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水谈发力

 jackywu9 2016-10-16
    骨头劲,意思是说自身的劲是透过骨头传出后,给对手有硬顶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感触,你的一举一动,或将发未至,悉数在对手掌控之中。因而,对手只要稍加利诱,便能引动劲源,将人打飞。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劲出骨头呢?
  初练太极者,一出手便象棍棒,整条手,不分手心手背,也无尺骨桡骨之分,更不知阴侧阳侧之用。经过多年的太极拳训练,逐渐厘清了指掌捶手,也开始分清了手心手背、阴侧阳侧,逐渐也能体会尺骨与桡骨的细微转折变化。以尺度势,以桡楫舟,其妙无穷。
  与人推手,用手心敷着对手的手腕或肘时,掌面尽可能的黏贴住对手,但手心应尽量涵空。如手套一般的敷着对方,己身的劲不能用手心或手掌外显。因为,劲走阳面,手背上的劲一旦透过骨头传到手心或掌面,劲便出了骨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涵空手心,通过舒指,将劲从手指背渗透到对手的背后或脚跟,乃至对手命门后远处的某一点。这样的劲,就不会出骨头。
  反之,用手背粘接对手的手腕时,也不能直接用手背劲抗拒对手,因为,手背属阳,粘着对手的手腕,也属阳,阳劲相碰,便是双重,对手会借你来劲作自然反弹。正确的做法,肘部稍加定位,食指稍稍领劲,手臂略微翻卷,拳心斜上,劲路作内敛状。自己的手臂便有了如剑的锷刃,尺骨与桡骨的略微转折,呈现剑脊的贯穿及锐利之势。
  这种感觉,越练越细腻,身体各处,日渐“骨肉分离”,劲与气血的感觉,也越发清晰,触觉越发敏捷,听劲也自然提高了。
   打手发力,松腰落胯是关健。



   古人腰胯不分,以“腰隙”、“腰间”或“腰膝”通概之。后学者不明要害,不明腰与胯的分别,只会摇腰扭臀,不知腰胯分离,贻误殊多。腰不宜前俯后仰的摇动,臀部不能左右扭摆,水蛇腰,中轴易弯,脚也不得灵便;扭臀腰背辄宜为人制。
  “落胯”之“落”,系“落实政策”之“落”。《尔雅》训估:落,始也。腰宜松塌,胯便找着了原先固有的位置。胯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盆骨就能摆正,命门就略微外凸,脊背“上下如一线串起”。立身如置高凳状,两脚方能灵便,活如车轮。田本《杨家传抄老拳谱》云:“车轮二,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
   腰胯分离后,身躯如磨盘呈上下两盘,“磨转心不转”,讲的是上半身转腰时,胯部依然如坐高凳之上,不能扭动臀部,所谓上盘转动,下盘相对不动;另外,上盘转动时,其实也不是腰在转动,而是身躯内的“轴线”带着腰在转动。而这里的轴线,就像是铰链中的轴线,铰链的开合,轴线是不随之而动的。
  收臀、敛胯、提肛,目的是盆骨摆正,命门略微外凸。如此,下丹田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