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为版人才盘点,听磊哥的!

 cherry麦子 2016-10-15

 

写在前面
听听华为出身的磊哥来聊聊人才盘点,工具多多,脑洞大大~

出品:HR实名俱乐部(ID:hr_club)

小编:晶晶

作者:张磊

嘉宾介绍


张磊,清华大学2016年度学生职业生涯教练。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HR专家。


曾任华为高级人力资源经理,在负责高端人才招聘时,与国内外超过20家顶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沟通合作,对职业规划、求职、跳槽的痛点认识深刻。


嘉宾视野开阔,观点独到,对于人力资源的种种痛点一针见血,在人力资源圈子中有相当的影响力。



人才盘点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是传递公司战略过程,人才盘点其实是公司的战略。人才盘点最后盘出的是组织健康度,是组织的拓展能力。


那组织到底是什么样的形状?比如说金字塔形的,纺锤形的。
模型一最清楚,金字塔形大多数的组织架构是这样的模型,高速增长,底座特别大,金字塔型。


模型二是一个直线形的,初创公司,一共没几个人。就是一根直线的。


模型三我们称作纺锤型,中层人才积累相对较厚。这类公司一般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业务的发展潜力不会很大。


不同的组织业务,不同的公司业务是不一样的,需要基于具体的模型,做对应的人才盘点。希望人才是什么样的,理论上说已经定了具体的基调,在管理层上要有共识。

人才盘点的维度


怎么用这张图?如果发现某个位置的人特别多,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怎么评价一个组织健康还是不健康。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什么组织,都不允许出现人才在某个区域过分扎堆的情况。如果出现,应该尝试在平级部门之间做人员置换和流动。


人才潜力与效能

潜力一般分几个部分,

高潜力人群一般可以从变革敏锐力、结果敏锐力、人际敏锐力和思维敏锐力来识别。


变革敏锐度高的人,能够积极引入新的观点,喜欢创新,喜欢开拓。思维敏锐度高的人,在工作中比较追求卓越,会产生很多灵动性的方法。


结果敏锐力高的人,就是目标导向和成就导向很强,对标准要求高。潜力和学习力实际上比较接近,这里推荐给大家一个潜力测试表格,方便大家对人才的潜力进行评估和测度。

从思维、变革、结果、人际理解四个方面,分别做出五个维度的划分,每个维度可以打1-5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如何识别出高潜力人才呢?


九宫格也好,十六宫格也罢,这个工具大家都会用,也很实用。这里只提醒一下,九宫格的使用,定期盘点,年度组织。这种盘点,一定不要在一个小组织内自己做,最好是统一组织一个时间,规范化标准和操作流程,一起操作。结果上报后,点审视绩效贡献和素质评估,如果存在着组织之间人员配置的不平衡,就要找机会考虑做横向的调整


一般建议直接上级与下属就评估结果进行沟通。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带任何的标签和任命,但可以告诉他在组内的排名,一般不要告知气他排名都是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执,破坏组织内部团结。识别结果应用在绩效考核、晋升、加薪的时候,需要隔层主管的审批。


 第二个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工具,叫工作量的分析和效能提升表


以一个招聘HR为例,每天要做招聘网站,面试,指导实习生,参加周会,要做劳务派遣,每天、每周用时是多少,占工作量的比例是多少。HR配合主管,根据工时的统计呈现结果,进行分析调整,可以帮助员工管理时间,引导员工更关注关键路径上的重点工作,聚焦工作重心。对于任何公司,在做人才管理和运营的时候,最需要做好的就是人的效率的提升。


人才的买卖机制

这里我分享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叫做内部人才的买卖机制。某公司有ABCD四个业务部,每个业务部的岗位成员配置结构基本类似,但是由于业务差异,导致每个组织的不同岗位会有冗余,如何解决并快速在组织中发现人才呢?


第一,把可标准化的工作全部标准化,可平台化的业务全部平台化,并且提炼出标准,包括职级、用时、产出等等。


第二,允许部门与部门之间对人才进行买卖和短期置换。


这里我举个例子说明,说张三是A部门的,李四是B部门的,张三是个高级员工,李四也是一个高级员工,但是B部门觉得张三其实比李四厉害。他向A提要求说要置换,或者是邀请张三过来,短期的劳动关系都划给B,所有成本由B来给张三买单。置换期结束进行做结算,并统计后台数据。


做了类似的操作后,我们发现张三这个人被频繁地借用。那么问题来了,要么是张三有一种能力是整个公司不具备的,属于稀缺技能;要么就是张三的相对能力,在这个层级极其优秀,以致于用这个级别的成本雇佣张三,任何部门都觉得占了便宜。那么,张三就必须要被升级、被加薪,从而让人才的非常规使用平静下来。


通过类似的操作方式,非常容易准确识别出优秀员工的价值,更可以帮助优秀员工快速到达能力匹配的层级并获得应有的酬劳,也能充分识别高潜人才,为优秀员工打开绿色通道。

长期进行类似作量的评估分析,可以帮助员工进一步明确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的分配,确定重点工作可能需要的资源,帮助员工找到提升的空间。


很多时候,这个表格其实更类似于一个时间管理工具,是组织内部在人才调整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我个人认为,时间管理不完全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是员工的事儿,大部分是组织的事儿。很少有人会主动花很多精力关注时间管理,很多时候员工都是不太清楚的。所以必须要组织来关注,做到极致可以类似于对人的评估一样,对每个业务模块、单元,准确地评估出具体需要多少人力时间、工作量的投入,才能更好地保证质量和产出,进而去约束一个人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投入。


用工作量化和时间管理,可以把很多员工的冗余工作量和不应该产生的、附加的、不正常的工作量榨干,让组织对人才的评估更趋于专业化和精准化。


记得当年有一次评审人力投入,一个总裁就直接指出某个业务模块的人力投入过多。后来我和这位总裁交流,原来他当年做过类似业务,直觉上认为不需要这么多人。后来二次评审,工作量减半,证明了这位总裁的敏感度,但是同时也促使HR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工具,来帮助管理者和业务看清真实的人力需求,合理运营管控投入。


这个工具我强烈推荐,建议大家可以自己实验一下。

实用工具——岗位矩阵图

这个工具我把它叫做岗位匹配度矩阵。
这个图可以帮助主管明确各岗位的满足度、匹配度、人员潜力,有力支撑组织人才的选用预留管。


里面信息量非常大,首先最上方是某某总监,数字17/11,前者是部门的总编制,后者是现有的人员数量。这里面的2A2B,指的是过往四次的绩效水平,此外还可以还包含工龄、司龄以及薪酬水平是否达标,人员调动或借用是否频繁等信息。


如果经常用这张表格,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组织内部的人才全貌,既有组织结构、上下级关系,又有人员信息和人员状态,各种情况一目了然。


对于一个主管管理一个部门,尤其是新主管管理陌生业务,或者是刚刚晋升的主管,管理一个部门的时候,他会迫切需要这种平面化的全信息呈现,帮助他快速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情况。这个图需要实时刷新,至少每个季度要review一次,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这个工具大多数人如果用好的话,基本上可以满足对应业务部门的人才盘点和组织审视的要求。此工具尤其适用于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的盘点。当然具体人员情况,微观上我还是建议HR最好可以有每个人的详实信息,自己整理一个员工状态跟踪表,或者叫晴雨表,这样会让HR的工作更扎实,更能有力支撑整个部门的人才管理。

Q&A

问题一:案例中招聘人员时间优化表格,具体的那个表格是由谁来做?

张磊:这只是一个案例,其他部门也都可以做,但是一定是HR和业务主管合作做出来的,首先搜集数据,每个人都写他做什么事情,然后HR配合业务主管一起梳理出一套工作业务分类方案,最后整理出对应业务的重点工作及用时标准。这件事一定是HR牵头,拉着业务主管一起落地的。


问题二:时间管理的落实怎么做?如何跟员工沟通,让员工接受。

张磊:这个最好的管理模式是配合工时管理系统,每个人填工时,填了之后到对应的主管那里去审批。如果没有工时管理系统,Excel表格也可以的。每周把表格的管理数据整合分析,形成一个报表。每一周的时候,定向review就可以看出个人的差异。


问题三:关于工时像很多职能体系的,很难衡量,怎么计算工时?比如行政

张磊:如果你这个岗位本身时薪已经很低,其实做工时管理反而得不偿失,不建议对所有的岗位都做类似操作。

如果对时薪低的岗位也做类似的事情,那么就需要目的清晰,作用根本就不是为了考核,而是提醒。建立工时标准,会让每一个人都会有紧张感。所做的的事情是要被度量的,会无形中提升员工效率。


问题四:在考核绩效的时候,职能岗位考核难衡量,比如一个部门领导会不会因为跟员工关系好,从而给他一个好的绩效?高的层级评分?

张磊: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相对考核和绝对考核。大部分是相对考核,因为这个符合的杰克·韦尔奇活力曲线,绩效向前推进。相对考核有比例,A多少,B多少,C多少,D多少。而绝对考核,就不限制比例了,只要达到一个水平就是A。职能部门,如果说是级别比较低的职能岗位,其实理论上是可以绝对考核的,我自己就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问题,因为感情原因给某个员工打个A

但是如果到了一定的层级,必须做相关考核。职能部门的一考权在业务部门,考核指标占业务部门的考核比例。二考审核权在对应的行业管理部门,一般不做绩效修改,除非有对整个业务战略影响较大的贡献或纰漏。


HR实名俱乐部微信号:HR_club

这里只出品原创干货,只组织高品质的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