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建筑】当西汉帝国建筑与古罗马帝国建筑同期相遇

 茂林之家 2016-10-14

导语
历史上同期存在的两个最伟大的帝国就是中国的西汉帝国与古罗马帝国。这两个帝国同时在世界的东西方拥有最广阔的疆土、军事与文化、建筑。2015春节档期的热片《天降雄师》就讲述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帝国军队在古丝绸之路相遇,双方在军事与建筑技艺上的较量与协作。历史上真实的西汉建筑与罗马帝国的建筑到底有何特点谁为雌雄?城视窗小编整理部分建筑资料以飨读者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多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文化首次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汉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布局和外部造型亦基本完备,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成和台基。台基是承受房屋整个荷载的基础,也是构成房屋比例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台基的产生最初是由于房屋建筑功能结构的需要,并逐渐渗入了人们一定量的审美及思想观念,进而甚至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等级身份及进行精神统治的一个重要标示。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比较,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融理性美与视觉美于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居中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谓中庸之道。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居中的思想,正所谓以中为贵。《荀子。大略篇》就有“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说法。从建筑群到建筑物的选址,再到建筑形制结,居中择中思想无不体现。《周礼。考工记》中就有说明。例如,西汉的长安城就体现出了居中的思想,在西汉的皇城里,重要建筑物,建筑群与都城中轴线的关系。汉长安城的中轴线是西安门至横门,再向南穿过南郊礼制建筑,宗庙与社稷分布其东西。都城中轴线的南段在未央宫上,未央宫是西汉都城中枢,大朝正殿又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大朝正殿即未央宫前殿,位于未央宫中央。都城中轴线南段即未央宫中轴线未央宫作为最重要的宫殿就在其中轴线上,并且其每个里坊设计也体现了居中思想。市场为井字形,管理里坊的官方建筑就在市场中央。总之在长安城中,居中思想无处不得以体现。在各地方城市也体现了中轴线布置,政治机构一般位于其中轴线上“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复原图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复原图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前殿复原设想平面图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前殿复原设想鸟瞰图

  

  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是汉代建筑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匠师巧妙地采用土木混构方式,使用独特的夯土版筑技术和木构技术来建造宫室楼阁,就是以一组前低后高的阶梯形夯土台为基础,在各层土台上架立单层或二层的木构建筑物,其间以架空阁道相连,形成上下重叠、气势恢宏、壮丽雄伟的高台建筑群。陶楼由台基、门楼和五层楼阁组成,为仿木建筑陶制模型器。各层门窗、屋脊、栏杆等部位都塑有人物、花鸟等。楼阁与底部基座、栏杆、门楼浑然一体,结构严谨,装饰繁多。东汉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各地豪门大族为加强防范,常自行兴建大型塔楼。因汉代地面建筑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作为能体现我国汉代楼阁式建筑式样的绿釉陶楼就显得更加珍贵,它直观地再现了建筑的形制特征和建造技巧,是汉代陶塑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同时也反映出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地方豪强势力崛起,构筑庄园坞堡,拥兵自卫的社会现实。

汉代的高层建筑

  绿釉陶楼――汉代高层建筑,通高216、基座边长82.8厘米。1990年河北省阜城县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古代帝王号称“天子”,意思是说他是代表上天来民间统治人民,因此称他所统治的国家为“天下”。天子是天地的链接,所以在建筑规划中,做到“法天象地”,而天子就在其中。于是这样,政治中心——都城按照“天”的设计理念去建造。由各朝宫殿名称就可看到。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又称“紫宫”或“紫微宫”,紫宫本是星座名。这一叫法在后代亦多有称呼,明清时代皇城叫紫禁城,就是根源于紫宫,喻帝居。整个故宫的布局,以午门至神武门作中轴,呈对称性排列。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天安门,向北延伸至景山,恰与北京古城的中轴线相重合。登上景山,眺望故宫,飞檐重叠,琉璃连片,壮丽辉煌,气象万千,堪称中国传统建筑之瑰宝。在同一建筑里,通过“天圆地方”,从而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紫禁城

中轴线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成就

  与中国西汉时期的建筑形制上来看,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古罗马城复原图

  《建筑十书》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本书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提出建筑物的'均衡'的关键在于它的局部。此外,在建筑师的教育方法修养方面,特别强调建筑师不仅要重视才更要重视德。这些论点直到今天还有指导意义。本书撰于公元前32-22年间,分十卷。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经验和当时罗马建筑的经验。

  《建筑十书》的作者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的文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早年先后在恺撒和屋大维麾下从军,在直属军事工程单位中工作,受到屋大维的眷顾和支持,并因建筑著作而受到嘉奖。他是一位“希腊学”的学者,熟悉希腊语,能直接阅读有关文献。他的学识渊博,通晓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也钻研过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建筑十书》四大成就

  1、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2、它十分系统的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3、维特鲁威相当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4、维特鲁威按照古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性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他对建筑美的研究,始终联系着建筑物的性质,位置,环境,大小,观赏条件以及实用,经济等等,注意根据各种情况而修正规则,并不教条式的死守规则。

  《建筑十书》中人体比例理论

  在人体中自然的中心点是肚脐,因为如果把手脚张开做仰卧姿势,把圆规尖端放在肚脐上画圆时会发现两端的手指、脚指就会与圆相接触。如果由脚底量到头顶,并把这一计量移到张开的双手时,就会高宽相等,恰似地面依靠直尺确定成方形一样。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极力赞赏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并将人体比例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达芬奇根据维特鲁威理论创作的《人体比例图》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比如万神庙、宗教建筑、皇宫、剧场、角斗场、广场等。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也与现代相似。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的建筑师还发展了古代希腊建筑中常见的柱式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特别是创造出了柱式同券式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

  古罗马时期的典型建筑有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君士坦丁凯旋门


  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作用。他们将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重量。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斗兽场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园洞,可能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基础深4.5米,底厚7.3米。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米,深15.5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根,分三排,前排8根,中、后排各4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




万神庙


万神庙剖面图



穹顶实例,万神殿




筒形拱实例,马克森提乌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十字拱实例 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


  我们发现以上建筑具有多处共同点,这其实也是古罗马建筑的普遍特征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血肉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这种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骨料,可以制成不同强度和容量的混凝土,以便用于不同的位置。浇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顶木板做模板,墙体则用砖石做模板,而且事后并不拆掉,所以使得墙体很厚。

  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柱式均被罗马人所继承,其中科林斯柱式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此外,罗马人还发展了两种新的立柱:一是托斯卡柱,它与古罗马建筑里的多立克柱相似,不同点在于柱身上没有凹槽,而且多了个柱础更加简洁实用;另一个是组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式的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克式的涡旋变华丽为奢华。

  对比中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对比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帕特侬神庙,它的檐部则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西方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在结构材料方面,由于西方古典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沉重雄伟的印象;而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结构作为承重体系的,因此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甚至可以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做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在建筑总体布局方面,中国古典建筑常以院落组群为基本布局原则,强调群体的轴线,建筑单体只是简单的长方形,而廊道与围墙则成为联系单体建筑之间的常用手法。在西方古典建筑领域内,主要以表现单体的气势为主要目的,因此往往许多功能复杂的空间都集中布臵在一座建筑内,虽然中西古典建筑处理手法不同,但中国的故宫和法国的凡尔赛宫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们都是不同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由于发源地和所选用建造材料不同,加之地域文化与宗教信仰不同,从根本上阻碍和影响了中西方建筑艺术形式向统一风格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从而造就了两种不同风格建筑艺术形式的产生。从建筑艺术发展研究过程角度看,中西方古代建筑展现给我们的是他们当时辉煌历史和璀璨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皇宫还是民房,没有好与坏、高与低、贵与贱、对与错之分,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