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本好书丨人生一线,恰似《北鸢》

 fyh7698 2016-10-24
人们似乎总是喜欢怀旧,远的就不提了,近的只说民国罢。在当世人口中总说民国是个大师辈出,人杰荟萃的时代,那里有十里洋场,文化革新,尤其说道当年的大上海,那可是如今也比不得的地界儿,可是这些繁华的背后也是战争和离乱。民国就是繁华与沉重交织的那个时代,所以那时的故事也总是这般,有大家旺族回忆起来的光鲜浮华,也有时代背景挥之不去的沉痛厚重。在《北鸢》里,处处都有这两种不同感觉交织的印记。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任教于高校。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学术论著《此心安处亦吾乡》等,部分作品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

曾获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被收入“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入选2008、2009、201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和“2015年度诚品中文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选“《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以新作《北鸢》再获此荣誉。



《北鸢》的灵感来源于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一句话:

“风筝于玩物中微且贱矣,比之书画无其雅,方之器物无其用;业此者岁闲太半。”

意思是说在所谓的艺术门类里,风筝不是一个可以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品,但是喜欢它的人,以之为生的人,往往有一颗平和淡定,与时代不离不弃的心。这句话让葛亮开始思考风筝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另一个灵感来自葛亮很多年前看的昆曲,李渔先生的《风筝误》,其中的一折《题鹞》,一个古代版“搭错车”的故事:寒门书生韩世勋阴差阳错与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淑娟因一个风筝而结缘。而《北鸢》这个故事讲述的也是因为风筝而造就了两个人的相知,相认,相守一生的故事。

故事的过程十分漫长,从1929年写到1947年,约是四分之一个世纪,而这段时间,也恰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跌宕起伏的一段时间。北伐、抗日、国共内战,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小说以主人公卢文笙的成长起笔,襄城商贾世家卢氏与没落的士绅家族冯家的联姻为主线,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笙哥儿自幼酷爱风筝,直鲁联军煊赫未几,淡出历史;华北入寇,梨园名角命若琴弦,文化菁英风骨激扬。经历多舛人生,文笙终与冯家三小姐仁桢相遇相知,缘定于乱世。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群落交织,在葛亮笔下复活再现,灵动勾勒出一幅民国社会的生态图景。


也许这也是让人一直怀念着民国往事的原因吧。彼时世道并不太平,世上也不少奸恶之徒,可是那个年代,商人重信,朋友重义,青年人热血爱国,老年人守孔孟之道迂腐却不可恶。当然也是因为战争毕竟离我们很遥远了,美好的被美化,丑恶的被掩盖,于是回忆里事情总是格外美好,格外的让人留恋。

就如北鸢这本小说,虽然以小说背景来讲经历了列强的欺压和与日本的8年抗战当然,小说中也有日军轰炸,仓皇跑反,也有文笙参军,仁珏就义,但是这些内容在书中并非主旨,这书里更多要表达的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品格脾性,而这品格脾性也恰是我们这代人追慕的缺少的那一种。信义持守、良知热血、求知爱国,这些品性在小说中的的人物身上不断出现,不分贫富,不论老幼。


葛亮说:“风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象征性的物象,人作为一个个体,要与时代建立联系,人们随着时势像风筝一样飘荡、飘扬、乃至于飘零,但我们身后始终有一条引线,它在指引我们不会迷失方向,指引我们归家有时。”这也是“北鸢”这个书名由来的原因。

用七年的时间放一只风筝,葛亮选择格物致知,让自己亲临那个时代,前几年基本用于查阅历史资料。葛亮在自序中如此交待:“这段生活,事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地礼俗与市井的风貌,大至政经地理、人文节庆,小至民间的穿衣饮食,无不需要落实。案头功夫便不可缺少。一时一事,皆具精神。”30万字的小说,笔记却有100多万字。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描写民国时期的祭孔大典的片段,他需要了解春丁秋丁、祭祀程式、日程、祭礼祭服的样式等,但小说里的相关描写只有一句话而已。除了案头资料外,他还去民间做了相关的访问,“民间这部分资料很重要,我恰恰喜欢树木不曾被修剪的部分,这样的历史是最可爱的。”

这就是大时代,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脆裂。现时的人,总应该感恩,对这包容,对这包容中铿锵之后的默然。一本小说自然承载不了一个时代,但在北鸢中,我们可以找到那引动我们向往着民国的精神和品格。

《北鸢》令我惊艳。许久没读到这么精彩的小说了。葛亮所写的那个时代,正是我生活过的。我幼年就生活在军阀、梨园之中。葛亮如此年轻,竟写出那个时代的小说,可想像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感谢这部作品将我带回我最怀念的岁月。
——知名作家聂华苓

葛亮是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一种属于葛亮的叙事抒情的风格,已经隐然成形。当代作家竞以创新突破为能事,葛亮反其道而行,遥想父祖辈的风华与沧桑,经营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他的小说美学以及历史情怀独树一帜,未来成就必可期盼。
——哈佛大学教授、旅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

葛亮以家族记忆为理由,淡化了一部政治演化的民国史,有意凸显出民国的文化性格,成就了一部当下表现民国文化想象的代表作。这也是20世纪历尽创伤的中国要中兴复元的“一线生机”。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