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大可”的述怀

 圆角望 2016-10-14

    陈老萌

    当年我们都叫他“司马大可”,他三句话不离 《史记》。这个调侃戏谑的外号,不意言中了日后的一位 《史记》 专家,当今 《史记》 学会会长。商务印书馆为他出版了十卷本 《张大可文集》,每卷五六百页,一块一块砖头! 《史记》研究占了六卷,其余是关于三国史和文献学的。我于此道一窍不通,有兴趣的只在第一卷 《七十述怀》,主要是二百多页的“述怀”,组合编在一起的另外那些史学散篇,跳着浏览而已。

    名为“述怀”,其实全是记事,从婴幼记到古稀,正正宗宗的回忆录。

    他童年那么苦,都被迫襁褓里的小妹送给人家,全家的日子近乎乞讨;父亲病故,母亲拖带三个孩子,食不果腹,个个浮肿。少年张大可四处求亲友接济,一天步行二百七十里,(难以置信!) 几乎不间歇的二十三个小时,背回了一点点救命粮食,这点粮食救了几条命。穷到这地步岂敢存读书奢望,还能上学,是遇到几位善良、爱才的师长。几次要失学,每次失而复得。徐姓校长来动员,说大可是读书的料,亲自帮他补习语文,安排别的老师补习数学,于是大可越过初小直接念高小,这样开始了大学梦,还省去几年学费。最终梦想成真,略带点儿传奇。临近高中毕业,国家正精简城镇人口,城镇念书的学生也得减。阴差阳错,减到主科门门5分的大可头上 (其时学苏联行5分制),劝退学籍。遭退的其他学生走了,大可施了缓兵之计。本校初中生下乡支农一个月,他要求先带队下乡再说。教务主任竟然同意了,要么同情他,不然就是对“精简”有看法。乡下回校碰上庆祝七一,不会写诗的大可奉命写首颂诗。教务主任润色,指定大可登台朗诵。从无表演经历的大可竟然赢得了掌声,终生唯一的这次登台救了他,领导高兴,开恩,不再提退学的事。精简政策耽搁他几个月高考复习时间,作文是他短板。偏巧来了位大学下放的语文老师,教学颇有速成效果。幸运连连,语文撞到作文考题,政治也撞到20分大题,历史和古文原本他的强项。进大学不成问题了,目标乃本省最高学府四川大学。一位乡邻少年,佩四川大学校徽走过,趾高气扬。大可一赌气,填报了北京大学。张大可想进北大,一时传为笑柄。很快便不是笑柄,师生倒引为骄傲了。

    追踪史学梦想,没有比北大更好的起步的校园。课堂名家云集,课外他登门请教魏建功先生、阴法鲁先生,分外增添了师生情谊。第一年即迷上 《史记》,踌躇满志,决定此生献给太史公。二年级暑假四五十天,足不出校园,每天投入十四五个小时。只知 《史记》 不闻其他。大可读 《史记》,不是一般地读。一个本科生,除 《史记》 本文,还参阅古今专家的 《史记探源》 《太史公行年考》 《太史公书亡篇考》。解读枯燥的“十表”;调查全书字数。不是简单数数,太史公自谓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中华书局点校本则是五十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字,要剔出其中好事者的续文、补文、窜文,了得!

    好梦未能顺顺当当做下去。我们本该一九六六年毕业,延迟了将近两年。终于盼来毕业分配,准我去的甘肃省广播电台,我怕出函谷关。不得已,我和大可自愿交换,他去了我不去的兰州,我去了没人去的南昌。大可记述,我曾对他说过如此抉择的理由,他谓之“制高点”理论。大意是,中国这样的生存环境,地域比专业更影响人的发展,大地方空间广机遇多,就大不就小。兰州太过边远,南昌毕竟靠近上海 (尚有千余里路程)。他到甘肃省文化局上班一年,机关撤销,干部下放,让他去大山深处的县剧团。这时刻我的“制高点”理论起了作用,他坚决要求留兰州,宁可当工人。坚持就是胜利,他穿上兰州运输公司长途汽车售票员工作服。金子发光,几年后借用到交通厅,“以工代干”。他无意行政,向往高校。幸好接连遇到通情达理、惜才热心、神通广大的好心人,“文革”结束前三年大可便站上兰州大学讲台。八十年代渴求人才,大可意气风发,四十六岁由讲师破格晋升正教授,那时堪称凤毛麟角。五十多岁的副教授比比皆是,且不说还有以讲师退休的教员。晋升前领导劝大可不妨等一等,三位老资格的教师还无着落呢,为此许以额外加大可一级工资。大可很有个性,不等了。评审论文送白寿彝、邓广铭、杨翼骧手里,几位名家评价都高。大可所以顺利破格,全凭他实力、成果。当然,也该庆幸,那个年代学术界风气还比较清正。

    以上是张大可前半生的散点快速扫描。如果没有那许多坎坷曲折,大可的史学研究无疑可更上一层楼。我的谬论歪打正着,“述怀”时他重重提及此事,感谢我,并与“感谢上苍”并列,我无宠而惊。我真是不记得说过这话,但无法证明没有说过,何况确也奉行过这意思。

    “述怀”着实还是述怀,他用史家的春秋笔法。对个别事情,对现实方方面面,或点一两句,或不着一字,却无不褒贬入骨。许多大学往事我不很记得了,或许未刻骨铭心。大可一件件写得毫厘分明,当然也偶有误差的几处。吴小如先生执教北大,非由外地大学调入,亦非副教授降为讲师,北大似无大可说的入北大降级的不成文“传统”。学生时代我与大可几无交往,我不在他所学的“古典文献”班。毕业四十年返校见过一面,当时本班同学亦多是久别重逢,没顾上与他交谈。又是暌违多年。上月借一个文化团体邀约,我们得以在优美的北戴河促膝数日,大可给了我“文集”第一卷。均携内眷在座,相顾欷歔,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我们这代大学生的独特经历一去不复返了,《七十述怀》 留下一段存照史料。其中人生感悟还是可以借鉴的,它至少告诉你,要有大的建树,禀赋,勤奋,痴迷,幸运,缺一不可———凡事都有缘由。而内人明白,这几项她外子都不具备,每每加以嘲笑。我现在为时已晚,给年轻人感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