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药饼灸

 高州佬 2016-10-24

【概 述】

    隔药饼灸,又称药饼。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单味中药或加1~2味辅助中药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药饼灸,如上述的隔附子饼灸等;另一类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赋形剂制成小饼状,并隔此药饼用艾炷灸或艾条灸的一种间接灸法。本节专指后者。隔药饼灸起自何时已不可考,据明代袾宏《竹窗随笔》载:“近有僧行灸法者,其法和药作饼,置艾炷于其上而燃之,云治万病。此不知出自何书,传自何人。”古代药饼,多取用辛温芳香药物制成,以起到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现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药物的组成,施灸的方法及治疗的范围等。一般而言,从已有的临床看,因药饼所含的药物成分不同取的穴位不同治疗的疾病也不同。但其机理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
【操作方法】

    1.药饼的分类:现代,随着隔药饼灸的应用范围扩大,临床上出现多种药饼。大致可分为二类:一为针对某些病证的如骨质增生药饼、溃疡性结肠炎药饼、足跟痛药饼、硬皮病药饼等;一类为根椐中医治则而制作的药饼,如活血化瘀药饼、健脾益气药饼、补肾药饼等。
   
    2.药饼制作法:分为三类。
   
    (1)药汁浓缩法:按配方称取各味中药,加水适量煎2次,去渣,再以文火浓缩至一定量,加入赋形剂;亦可根椐要求,部分药物煎汁浓缩,部分药物研末成粉,二者混和调匀后加入赋形剂。用特制的模子压成薄饼。
   
    (2)研末调和法:可配方称取药物,研极细末,一般要求过20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椐临床需要临时用调和剂调和,再用特制的模子压成药饼。目前,常用的调和剂有醋、酒、乙醇、姜汁、蜂蜜等。
   
    (3)研末混合法:先按上法研成极细末备用,临用时椐症情可分别选用大蒜、嫩姜、葱白等其中之一,与药粉各取适量,一齐捣烂,用模子压成药饼。
   
    3.药饼灸法:根据病证选用药饼。隔药饼灸,多取经穴,亦可用阿是穴;可只取单穴,亦可多穴同用。应用时,将药饼置于穴位上,将中或大壮艾炷隔饼灸烧,患者觉烫时可略作移动,壮数多少据症情而定。灸疗过程中,如药饼烧焦,应易饼再灸。
【主治病证】

    隔药饼灸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颇广,且多用于难治性病证:骨质增生及脊髓空洞症、冠心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小儿硬皮病、胃下垂、软组织损伤、足跟痛、过敏性鼻炎等。另外,还用于保健与抗衰老等。
【注意事项】

    1.药饼的配方及制作应据病证而定,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
   
    2.药饼一般要求新鲜配制,现制现用;每只药饼只能使用一次。
   
    3.灸后如出现水泡等灼伤等情况,可按前面章节所述的方法处理。
【临床应用】

    1.咳喘
   
    取穴:定喘、肺俞、心俞、膈俞。
   
    治法:将细辛21g,白芥子21g,甘遂12g,白果30g,地龙20g,黄芪30g,半夏20g,柴胡20g,元胡21g,川芎30g,补骨脂20g,五味子20g。上药共研细末,以鲜姜汁将药粉调成糊状,摊成直径 2 cm左右药饼,分别贴于上述穴位,先以艾炷灸三壮,再以塑料薄膜敷盖,胶布固定6~8小时。于每年立冬后每个节气灸贴1次,连续3次。每年入伏后,每伏再灸贴1次,连续3次。
   
    疗效:以上法共治92例。结果治愈43例,好转4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6%。
   
    2.冠心病
   
    取穴;至阳。
   
    治法:选好穴区后,用隔活血化瘀药饼灸疗,每次30min,每日1次,3星期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施灸期间停用一切有关药物及忌寒凉之品。
   
    疗效:共治冠心病患者60例(内伴心绞痛者21例),隔药饼灸后不仅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显著效果外,心电图和甲皱微循环(除平均管襻数和平均管径数外)也均有明显改善(P<0.5~0.001)。
   
    3.胃下垂
   
    取穴:中脘神阙
   
    治法:
   
    药饼制备:附子6g、肉桂6g、丁香6g、党参6g、黄芪6g、白术6g、香附3g、陈皮3g、麦芽3g、桑寄生3g、升麻3g。将诸药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和作成大约直径2.5cm、厚0.5cm的圆形药饼两个,备用。
   
    用法:二穴同取,用时每穴取一药饼,上置大艾炷,施灸,每穴灸5壮,以局部红润为度。每日灸治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疗效:共观察50例,经治疗3个疗程,结果:痊愈37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4.脾虚证
   
    取穴:分二组。① 足三里关元;② 中脘、血海。
   
    治法:
   
    药饼制备:黄芪、川芎各6份,党参、白术、陈皮各3份,干姜、白蔻仁各2份,甘草1份。将上药共碾细末.加可溶性淀粉制成厚3mm,直径2cm之药饼。再在药饼上加一以艾绒4g制成的圆锥状艾炷,用桑皮纸将药饼与艾炷固定而成灸饼备用。
   
    用法:每次取一组穴,二组穴位交替使用。在所选的每个穴上,用1个灸饼点燃施灸,待艾绒燃尽(约5~10min)时去除药饼。每日治疗1次,三个月为1疗程,一般治疗1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26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
   
    5.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取穴:
   
    主穴:分为二组。① 中脘、气海、足三里;② 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配穴:脾胃虚弱加脾俞,湿热蕴结加水分,肝郁脾虚加肝俞、脾俞,脾肾阳虚加关元。便秘加中注,脓血甚加隐白。
   
    治法:主穴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配穴据证(症)而加。双侧均取。药饼选用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等药研成细粉密藏备用。根据不同证型,配制不同药饼。湿热蕴结以黄连、丹参、红花等为主药,配以适量木香粉。其它各型均以附子为主药,配以适量肉桂、红花、丹参、木香等药粉。每只药饼含药粉2.5g,加黄酒3g调至成厚糊状,用特制模具按压成直径2.3cm。厚度O.5cm大小的药饼。将药饼放在所取穴位上,然后把底径2.1cm,高2cm,重约2g的艾炷置于药饼上,再点燃艾炷施灸。脾胃虚弱型,主穴、配穴各3壮。湿热蕴结型,大肠俞、天枢、中脘、气海各灸2壮,足三里、上巨虚各灸4~7壮,要求有较强的感应。肝郁脾虚型主配穴各灸3壮。脾肾阳虚型,主穴3壮,配穴4~7壮。便秘者中注灸2壮,天枢少灸或不灸;脓血甚者,隐白穴灸4~7壮。每日三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日,6个疗程为疗效观察阶段。
   
    疗效:采用隔药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O例,结果近期治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通过对临床患者出现较多的几个症状作了观察,发现以主诉腹痛、腹泻、粘液血便为多见,其次是里急后重、肠鸣等。隔药灸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明显改善,提示隔药灸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轻、中度患者。当然,重度患者需配合西医内科治疗甚至必要时外科治疗。另隔药灸对里急后重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高於对肠鸣的改善效果。机理研究表明,结肠黏膜T+8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组(P<O.01),肠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HLH-DR抗原表达,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紊乱。隔药灸能有效纠正肠黏膜的异常免疫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或和消除肠上皮细胞HLA-DR抗原表达,增加T+8细胞数,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有关。
   
    6.硬皮病
   
    取穴:分为四组。① 大椎、肾俞;② 命门、脾俞;③ 气海、血海;④ 膈俞、肺俞。
   
    治法:
   
    药饼制备:以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等量,共研末,加蜂蜜,葱水适量调入,制成药饼备用。
   
    用法:上述4组穴位,每次取一组,轮流选用。行隔药饼灸。每周灸2次,每穴灸2壮,以穴区出现红晕为度。部分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加用剌络拔罐。3个月为1 疗程。
   
    疗效:共治21例,其中系统性硬皮病5例,局限性硬皮病16例。灸治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结果:有效12例(系统性3例,局限性9例),有效率为57.1%。甲皱微循环检查,发现36.89%管襻顶有瘀血,治疗后减少至21.78%,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毛细管襻极度弛张者,治疗后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疗前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治疗后显著提高(P<0.01)。
   
    7.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
   
    药饼制备:将川乌、乳香、没药、川芎等中药配制好后,烘干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和,制成药饼,备用。
   
    用法:将药饼置于肱骨外上踝压痛最显著处,安放艾炷施灸,每次30min,以局部出现深红晕为宜。另配合针刺:取患者患侧列缺、手三里、曲池和阿是穴,施以捻转手法。病程2个月以上者,可对阿是穴作远点透刺,并行提插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针刺与药饼灸每隔1日交替进行,每6日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共治37例,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29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8.足跟痛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取患侧压痛点,双侧疼痛者取双侧压痛点。按独活寄生汤加味配方。诸药研细后,用醋调药末成膏状,制成直径约3cm的药饼。将药饼置于所选穴区;在药饼上安放自制的艾灸筒。艾灸40min,取下灸简,加胶布敷贴药饼,并嘱患者数小时后取之,每日艾灸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须连续治疗二个疗程。
   
    疗效:共治104例,临床治愈59例,显效24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25%。同时发现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9.老年骨质疏松症
   
    取穴:分四组。① 大椎、大杼、肝俞;② 中脘、膻中、足三里;③脾俞、肾俞、命门;④ 神阙、关元。
   
    治法:
   
    药饼制备:补骨脂、当归、生熟地、仙茅、仙灵脾、丁香、玉桂等采磨制成极细粉末,装瓶密封备用。取药粉适量,在临灸前用8O%乙醇调匀,压成直径3cm,厚O.8cm圆形药饼。
   
    用法:每次取一组穴,四组穴可轮流选用。双侧均取,每穴放一药饼,饼上置以圆锥形艾炷(艾重1.2g),隔日艾灸一次,每次一组穴,每穴施灸5壮,按上述4组穴顺序灸毕,再隔灸,如此循环至24次为一疗程。平均每人总灸量480壮。
   
    疗效:本组21例患者,在艾灸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虚之证,表现为腰脊板滞、足胫酸软、足跟疼痛、头晕耳鸣、神疲乏力、步履缓慢、活动不灵活……等,懒于参加活动及锻炼。当艾灸3O~4O壮以后,逐渐表现出不易疲劳,精力日益充沛,作家务事也有劲,动作较艾灸前灵活,步履有力轻快,并能参加活动,锻炼身体,运动量不断增加,腰胫酸痛明显好转。
   
    实验结果表明,本组骨密度平均值在艾灸前低于同龄人的正常值,而隔药饼艾灸后高于正常值,且比艾灸前显著上升,P<O.0O5,临床症状也随之好转。
   
    10.术后腹胀
   
    取穴:神阙
   
    治法:取炒莱菔子适量研细末,以鲜姜汁调和,制成直径为3cm的薄饼。患者取仰卧位,神阙穴常规消毒后,将药饼敷在神阙穴上,取艾条点燃,距神阙穴0.5寸~1寸左右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20min~30min,6小时~12小时1次,治疗2次无效者,可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疗效:以上法共治60例,经治疗1次有效者38例,治疗2次有效者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93.33%。
   
    11.腰软组织损伤
   
    取穴:肾俞、命门、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
   
    药饼制备:方一:当归、白芍、红花、川断、狗脊、公丁香、桑寄生、升麻、川芎、木香各10g,乳香、没药各6g,全蝎3g。研末制成药饼,备用。方二:药饼采用生川乌、生草乌各20g,丁香10g,肉桂10g,樟脑40g,共研细末,用时以米醋调成饼状而成。治疗先选定软组织损伤处最明显的压痛点,作一标记。根据痛处面积的大小,配制药饼。药饼直径一般为1cm左右,厚度约0.3cm。
   
    用法:用方一时,上穴均取。灸治时体位应舒适合理,极大多数取俯平卧位,应放松衣带。将药饼放在俞穴及压痛点上,上置艾炷,同时点燃,每穴灸5~7壮。灸时每壮燃至患者有明显热灼感后,即可更换一壮,不必等待艾炷燃尽。灸毕,要求达到灸部皮肤微微发红,应避免过分烫灼而起水泡。用方二时,仅取痛点。将敷于痛处的药饼,上盖一层纱布,并贴上胶布。再固定熏灸器,艾条火头对准药饼熏灸,一次4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一般治疗1~3个疗程。
   
    疗效:用方一或方二药饼灸,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痊愈。其中用方二灸治新伤84例(平均治疗次数为3次),痊愈75例,显效8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灸治陈伤16例(平均治疗次数为9次),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81.3%。
   
    12.小儿厌食症
   
    取穴:神阙。
   
    治法:
   
    灸药制备:大黄、半夏、蜀椒、麦芽、白术、枳实,共研细粉,贮于瓶中,备用。
   
    用法:时取药粉适量,用醋和鲜猪胆汁等量,调成稠糊状,涂在单层纱布上制成厚0.3~0.4cm,面积4~3cm2范围的圆形饼状,敷盖于神阙穴上。另用陈艾绒根据年龄大小,做成黄豆至蚕豆大小艾炷。将艾炷置于药饼正中点燃,以局部有温热感,患者能耐受为度。婴幼儿治疗时,术者可提起纱布,用手触试温度,以免烫伤,每次灸3~6壮,每日1次,7日为1疗程,至治愈为止。
   
    疗效: 120例厌食症小儿中治愈90例,显效18例,有效7例,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本组病例,病程为1~12个月。多数病例做了微量元素测定,发现部分厌食患儿与锌的微量元素偏低有关,经治疗后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13.过敏性鼻炎
   
    取穴:迎香、鼻通、印堂、百会、大椎、大抒、风门、肺俞。
   
    治法:
   
    药饼制备:用白芥子、元胡、细辛、肉桂各10g,麝香、冰片各0.3g共研细末,再用鲜姜汁调拌成软泥状,临用时,制作成直径2cm的。
   
    用法:患者取坐位,先以1寸毫针刺迎香透鼻通,印堂、百会斜刺。然后头稍低,于大椎、大杼、风门、肺俞穴位(双侧均取)上各放一配制好的药饼后,以艾条雀啄灸各穴位至皮肤红润为止,10次为1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78例,结果显效58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
   
    14.抗衰老
   
    取穴:分二组:① 大椎、肾俞、脾俞;② 膻中、中脘、神厥、关元、足三里。
   
    治法:每次选一组,双侧均取。药饼采用补肾填精、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中药。研碎成粉,过120目筛,临用前用80%乙醇调匀,制成直径3cm、厚0.8cm药饼。然后取直径1.5cm、高1.5cm、重约1.5g圆柱形艾炷置于药饼上点燃,每穴灸3壮,隔日灸一组,每周3次,二组穴位交替,24次为一疗程。
   
    疗效:
   
    (1)艾灸对老年人垂体- 甲状腺的影响
   
    老年人外周血TSH、T3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T4则高於对照组,经艾灸治疗后TSH、T3浓度升高,与灸治前比P<0.05,提示老年人甲状腺机能减退,艾灸能增强垂体、甲状腺的合成分泌功能,促进老年机体代谢,增强机体的机能活动。
   
    (2)艾灸对老年人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影响
   
    结果显示,老年人促性腺激素量增高而睾酮含量下降与正常组比P<0.01,灸治后FSH下降、T升高与灸治前比P<0.01,L小时、E2虽有降低但与治疗前比P>0.05,表明老年人垂体、性腺激素代谢紊乱,艾灸可调整老年人血浆中FSH、LH、T、E含量,纠正随增龄而引起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代谢紊乱状态。
   
    (3)艾灸对老年人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老年人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和血沉均高于青年对照组,说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血液黏度增高,经灸治后,除中切比黏度、红细胞比积变化不明显外(P>0.05),其余各项参数均有改变,与治疗前相比P<0.01,有显著差异,提示艾灸有改善老年人血液高浓、黏、凝聚状态。
   
    (4)艾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RCD),是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将导致微循环瘀滞,使组织缺血、缺氧。红细胞滤过指数(FI)作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红细胞滤过指数愈大,红细胞变形能力愈小,本组老年人经灸治后红细胞滤过指数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艾灸能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微循环。
【病案举例】

    1.泄泻
   
    刘×,女,10个月。泻泄两个月,日十余次,呈水样夹乳瓣之粪便。同时感受风寒,伴有咳嗽。检查: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皮肤弹性差,囟门稍有下陷,扁桃体不肿大,气管居中,呼吸运动对称,心脏正常,肺部正常,四肢脊柱发育正常,肝脾不肿大。血液化验:血红蛋白14g%,红细胞480万/ml3,白细胞23000/ml3,中性粒细胞55%,淋巴45%.大便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用西药鞣酸蛋白及内服中药参苓白术散三剂,泄泻未见好转。小儿为稚阳之体,易虚易实,不宜赖以药饵。观察病情颇合古人的“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之论,“肠鸣大便时泻泄,脐旁二寸灸天枢”,足三里穴“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小儿泄泻一症有温热下注,有伤食,或感受风寒。据此拟隔药饼灸疗,以图效验。方法:将肉豆蔻、吴茱萸、炒小茴香等分,研为细末与鲜葱白适量捣烂如泥,制作成药饼。置天枢、神阙、关元穴,上加艾炷如枣大灸三壮。一诊后患儿腹胀见消,大便次数由每日10次转为 4 次,连续灸治 4 日大便正常,咳嗽消失,精神亦佳。又巩固治疗 2 次而痊愈。
   
    2.术后肠麻痹
   
    ×××,男,47岁。因胃小弯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7日腹胀、无排气排便,肠呜音弱,胃肠减压抽出液仍多。诊为术后肠麻痹。采用大承气汤肛滴、针刺足三里及穴位注射新斯的明等方法,胃肠蠕动恢复仍慢。改用隔药饼灸法。取气海、关元、腹结(双侧)三穴。艾炷如枣大,隔药饼灸5壮。首次灸后,患者即感精神振起,有多次矢气感,但无力排出。续灸4次,肠蠕动次数增加,能进粥和面条。灸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焕淦等。 隔药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与结肠黏膜免疫学研究  针灸临床杂志 1995;11(8):20。
   
    [2]杨晋红。隔药艾灸治疗足跟痛104例  亚洲医药1999;(10):73。
   
    [3]肖鸣。健脾药饼灸治疗脾虚证临床疗效观察  四川中医 1999;17(10):52。
   
    [4]殷建权。针刺配合药饼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7例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9;(6):52。
   
    [5]洪娴。隔药饼灸对老年人垂体-甲状腺性腺的功能的影响  亚洲医药1999;(10):98。
   
    [6]居贤水等。试论艾灸对老年骨密度的调节作用  针灸临床杂志 1995;11(9):37。
   
    [7]汤绍兰。隔药灸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疗效观察   针刺研究 1997;(3):193。
   
    [8]毛瑞敏。艾灸神阙穴治疗术后腹胀  中医外治杂志 2000;(6):54。
   
    [9]慈勤仁。针刺配合药灸治疗过敏性鼻炎78例   中医外治杂志 1999;(5):45。
   
    [10]徐鸿达。隔药饼灸治疗47例   中国针灸 1984;4(3):18。
   
    [11]桂金水。以艾灸为主治疗硬皮病的探索  上海针灸杂志 1982;2(1):39。
   
    [12]吴长岩。隔药饼灸治疗胃下垂   中医外治杂志 1997;(5):28。
   
    [13]诸葛文。祛风活血药饼的临床应用上海针灸杂志1983;2(1):32。
   
    [14]李明智。药饼灸治疗软组织损伤100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90;9(2):25。
   
    [15]章元龙。隔饼灸治愈胃在部切除术后肠麻痹一例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1):22。
   
    [16]徐文珠。隔药灸加穴位贴敷治疗咳喘92例临床分析   北京中医  1998;(6):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