪炽盛 于气分 阳明, 邪热 熏蒸, 上扰 心神 , 正盛 邪实 , 正邪 斗争 激烈 , 即 以辛 寒 清气, 大清 阳明经气热, 同用 苦 宣折热, 宣透热邪, 疏 散郁 遏, 以使气分 之 热上 下分 行 , 透 散外出, 防其热炽火郁 , 深入营血。以白虎汤 与栀子豉汤 合方应用,常用 药: 生 石膏、 知母、 连翘、 金 银 花. 淡 豆 豉、 炒 栀 子、 竹 叶、 茅 根 、 芦 根等 。

3)苦宣折 热合 清营凉血
患者身热恶寒、 头痛心烦, 口渴咽干, 咳嗽
少痰 , 肌 肤发斑 ,甚则 吐血 、 衄 血、 便 血 . 舌 绛 干裂 , 舌苔 黄根厚 , 脉 象滑 数 , 按之 尤 甚 。此 为 伏气 温 病 , 郁 热 从 内 向外 而 发 , 或 兼 感 新 邪 为患 , 形 成卫气 营血表里 同病 之证 。治疗 应疏 卫宣郁 , 气 营两 清, 既清泄燔 灼 气 营 之 邪热 , 又遵循 透 热 转 气 , 开 郁 达 邪 , 引 邪 外 出 之 治 疗 原则 , 清透并 举 , 宣 泄 相 因, 以 免 治 疗 上 出 现 偏颇 , 顾 此失彼 。即以苦宣折热 参入清 气 凉 营之中, 以达清 宣热 邪 , 表 里 同治 的 目的 。常 用 栀子 豉汤 与 加 减 玉 女 煎 合 方 进 退 , 药 如 : 淡 豆豉、 炒栀 子、 生石 膏、 知 母、 玄 参、 生 地 黄、 麦冬 、 蝉蜕 、 僵 蚕、 片姜 黄、 杏仁、 枇把叶等 。

4) 苦 宣折热合苦寒 泻下
病 家 身 热 骤 升 , 心 烦 急 躁, 甚 或 懊 憹 不寐, 咽红肿痛, 口渴欲 饮 , 小 溲 短 赤, 大便 干结 , 2 ~ 3 日一行 。舌红起 刺, 苔黄且 干 根厚 ,脉 象 滑 数, 或 浮滑 数, 两 寸 尤甚 。此 属 风 温 蕴热郁阻气分 , 阳明腑 实 , 积 热 上蒸 , 邪 已从卫 分入气分 , 病在上 中二 焦 , 既 有无 形 之 郁热 , 又 有有形之腑 实。治宜清宣 蕴郁 之 热 邪 , 通 下 积 阻之腑 实 , 使热 散郁 开, 气 机 流 畅 , 腑 气 通 行 , 腑实泄 下 , 郁 遏 驱 散 , 此 亦 有 利于 郁 热 的 宣解 ,两者 兼 顾 , 相 须 为 用 。清 宣 郁 热 用 苦 宣 折 热法,取栀子豉 汤,通 泄腑 实 , 用 凉膈 散 , 同时具有 凉 膈 清 泄 的 作 用 ,常 用 药: 淡 豆 豉 、 炒 栀子、 薄荷 、 黄芩、 连 翘、 竹叶 、 大 黄、 芒 硝 、 生 甘 草等 。


5)苦宣折热合益气和 胃
温 病 后 期 , 身 热 大 减 , 神 疲 乏 力 , 食 欲 不振 , 舌红 口干 , 脉 象 沉 软或 细 数 。此 为 温 热 邪气退而 未净 , 正气受损 , 脾 胃不振 , 运化 无力 ,津液受伤, 不致濡润 ,治宜轻清宣透未净之余热, 开郁 畅达遏 滞之气机; 益气扶助受损之正气 , 和 胃滋 养亏耗之 津液 。用 栀 子 豉 汤 加益 气和胃之品。前者清宣余热 , 后 者扶正调中。常用药 : 香豆豉、 炒 栀 子、 沙参、 茯 苓、 山 药、 麦冬 、 石斛 、 天 花粉、 知 母等。


6)苦宣折 热合 温 中通 阳
病家 初起 身热不甚 , 头晕沉 重, 面色萎 黄 ,胸 闷 不舒 , 恶 心欲 呕 , 周 身 痠楚 乏 力 , 大 便略 溏 , 小 溲 短 赤 。服 用 寒 凉 , 身 热 加 重 , 神 志 不清, 大便 溏 泄 , 周 身乏 力 , 小溲 短 少, 两 脉 濡 软略 数 , 舌 白苔 腻 , 舌 边 尖 红 绛 。 此 为 湿 温 患者, 误用寒凉, 阳气受伤, 湿阻不化, 遂成冰伏之势 , 且逼邪 入营 。须温 中通 阳 , 以释 冰伏 , 苦宣折 热, 轻清 宣泄 , 开 郁 化 湿 , 调 畅气机 , 以使三焦通 利, 病 情向愈 。用栀 子豉 汤加 温 中通 阳之 味 。药 如: 香 豆豉 、 炒栀 子、 白蔻 仁、 鲜煨 姜(或干姜末) 、 白芷、 焦苍术、 杏仁、 半夏、 厚朴、藿香叶、 菖蒲 、 郁金等。若面 浮肢肿, 周身痠楚, 舌苔滑 润, 加荆 芥、 防风 、大豆 黄卷、 茯 苓皮 ; 若恶 心 呕 吐 , 大 便 溏 泄 , 加 黄 连、 陈 皮、 葛根 、 竹茹 。


验 案举 隅
孙某 , 男 , 35 岁 , 1991 年 3 月 6 日来 诊
。诉反 复高 低热 半年。患者 去年夏末秋初赴海滨旅游返来, 身热始作 (T: 39 ℃ ~ 40 ℃ ) , 伴寒战、 汗 出、 口渴 。住 院检 查 仅是 胆 汁 引 流 发 现有感 染 , 诊 为胆道感染 。使 用抗生 素、 激 素. 利胆药治疗, 体温偶有下降, 但时时升高 (最高 41℃ , 最低 37.6 ℃ ) 。曾用清热利湿 中药治疗,效亦 不显 。刻 诊 : 身热 不 已 (体 温 39. 7 ℃ ) , 头痛心烦, 口渴引饮, 汗出肌肤潮润, 一身无力,大 便 干结 , 3 ~ 4 日一 行 , 小 溲短 赤, 舌 红 干瘦 , 苔 白, 脉象濡滑且 数。病 虽 半 年 , 仍 在 阳 明气分 , 先用宣热清气通腑方法。生石膏 30g, 知母 10g, 黄芩 10g, 淡豆 豉 10g , 炒 栀 子6g , 大 黄3g, 玄 明 粉 2g( 冲 ), 茅根 、 芦根各 10g。 3 剂 , 水煎服,
药后身热渐退(体温 38.6 ℃ ) , 汗出渐少,大便干结, 溺赤, 舌象 同前, 脉仍濡滑, 按之细数, 继用前法。生石膏 40g, 知母 l5g, 甘草 10g,沙参 10g, 淡豆豉 10g, 炒栀子 6g, 杏仁 10g, 瓜蒌仁 30g, 大黄 3g, 玄明粉 1.5g( 冲 ), 天花粉 10g,茅 根 、 芦根 各 10g。7 剂, 水煎服 。
药后身热 已退, 渴饮消失, 汗少便通, 舌红
苔 白, 脉 象濡 滑。再 以宣 郁 畅 中方 法。炒 栀子6g, 知母 10g, 杏仁 10g, 枇杷叶 10g, 沙参 10g, 天花粉 10g, 茅 根 、 芦 根各 10g, 焦 山楂 , 麦 芽、 神 曲各 10g。 7 剂 , 水 煎 服 。 药 后 身 热 未 作 , 汗 出 已止 , 二便调 畅 , 纳食正 常 随访 3个 月 未复 发。
(按):病家外出海 滨 旅 行 , 感 受 湿 热 邪 气, 而其 年 壮 体盛 , 素 体 阳气 盛 , 则 湿热 之 邪 易 从 热化 ,治用 西药 寒凉, 气机 被 郁 , 热 不 外 达; 清 热利 湿之 法 , 未 能 顺 应 病 势 , 因 势 利 导, 故 亦 罔效 。此属 湿热 之邪 , 入 里从 热 而 化, 郁 热 于 阳明经 腑 , 滞 留不 去。 阳 明气 分 , 正 盛 邪 实 病势 向外 , 可冀 因势 利 导 , 宣解 郁 热 , 因 热 势 较甚 , 亦不可不辛寒清气;腑 实便秘 , 热炽津伤,亦 须 苦寒泻 下 , 通腑 泄热 以存 津液 , 恐 津 伤 正损 , 热邪鸱 张, 深 入营血 。故 苦宣 折 热 , 与辛 寒清气、 苦寒泻下三法 同用, 分途并治。 药后郁开热解, 津液得存, 病情渐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