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观王阳明心学,最核心是一个“心”字

 孙楼坤坤烟酒L 2016-10-15


文 | 兰川  · 主 播 | 阿成

有书日签:如果爱,请深爱


从空间来看,“知行”是两道铁轨,不可分割;从时间来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


关于这一点,王阳明是这样解释的:就算你是个吃货,也肯定是有了想要吃的心才知道你要吃东西了。要吃的心属于“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你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肯定是放到嘴里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比如你喜欢户外,你肯定是有了想要走路的心,才会去走路。想要走路的心就是“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路是坎坷还是平坦,只有你走了之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我们想要知道西红柿好不好吃,必须要吃它,要吃它就是“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西红柿到底味道如何,只有你吃了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想要知道衣服是否合身,必须去穿;想要知道水的温度,必须要去感觉;想要知道红烧牛肉好吃还是水煮牛肉好吃,必须要去吃。你不吃,就没有“行”,你就不知道哪道菜好吃;你不想知道两道菜哪个好吃,就没有“知”,你更不可能知道哪道菜好吃。所以,缺了“知”和“行”的哪一个,都不成,因为它们是合一的。


问题是,王阳明说,现实中就有一种人,总是希望自己先知,然后再去行。可天下的知识那么多,只能把自己活活累死,而终身不能行。


有一点值得补充,王阳明所说的“先知后行”的人,不仅仅指不去实践的人,还有一种是死背书本知识而不思考的人。因为王阳明说过,有目的性的思考本身就是行。


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共读《知行合一王阳明》第289至299页,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是孝?

2.如何致良知?


1.从“孝”说起


纵观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心”字。一切听从内心最本真的声音,从良知出发,自然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

 

在这一点上,《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的作者度阴山常举的例子是关于“孝”的。他说,一个人的孝心不是后天教育懂得的,而是自发的。生而为人,就怀有对父母的孝心。一个有孝心的人,他的言行举止无不流露出对父母的孝顺。

 

至于有人提出什么心里孝顺就可以,何必表现在外的说法,则有违知行合一的主张。

 

《论语》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

 

 这里“色难”指的是在内心敬之外,显现在外面的“色恭”,这样才是孝。“服劳奉养未足为孝,承顺父母之色,有婉容”,这才是孝。《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真正的孝顺发自内心,并表露在外面,既不是言不由衷的伪善,也不是知行合一,表里一致,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2.贵在正心


儒家经典《大学》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王阳明的说法,诚意就是正事、致良知,皆用最诚挚的心来践行。如果我们寻找借口,不遵从良知的指示,我们的意就不诚。这种不诚,就是“自私用智”,是满足个人私欲。意诚,则心正;正心,也无非是诚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是“致良知”。如此,“八条目”可以最终归结为“一条目”,就是“致良知”。


什么是良知?它不过是我们心的内在光明,宇宙本有的统一,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明德”。所以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全部的《大学》就归结为一句话: 致良知。


王阳明说过:“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抓住致良知这个根本,人生便可开枝散叶,失了根本,则花败叶枯。


如何正心呢?


《近思录》中说:“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所惧。如此一二年,守得牢固,则自然心正矣。”也就是说,一开始正心时,动心起念都要以对自己严格审视,凡事要知所敬畏,如此一两年就能牢固地持守本心,心就自然正了。




3.不断修行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理就在心上,人所要做的就是按自己心上的天理行事,这就要求终身约束。正如人们常说的,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王阳明自己便有着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他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也就是“慎独”。时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


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意思是这种修行一时也不能中断,持续一生。





《知行合一王阳明》拆书包回顾:


周一早读 / 周一晚读

周二早读 / 周二晚读

周三早读 / 周三晚读

周四早读 / 周四晚读



回复关键字“深爱”,获得爱情箴言

作者

兰川,朴野堂堂主(puyetang),新经典(Thinkingdom)新媒体编辑,在杨无锐《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一书中负责朗读。

主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