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滩走出的粤菜国厨

 装修为主 2016-10-26


摘要

民国建立以后,粤菜在上海长期风头无两;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的后人、著名剧作家舒湮(冒效庸)说:“粤菜做法最考究,调味也最复杂,而且因为得欧风东渐之先,菜的做法也掺和了西菜的特长,所以能迎合一般人的口味。”





民国建立以后,粤菜在上海长期风头无两;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的后人、著名剧作家舒湮(冒效庸)说:


粤菜做法最考究,调味也最复杂,而且因为得欧风东渐之先,菜的做法也掺和了西菜的特长,所以能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上海的外侨最晓得‘新雅’,他们认为‘新雅’的粤菜是国菜。”(《论语》1947年第132期《吃的废话》)


老上海新雅粤菜馆内景


国菜殊荣的最大支撑当然舍厨师莫为了。所以,风靡上海的各大粤菜馆,竞相在《申报》等大报打出新聘粤东名厨等的广告以为招徕。如1923年8月25日《申报》本埠新闻《大中楼烹调粤菜》:


浙江路偷鸡桥畔之大中楼系粤菜宵夜馆,本月梢将由粤东聘到名厨。”


1928年4月2日《申报》本埠新闻《武昌路西湖楼之特色》:


酒家名厨十余人,分制擅长美味。”


1928年5月19日《申报》本埠新闻《大罗天今日起改换粤菜》:


南京路云南路口大罗天食品公司……为扩充营业起见,另聘粤籍著名厨师,精制粤菜,美味无比,价目低廉,且一律均用女子招待。”


一些著名的亲历老饕在后来的忆述中,也对上海粤菜馆的广东名厨印象深刻。唐鲁孙在《吃在上海》(载《中国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就提到了两个:


唐鲁孙在《中国吃》中对老上海粤菜馆念念不忘


一个是爱多亚路南京戏院对面的红棉酒楼的头厨,“是广州陶陶酒家出来的,一味卷筒鳜鱼,真是细嫩柔滑,整盘鱼卷不作兴发现一根鱼刺。梁均默先生是吃广东菜名家(广东叫食家),他说粤菜虽然说比较清淡,可是大鲍翅、全蛇羹、龙虎斗一类菜,也不是清描淡写的,要做到腴而不腻,厚而不滞,才算上选,上海的红棉算是够得上这个条件啦。”因此之故,“红棉的广东菜,讲烹调技术,不但在上海要属第一,就是跟广州香港比手艺,也是毫无逊色的。”


另一个是虹口爱普罗电影院旁边的叫憩虹卢餐馆的陈三姑。该店最著名的是粉果。粉果的皮子是蕃薯粉跟澄粉揉合的,香软松爽,不皱不裂,馅儿红的是虾仁火腿胡萝卜,绿的是香菜泥荷兰豆。黑色是冬菇,黄色是鸡蓉干贝。包粉果也有特殊手法,皮儿必须光润透明,颜色还得配得匀称,乍一看只只粉果,都是青绿山水,甭说吃,就是看也觉着醒眼痛快。


“做粉果的是广东鼎鼎大名大梁(应为大良,顺德县邑驻地)陈三姑。就是广州最著名马武仲家的特制粉果,也还输陈三姑一筹呢。所以大家都是排班入座,等着吃粉果,绝非谬采虚声,凑热闹起哄来的。”


蒸粉果


随着大量粤厨入沪的,还有不少来自粤地的学徒、侍者等;他乡立足不易,各种群团组织也相应成立。据《申报》1927年4月26日报道,上海的粤厨组织粤菜工会这一天正式成立,后又改成上海粤菜酒楼茶点工会,此外又有上海广东饼业工会。另外,还有以体育为名目成立的广帮三合会粤厨组织,如粤菜馆经营者的新胜和体育会,粤厨、侍者的同群乐会等。(宋钻友《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前面这一番长长的铺排,是为了要引出本文的主角,粤菜大师萧良初(1906 - 1985)与康辉(1924-);他们也是由粤入沪,在沪上成长为国宴主厨的。





萧良初和康辉都是广东顺德人。顺德现在属于佛山市,过去是广州府的属县,民国时期仍隶属广州市。晚清民国时,顺德不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更是著名的南国丝都。业界一向认为,顺德就是粤菜的发祥地,故有“食在广州,厨出顺德”之谚;清人梁介香《凤城梦游录》说:“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


国厨萧良初


萧良初1906年出生在顺德杏坛乡高赞村,风气所趋,20岁时前往广州到当时最负盛名的酒楼之一广州酒家拜师学艺。出师之后,先后在南京安乐酒家、生活饮冰室,上海老广东酒家、心心酒家、美华酒家主厨;德艺双馨,还成了粤帮厨师的领头人,并在上海解放中建立功勋。


由于厨艺了得,政治过硬,1951年国家在著名的锦江川菜馆的基础上组建“新中国第一个国宾馆”——上海锦江饭店时,四川籍的董竹君女士顺位过来任董事长,首任行政总厨便选定了萧良初。


顺德著名饮食文化专家廖锡祥先生(廖老师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本文资料即多承廖老师提供)说,1961年顺德大良公社书记的月工资是70元,大学一级教授比如中山大学陈寅恪先生的工资381元(俗称“381”高地),而萧良初在锦江饭店的月工资是540元,可见其身价之高,没有特殊的本领,是享受不了这特殊的待遇的。古语云:“君子远庖厨。”这一回,庖厨可是压倒了“君子”。呵呵!无独有偶,顺德本土的点心大师梁娣,当时的工资也达到一级——125元——这是“厨出顺德”最深厚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上海锦江饭店旧影


在锦江饭店,萧良初先后为一百多个国家的国王、总统、首相、总理等政要主厨或安排菜式,其中的“三大杰作”,堪入厨史。


其一是1952年,作为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厨师代表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萧良初不仅以一款“荷叶盐鸡”夺得烹调表演会金奖,而且征服了民主德国总统皮克,获赠金笔和总统亲笔签名照,堪称外交佳话。


其二是1954年喜剧大师卓别林访沪,吃了萧良初的“锦江香酥鸭”后,叹为“毕生难忘的美味”,竟向周总理提出打包两只带回美国与家人分享。


其三是撒切尔夫人1982年访问上海,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锦江设宴款待,萧良初以七十六岁高龄重出掌勺,一下引爆了香港媒体,报道几欲喧宾夺主:“船王午宴英相,顺德厨师掌灶”;“主厨是七十八岁(应为七十六岁)萧良初,顺德大良人”……


1982年,上海市市长汪道涵

在锦江饭店宴请撒切尔夫人一行


其实,萧良初厨师生涯的传奇之巅,应该是在1961年的联合国日内瓦会议上。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联合国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了维护这一成果,1961年,联合国再开日内瓦会议。古语云:折冲樽俎,即在酒席宴会、觥筹交错间,解决重大问题。这也是总理周恩来最为擅长的技巧之一。折冲樽俎的效果如何,掌厨政者的表现非常关键。


当此之际,外交部长陈毅点了萧良初。而萧良初也倾情回报,所创制的八珍盐焗鸡,受到各国嘉宾的交口称誉。这款名菜,乃是在广东客家菜东江盐焗鸡的基础上,在鸡腔内加入鸡肝、鸭肝、腊肉、腊肠、腊鸭肝、腊鸭肠、腊板底筋、酱凤鹅粒等配料,用荷叶包裹,外以锡纸包住,在海盐中焗熟。鸡肉的鲜冶、盐香的浓郁、荷香的清淡、腊味的馥郁,能神奇地集于一体。1961年,萧良初休假回顺德省亲,在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献艺,将这道名菜传授给了当时并肩下厨,后任顺德市副市长的欧阳洪,欧阳洪后又传授给顺德十大名厨之首、长期主政京穗著名的粤菜馆顺峰山庄的罗福南,堪称沪粤厨坛佳话。


八珍盐焗鸡


有意思的是,或许因为解放前锦江川菜馆的名头太响亮了,或许因为董竹君的川籍奇女子身份,人们很容易把后来的锦江宾馆也当作了川派的酒店,因此今人编写《上海饮食服务业志》,在胪列海上名厨时,竟有如下条目:“肖良初,1906年生,锦江饭店著名川帮大师。”——广东人无所谓,四川人会脸红。


1979年,73岁的萧良初大师光荣退休,但仍退而不休,著书授徒,与另一粤菜名厨郭大鎏合作编撰出版《广东菜点选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版),把享有国宴殊荣的锦江粤菜发扬光大,同时也成为新时期菜谱类图书的开山之作。人们有所不知的是,萧良初大师的家族还是沪上著名的“粤厨之家”。他的四弟萧结齐,曾任上海和平饭店大厨;二儿子萧焯光也是高级烹饪师,2002年参加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中国烹饪世界大赛曾获银奖;三儿子萧永光,1982年起在锦江饭店随父学艺,1988年后赴海外发展;萧家三代先后有超过10人在锦江饭店从事厨艺工作;沪粤同味,于斯可见!





康辉大师誉满京华,孰知其厨艺根基源于上海?


国厨康辉


康辉祖籍广东顺德龙江,1924年7月1日出生在顺德水藤乡,父亲是一位茶楼点心师。可惜在14岁那年,父母双双亡于日寇战火。好在上海粤菜馆生意不错,对粤乡厨工需求量大,遂逃奔而来。先在大东酒家当学徒,出师后入金门饭店,再辗转南京杭州等地,一番历练之后,1940年代后期重回上海,进入著名的美华酒家。


其时萧良初正主厨美华,并组织粤厨互助组织,业内有“十兄弟”之称,而以康辉最小。1955年,北京饭店扩建后,国务院派专人到上海,委托锦江饭店帮助挑选推荐厨师人选。萧良初举贤不避亲,推荐了小兄弟康辉。北京饭店可是厨师界的殿堂,大师云集:川菜有南萧(良初)北范的范俊康及罗国荣,淮扬菜有朱殿荣、王杜昆,粤菜也已有张桥、郭时彬,湘菜有陆俊良,豫菜有侯瑞轩,1958年周总理又亲自把谭家菜请了进来,彭长海、陈玉亮也堪称正宗传人……


但是,不愧“厨出顺德”,康辉很快就脱颖而出,1961年就被委以重任,到中南海给毛主席当厨师,成为最正宗最名副其实的“国厨”。此外,他还做过一段时间胡志明的“御厨”,创制的“脆皮鸡”,成为胡氏的最爱;投桃报李,此后每逢胡志明访华,必请康辉“随扈”,同席共膳,还曾亲自为他搛菜,待若上宾,令康辉受宠若惊。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对家乡的粤菜情有独钟,每次家中招待亲朋好友、外国贵宾,都要请康辉主厨。康辉创制的“酒烤比目鱼”,成为宋氏最爱。康辉后来说起制作方法来,轻描淡写:“比目鱼烤出来,浇一点沙拉油,就可以上桌。” “做法很简单,用不了多少时间”,实际上,他口中的“用不了多少时间”,从头到尾也要花5个小时啊!


康大师最堪珍视的经历是1962年给毛主席做年夜饭。那是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第一年,只允许康大师为主席做几碟湘味辣椒、苦瓜、豆豉等小菜,再配上大米饭加馒头,唯一撑场面的是葡萄酒,因为主席还邀请了溥仪、章士钊和另外三位名流。这等规格的年夜御膳,外人是难以想象的,无法不令康大师铭心刻骨。


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饭店


后来,康辉出任北京饭店行政总厨,并负责筹建钓鱼台国宾馆和人民大会堂餐厅,构筑起北京国宴的三足鼎立格局。至此,南北两大国宾馆,悉归顺德人掌勺;顺德菜,在某种意义上,便成为新时代的“国菜”了,康辉更成为中国厨师的一代国宝:


1982-1984年
三次应邀赴法交流切磋厨艺,名动法兰西,被法国名厨协会邀请为会员,并授予“烹饪大师”称号;
1985年
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1987年
当选为中国烹饪协会常务理事;
1988年
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烹饪大赛中担任评委;
2002年
被授予国宝级烹饪大师称号——全国仅十六人获此殊荣。


康大师对粤菜、对顺德厨艺另一伟大贡献是,于2005年开中国当代餐饮业拜师收徒典礼仪式先河,千里挑一地遴选出十数名家乡顺德籍厨师作嫡传弟子,如今驰名京华的顺峰山庄首任总经理罗福南也在其中。罗先生最最难忘的大师的教诲是:“先立品,再学艺。”并将其理解为“厨出顺德”的基因密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