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阅读中国》(舞台篇)

 老沔城人 2016-10-21


【教育读书】


《阅读中》(舞台篇)


    概  述
 
    1.为何读
 
    纵览世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存在过的民族不计其数,这些民族或多或少拥有过属于他们的历史舞台、属于他们的表演、属于他们的独特的文明和智慧,不可否认,这种独特的印记可以建立一个国家的自信心与认同感。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德国(普鲁士)还在法国占领下呻吟,而英国已经凭借其强大的海军横行世界。那么,除去陆地和海洋,德国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一位德国的哲人费希特回答说:上帝将陆地赐给了法国,将海洋赐给了英国,但是却把思想的天空留给了德国。德国后来果然在哲学、文学、艺术各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
 
    众所周知的是,近代的欧洲经历了一个分离的过程,其中有一个国家奥地利,他们的人民与德国同文同种,皆属日尔曼族,为什么他们没有放弃奥地利国籍而并入德国呢?那是因为,奥地利有这么一句口号:没有奥地利就没有欧洲,没有欧洲就没有世界。原来,近代欧洲局势的形成与奥匈帝国有很大的关系,而奥匈帝国便是奥地利的前身了。
 
    这种对于文化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在今日多元化的世界上,寻求长久存在的最佳办法。因为,他们有自已的根,有自已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已的精神支柱,如此,他们才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惶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薄。
 
    的确,一个民族的特色是不能从科技或经济的发展中去求的,我们不能躺在四大发明的怀抱中永远陶醉,也不应该在经济处于低谷就垂头丧气、高峰期就洋洋得意、忘乎所以。
 
    由此,我们接下来就会想了,中国凭什么文化存在了五千多年?在这数千年的岁月中,有过灿烂辉煌的风采、也有过民不聊生的痛苦,近一百六十余年来更是内忧外患、几近于解体的边缘而未分崩离析。是什么让这个古老的国度从一开始就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又是什么让她曾经睥睨天下、海纳百川?近五百年又为什么步履维艰、灾难深重?与其他文化体系相比,我们的文化体系是否应该保留,如果要保留又有哪些需要改进呢?如果不需要保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2.读什么
 
    要想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去了解中国这个国家在世界上表演的舞台,看看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这个国度这样一种特殊的性格;然后,我们便应该沿着历史的长河去回溯这个国度在这个舞台上的表演;接下来,需要根据这个外在的表演找到其内在起作用的思想内涵;最后,自然便是将中国的文化与世界主要文化体系做一比较。
 
    根据上面的思路,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信息:

    舞台:地理

    表演:历史

    内涵:易经、儒、道、禅

    比较:中国与西方宗教文化、印度教-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
 
    3.怎样读
 
    对于阅读来说,我认为可以借鉴读书中略读与精读两种方式:
 
    略读:从宏观上掌握主要内容、速度快,便于建构框架

    精读:从微观上深入了解细节、速度慢,便于填充内容
 
    此外,对于舞台我们需要采用横向比较的方式,对于表演及内涵自不必说,既需要纵向又需要横向比对了。


    一,中华文明
 
    作为世界五大主要文明起源地的中国,基本上与地中海的克里特、北非的埃及、中东的巴比伦及南亚的哈拉巴文明一同起步,就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其他文明萌芽生发之时,中华文明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创造了自成体系的中华文明,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舞台呢?
 
    1.中国的位置
 
    在浩瀚的宇宙中,迄今为止,除了地球外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有其他高度文明的存在。而在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里只有地球上有所谓人类的存在。



    远观这个球状的星球,在一片蔚蓝色的底上呈现为黄色或绿色的块状结构,而这些块状结构的上层还有白色的絮状物,那蓝色的被我们称为“海洋”,黄绿色的被我们称为“陆地”,白色的絮状物被我们称为“云”。

 
    在这个被我们称为“地球”的星球表面,蓝色的海洋包围着陆地,海洋多而陆地少,在总共5.1亿平方公里的地表上,有大约70.8%为海洋,另外29.2%则为陆地。在海洋与陆地的上方由大气层组成,在海洋与陆地所构成的地壳之下则是半径厚达6300余公里的地幔与地核。


 
    陆地,被分为了七大洲,海洋被分为了四大洋:



    而我们中国,则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以下,便是世界地理区划示意图了,注意中国的位置:

 
    2.中国疆域的特点
 
    如果我们现在从空中俯瞰现在的中国,她的东部是惊涛拍岸浩渺无边的太平洋,而西部则是高入天际雪山连绵的帕米尔高原,从东经135°的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口,到东经74°的帕米尔高原总共跨越了61个经度,时间相差几近4个小时。所以,我们常说,当乌苏里江旭日东升的时候,帕米尔高原依然是漫天星斗。如果我们乘座一驾飞机自东部的太平洋上向西飞行,那么我们会发现,在从太平洋到东部平原、从东部平原到太行山、再从太行山进入青藏高原的时候,我们的飞行高度需要不断的调整,最后直至8000—10000米以上。

 

 
    如果说,东西向给我们带来的是时间与高度的变化,那么,从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这一南北向的距离,给我们带来的则是温度的变化。每年春节,当北纬4°的曾母暗沙骄阳似火之时,北纬53°的漠河却是冰天雪地,这49个纬度跨越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区域。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疆域的特点:

    东西向:时差跨越大、地形复杂,从海洋、平原、丘陵到高原、盆地,直至世界屋脊,西高东低造成海拔落差极大;

    南北向:跨越气候带多,但主要在温带,特别是东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四季比较分明。
 
    3.对中华文化造成的影响
 
     (1)封闭性:
         
    正如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那样,东部、南部辽阔的海疆,西部、西南部、西北部以帕米尔高原及其向东南延展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向西北延展的天山山脉及阿尔泰山将来自西部、南部的文明挡在了门外,而我们的北部是当时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大草原。这种自然结构,为中华文明的萌发与成长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安全保障,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这一文明独立的发展,但这种封闭性带来了保守的自我意识,继而助长了以中国本土为中心的自大心理的膨胀。以至于当我们自娱自乐了近5000年后受到来自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文明冲击时,才会那样的猝不及防、那样的不堪一击。


 
    (2)合一性:
         
    正是由于中国地势的西高东低,造成主要河流皆自西向东流去,故在几条主要的大江大河流域才会逐渐形成人们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相融的结果,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地形的因素不可或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便是这一环境造就的典型心理反应。试想一下,如果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中部有可能会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吗?无需证明,现代世界格局便证明了不可能,山那边的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与我们的文明相去甚远。


 
    (3)稳定性:
         
    由于中国陆地架构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而又濒临辽阔的太平洋,而地球又是个倾斜的旅转的球体,当她既自转又围着太阳公转的时候,太阳光在一年的时间里就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的移动。


 
    受到太阳光直射与未直射的影响,陆地与海洋温度的不同便会产生陆地风与海洋风,继而便产生了著名的亚洲季风。



海陆风的形成
 
    亚洲季风在太阳直射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的时候,北半球大陆温度低而海洋温度高,温度低的气流下沉而温度高的气流上升,如此便表现为风自大陆吹向海洋,气流温度低而干冷,此时是西北风盛行;而在太阳直射赤道与北回归线的时候,正好相反,大陆温度高而海洋温度低,气流自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水气,也就是东南风盛行的时候了。


亚洲季风
 
    而在冬夏两季之间,便是相对平衡的秋春二季了,如此便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温带季风气候,再加上中国呈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形,暧湿气流在不断爬坡的时候容易形成降雨,东部平原地区面积大而土地肥沃,黄河流域与长河流域自然而然就会靠天吃饭,也就是以务农为生了。土地具有搬不动、拿不走的特点,于是,便形成了农业文明那种“生-长-收-藏”的规律性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进而根据这种规律产生了符合这片土地的文化与思想。

 
    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大环境中,必然造成黄河流域与长流流域的文明程度要高于周边的所谓蛮夷了,北部草原水草丰美易于游牧,西部海拔高气候相对不宜居、南方燥热降雨多故多沼泽土地不利于开发,于是只有位于中部的农耕民族率先进入文明社会,继而带动周边区域走向文明,再加上农耕与游牧、渔猎之间经济上的互补,数千年来必然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区域,这种文化也必然是从大陆的第一阶梯萌发并首先完成合并,继而再向西、向北进入第二阶梯,最后将第三阶梯并入。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也不例外,她一方面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享受着稳定的生活并利用这种规律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另一面又受这种周期性、经验性生活的影响,制约了人们的个体行为。


    二,印度文明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了解我们自已表演的舞台以后,接下来将向南越过青藏高原进入南亚的印度,看看我们的近邻是怎样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1.印度的位置
 
    如果我们的手中有一个地球仪并且面前正好是中国的位置,那么,只要我们轻轻向右一拨,就会发现在中国的西南有一个倒三角形的陆地,那,就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所谈的古印度文明不光指当代的印度,而是包含了现而今伊朗、阿富汗的一部分、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及孟加拉、尼泊尔等一干国家。



    就如同中国在浩瀚的太平洋沿岸一样,印度也紧临着一个大洋——印度洋,倒三角形的印度次大陆就这样插了进去,两旁分别是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西与东非、西亚相望,东与东南亚的中南、马来半岛相临。

 
    2.印度疆域的特点
 
    从下面的南亚地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屋脊以南、喜玛拉雅山脉的南侧自西向东有三片绿片的平原地带,那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以及恒河三角洲,其中在前两大平原之间隔着一片沙漠。再往南去,便是逐渐升起的德干高原及东、西高止山脉了,这些山脉及高原的海拔不过1000余米左右,坡度较缓。

 
    由于印度次大陆的腹地地势平坦而周边都是高山,故其几条主要的河流流向皆不相同,这与中国主要河流流向比较一致不太一样。比如印度河自东北向西南注向阿拉伯海、恒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而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是先向东再向南进入南亚后向西南注入印度洋。德干高原上的几条河流也是各流各的有的向东有的向西。
 
    由于南亚整个的纬度都比较低,在北纬 0°-40°之间,与中国陆疆相比,印度更靠近赤道,故该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北、西部有少量高原高山气候,原始文明发源的印度河流域则为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南亚次大陆气候分布图,红线圈住的是现代印度版图
 
    与中华文明所处的舞台相比,印度南临印度洋而不是东临太平洋,不是西北季风而是东北季风、不是东南季风而是西南季风,再加上距离赤道更近,故所形成的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年降水量大,但旱雨季明显。


亚洲季风


世界气候分布示意图
 
    与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春夏秋冬”等四季不同,这种热带季风气候无四季,大体来说只有旱雨两季,如果细分的话可以再加个热季。但这样的环境,已经为农耕文明的萌发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于是,又一个文明形态在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史称“哈拉帕文明”。


热带季风气候年气温及降水量示意图
 
    3.对印度文化的影响
 
    (1)多样性
     
    如果要说起印度文化的特点之一,我想用“多样性”这三个字来形容比较合适。为什么呢?
 
    虽然与中国一样古印度也是农耕文明,但是,从地形上看,虽然南亚次大陆北顶青藏高原、东西南三面临海,但是其西北通过海拔并不太高(1000—1500米)的伊朗高原向西可达西亚、北非、小亚细亚及欧洲。正是由于其西北的通道不像中国的青藏高原那样高不可攀难以逾越,所以从古到今无数的征服者们来到过这里,有的来到这里毁灭了本土文明,有的在建立了强大的统一王朝,有的失败铩羽而归。但是这些外来者们却无意中将不同的信仰与文化带到了这里。再加上次大陆本土山脉、河流的多样性,所以很难像中国那样形成封闭的环境,从而具有某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于是,在这片土地上你来我往,不同的思潮交相辉映,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意思,从而被后世的人们称为“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来源于印度宗教的逻辑学——因明学——甚至影响到了中华文明,这也让印度人具体了一种思辩思维。
 
    (2)宗教化
     
    正是由于印度的地理条件很难让古老的印度人民自发的统一起来,而面对外来侵略者他们是依靠什么力量凝聚起来的呢?——是宗教!印度文明比起其他几个文明最先进入宗教时代,进入宗教时代后那种面向来世的宗教情操让这个文明过早的阴柔下去了。
 
    我们中国人把民族、国家看得比较重,而在印度,对民族的认同主要在宗教。印度人曾经容许过无数异族统治者君临其上,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不大在意什么人来统治剥削他们——无论是本地人或异邦人。对他们而言要紧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驻的今生。外来民族可以占领国土、掠夺财富、焚烧庙宇、屠戮人民,却无法改变印度教信仰。国家灭亡而印度教不会亡,印度教不亡民族就不会亡。甚至那些最强有力的统治者也领略了宗教的力量:
 
    旃陀罗笈多 皈依了 耆那教

    阿育王 成了 圣者

    希腊人国王 弥南陀 虚心地向 佛教徒 请教

    残暴的游牧民族首领 迦腻色迦王 最后成了虔诚的 佛教信徒

    阿克巴大帝 几乎皈依了 印度教

    在本世纪内史无前例地统一了印度全境的伟人 甘地,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家毋宁说是一个 圣者
 
    古代印度没有使用武力,其文化却在在亚洲广大地区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宗教上的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印度屡被征服却未被同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值得印度人引以骄傲的,但是近代由于英国主持的印巴分治,让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斗争几乎总是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下,给南亚和平带来了一丝阴影。


    三,两河文明
 
    1.两河文明的位置
 
    当我们离开了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接下来再沿着西北通道,经伊朗高原向西,来到今日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期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时候,我们的脚下便是西亚及环地中海文明中年代最早的两河文明诞生地了。现如今这里是中东的一部分,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其位置连接亚、非、欧三大洲,并处在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西亚-北非-南欧 相对位置及地形图
 
    西北,经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跨海便是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西南,穿阿拉伯半岛北缘、西奈半岛便可抵达古埃及文明发源之地。


西亚北非政区图

    2.两河流域的特点
 
    下面,是两河流域的地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通向波斯湾的两河平原北部为安那托利亚高原,东部为伊朗高原,西部是叙利亚草原及阿拉伯高原。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皆发源于北部的安那托利亚高原。


西亚地形图

    两河流域文明的生成,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皆与亚洲季风密切相关不同,其形成农耕文明的方式是由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由于其发源地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每年三月开始,高山融雪和上游春雨为河流补给,由于流程短,沿山麓汇集支流多,常使河水暴涨、洪水泛滥,形成广阔肥沃的冲积平原。
 
    3.对两河地区的影响
 
    由于两河流域正好处在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之处,开放式的地理区域,使得该地区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东西方文明融合的舞台。两河流域在世界上的位置,相当于新疆在中国的位置,是多种文明交汇之地。但同时,也给这一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动荡。
 
    从最初的苏美尔人到阿卡德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再到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直至最后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在这里留下了统治的印痕。
 
    正因为其地理环境的开放性,所以必然造成其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与古代以色列、古波斯及古希腊的紧密联系,造成了其兼收并蓄的特点,吸收了犹太教、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及西方基督教的养份后,最终在7世纪时,伊斯兰文明在该地区崛起。


    四,埃及文明
 
    1.埃及文明的位置
 
    当我们离开两河流域,继续向西南方向前进,来到了尼罗河河畔,便来到了非洲大陆。



非洲地形

    在非洲大陆的北部东侧,有一片因尼罗河冲积而成的三角洲,这便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之地。与两河流域及印度次大陆的那种开放性不同,这片土地与中华文明所在的区域有些相似之处,都比较闭塞。有人可能会说,怎么可能?北面不是紧靠着地中海吗?多开放啊?OK,下面请随我们来看看这片区域的特点吧。
 
    2.埃及地域的特点
 
    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不同的是,她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是面朝地中海的三角洲地区,东面隔红海与阿拉伯半岛相望。


北非地形图
 
    在这些天然屏障的怀抱之中,让古埃及人民可以安全的栖息,如此,便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避免了来自欧亚大草原上操雅利安语系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从而免除了外族入侵带来的恐惧和苦难。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埃及之母尼罗河的情况,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740公里,比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还要长 340公里。这条河是南北流向,发源于赤道以南、东非高原之上,而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正是东非高原最高峰。从这一点来说,到是与中国的长江比较像。



非洲大陆河流及地形图
 
    我们看一下现在的非洲气候分布图,在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的三角洲地区以西、南都是沙漠,但为什么只有三角洲一带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呢?原来,尼罗河发源的地方正处在下图所示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内,这种气候的特点就是温度高、降雨集中,从上图看,东非高原以北直至地中海一带地势较低,于是尼罗河在雨季河水暴涨,向下游奔腾去,但经过几个瀑布以后,地势开阔而平坦,平是水流变缓,大量的泥沙沉积下来,于是尼罗河三角洲形成,那些沉积下来的泥沙便成为了肥沃的土地,于是农业文明的兴起成为了可能。


非洲气候

    从下面的热带草原气候温度、降水量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温度年相差不大,但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


热带草原气候温度及降水量
 
    3.对埃及文明的影响
 
    从古代埃及的地理特点来看,该文明所在的位置极其封闭。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地理条件的开放性使得这两种文明总是处于频繁而持久的冲突之中,但这种冲突也促使其文明形态不断的更新成为更高级的形态。
 
    在后面的部分中,我们会陆续看到,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文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我们没有提起的波斯文明皆与操雅利安语种的游牧民族入侵有极其紧密的联系,正是这些外来的游牧民族侵入者后来与所在区域的农耕文明相融相合,才为上述几个文明区域带来了文明形态的更新换代。
 
    中国虽然地域比较封闭,但幸而在西、北方的大草原上,有着游牧民族的存在,数千年来,正是南北方之间的不断冲突与对抗,才让中华文明从内部获得了存在的动力,这一点,则是与埃及文明不同的地方。


古代埃及
 
    埃及文明既无法从外部获得刺激以完成文明形态的升级与更新,在内部又没有完成文明形态更新的新鲜血液,从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埃及文明唯有不断的通过内部王朝的循环更替来维持其存在,就像一具“木乃伊”一样,死而不僵。此后,直到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尼罗河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其帝国的分裂又造成希腊化时代托勒密王朝的来临,在著名的埃及艳后服毒自杀后,这个老朽的文明形态终于并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并在近千年之后迅速投入了真主安拉的怀抱,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一份子。
 
    如今,只有那沙漠中、烈日下巨大的金字塔与干枯的木乃伊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有一个如此伟大的文明古国!


    五,希腊文明
 
    当我们从亚欧大陆的东部边缘一路向西历经南亚、两河流域及北非,遍历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及埃及文明的舞台后,下面,我们将从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埃及跨海向北,来到整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去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舞台,她又是如何造就了影响世界数千年并在当下依然强势的西方文明的。


世界地形图
 
    1.希腊文明的位置
 
    当我们从太空俯瞰地球的时候,我们不由得被这个蓝色星空所笼罩下的蓝色星球所折服,而希腊文明的发源地便在那一缕蔚蓝色的地中海边。



地球—地中海
 
    2.古希腊的区域特征
 
    正如下图所示的,希腊半岛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全地区除北部以外,没有一处距海的距离在五十公里以上。环抱希腊半岛的爱琴海与爱奥尼亚海(都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总数在480个以上。加之希腊半岛具有世界上最为曲折的海岸线,这就形成了无数避风和停泊的天然良港,成为早期希腊人海上生涯的大本营。  


古希腊地形图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希腊的气候状况:


欧洲气候
 
    包括希腊半岛在内的环地中海沿岸皆为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就如下图所示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式气候温度降雨量
 
    3.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由于希腊半岛气候适宜,终年温暧,同时岛屿密布,但土地贫瘠,所以不可能与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两河流域及尼罗河流域那样有充足的可耕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唯有通过发展手工业生产,利用海洋贸易进行商品交换以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如此,便大大的促进了该地区海洋运输业及商业的发展,最终,发展出一个与其他几种大陆文明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的海洋文明。
 
    (1)开放性
     
    与中华文明、埃及文明有很强的地域封闭性不同的是,海洋文明天生便具有开放的特点。但这种开放又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的大陆开放性不同,海洋文明具有主动的开放性,而前两种大陆文明的开放却是被动的。
 
    正是这种主动的开放性让希腊文明从一开始就勇于向外探索,形成了他们乐观、积极的性格,为日后的地理大发现及理性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多元化
     
    希腊文明一开始就具有分散的特点,岛屿(含半岛)林立而又强烈的依赖港口生存,依靠这些港口而崛起的城邦众多,各有特点,故易于形成争鸣的态势。后来,希腊文明衰落以后,罗马共和国及帝国崛起,极盛之时占据了西至大不列巅群岛、东抵波斯帝国,南至北非、北抵中欧草原的广阔地区,而欧洲大陆的地形是以中部阿尔卑斯山为最高点,各主要河流向四面八方奔腾散去,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以后,才有可能延续这种争鸣的传统,哲学家们如星空闪烁,交相辉映。而这,便是其多元化的表现了。
 


欧洲地形图
 
    (3)注重个体
      
    商业的特点决定了希腊文明是一种通过人与物的关系产生的人与人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不但注重个体的独立与发展,而且特别注重人之间的规范性行为,也就是法律,以至于到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时代的罗马法成为了西方现代国家法律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来源。在经过近一千年的宗教统治后,从文艺复兴开始,正是从最初的希腊罗马文化中汲取了必要的养份,才从神本位回到以人为本的道路上来,并在公元1500年以后开创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先河,直到现在还在深刻的影响着世界。


    六,大地之子与海的女儿
 
    当我们逐一对地球上最为古老的的五大舞台分析后,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自中华文明开始向西而去,各大文明的舞台从封闭走向被动式开放,再从被动式开放分为两支:一支为主动式开放,而另一支则为完全封闭:


    按照区域的开放程度排序,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顺序:
          
    希腊文明 > 两河文明 > 印度文明 > 中华文明 > 埃及文明
    
    从上面的顺序来看:

    (1)最不活跃=最早衰亡

    希腊文明最为活跃,而埃及文明最不活跃,故埃及文明最早衰亡,因其地理位置距希腊文明、两河文明(后为伊斯兰文明)较近,故后来交替被为两种文明所影响。
 
    (2)世界屋脊的意义

    中华文明从空间上来看,远离希腊文明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阴止了包括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的武力入侵,但透过帕米尔高原及喜玛拉雅山脉的垭口,依然与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伊斯兰文明有所交流,甚至通过印度文明这个二传手与希腊文明有所接触,比如云岗、龙门的健陀罗佛教造像艺术;特别是印度佛教的传入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故中华文明不会像埃及文明那样过早的衰亡,但也正是由于后期缺乏外来文化带来的刺激与活力,中华帝国史的下半部分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败,直到西方文明的到来才激活了昏昏入睡的泱泱大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屋脊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保障,否则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3)被动开放也是融合

    两河文明与印度文明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被动的开放性,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融合,或产生出新的文明形态,比如阿拉伯文明;或产生出千百年不绝的百家争鸣之风,比如印度宗教思辩之强,几可与西方文明相抗,只不过一海洋而外向,一陆地而内向。
 
    (4)海洋的活力

    正由于希腊文明所造成的主动开放性,对思想、对自然、对科学的探索远远超过其他几种文明形态,动态的海洋文明与基于陆地的厚重务实而静态的农耕文明相比,具有更多的活力与自由度,在数千年的交锋中,虽然基本属于对峙状态,但一旦脱离陆地进入海洋,所有其他文明形态皆不足以抵挡其锐利的功势而败下阵来,历史便是最好的明证。
    
    (5)封闭VS开放

    如果我们将东西两端的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做一比较,会发现这是两个最为极端的文明形态。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皆以农为本,封闭、自足而又周而复始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极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虽眼界不足而认识狭隘,但其文明体系却能够历千年而不坠。基于土地的农耕民族讲究稳定的群居性生活,如此便形成了“群体意识”。这种意识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包容性,如此便容易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形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基于土地的血缘关系,如此便形成了人际关系的网状结构直至现在。
 
    希腊文明及其后的西方文明数千年来则以商为本,开放而充满变动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总是不断的在与世界接触,如此便眼界大开。每一个个体(除中世纪外)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发展,这种宽松的环境便形成了“个体意识”。这种意识拥有与生俱来的自我性,人是组成国家的单元,如此便解释了为什么欧洲多单民族国家的原因。正是具有这种自我意识的传统,才有了文艺复兴的转折进而才有了此后西方的突飞猛进。
 
    如果说地中海诞生的希腊文明是海的女儿,那么其他基于土地的文明皆可称之为大地之子。数千年来的世界文明进程,便是他们携手打造的。客观的来说,这两种文明形态各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同样具有相应的不足,当各大文明从各自的区域中走向世界的时候,便是各大文明体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时代了,而我们现代,正处在这样一个大融合的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