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五脏之心:君主之官

 吟月白鸽 2016-10-27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腔,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外有心包护卫。古人通过大致的解剖,形容心脏形态象下垂的莲花,古人观察描绘心的形态与现代医学心脏是同一器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的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中属火,位于胸中,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在中医学中,认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推动血液的循环和进行精神思维活动,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故古人用社会现象解释医学时,用君、臣、将、相来模拟其功能,称心为“君主之官”;《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某些神经精神疾患以及舌尖碎痔糜烂等症,大多从心论治。

中医五脏之心:君主之官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特性

    1.心主血脉  心具有使血液化生、推动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并调节控制的作用。如《素问·瘘论》所说“心主身之血脉”之意,即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

    关于心主血脉理论的形成,得之于古人对人类内脏的观察解剖学知识。如《汉书·王莽传》记载:杀戳被俘的奴隶时,让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度量五脏,以竹蓬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治病。”通过这种直观的观察,发现人的心脏中充满了红色的血液,并且顺着与心相连的脉管流向全身,发挥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之后再通过不断的医疗实践积累,总结出“心主血脉”这一理论。

中医五脏之心:君主之官

心主血脉有两层含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指全身血液的化生运行要由心来主持调控,即指“心主一身之血”。血液的生成,虽然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但水谷精微要在心气、心阳的作用之下变化成为赤色的血液,并依靠心脏的推动运行于全身。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血脉另一层含义指“心主一身之脉”。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在《黄帝内经》中称为“血之府”。脉与心脏相互连接,像网络似的布散于周身,血液依靠脉道作为运行的通路,故心脏、脉和血液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的血液循环系统。而血液要正常运行,必须以脉道通利,脉壁完整为基本条件。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若心的气血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种种病变。例如,心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脚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

中医五脏之心:君主之官

2.心藏神  又称心主神志,或心主神明,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话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志之神,多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人们常说某人长有“七窍玲珑心”,反映其心思灵动,对事物反应快。而某人经常“心事重重”,说明其心里盘算的事情特别多;“心不在焉”说明精神不集中,不专注于眼前的事情等,都说明精神、意识、思维话动与心密切相关,人体畦畴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由心主宰。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觫藏魄,旰藏魂,牌蘸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心的功能正常,主宰脏腑形体官窍等的生理活动,使全身各方面生理活动保持协调平衡,则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生命活动健康。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人们会问,心为什么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因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者之间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因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若心有病变,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则必然影响到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如血中有热,扰动心神,则表现为烦躁、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若痰火扰动心神,神志昏乱,则表现为狂躁不安,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登高而歇、弃衣而走。以上这些论述,都表明心有病变则会出现神志活动的异常表现。

    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是指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归属于心,由心所支配调控。而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也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心合脉,是中医脉诊的理论根据之一。

    华,指华彩,华光。中医学认为,内在脏腑的精气盛衰、功能强弱,可以在体表组织器官上显露出来,称为荣华外露。五脏各有其华,心其华在面,是说面部血脉特别丰富,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气血是否盛衰,可以显露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人的面部皮肤薄嫩,又易于观察,所以望面色可反映脉中气血运行的有关情况,常作为推论心脏气血盛衰的指标,若心的气血旺盛,心主血脉生理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有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气血受损,则常在面部有所表现。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可见面色晄白、晦滞或萎黄无华,心血瘀阻,则面部青紫、面色晦暗;血分有热,则面色红赤;心血暴脱,则面色苍白或枯槁无华。如《素问·五脏生成》日:“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4.开窍于舌  “窍”原意为孔洞,即孔窍。窍主要指头面部五个器官,即鼻,目、口、舌、耳,包括七个孔窍。人们习惯上称为五官七窍,另外,前阴和后阴亦称为窍,故又有九窍的说法。

    在中医学理论中,五脏六腑居于体内,官窍居于外(头面、体表),但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念,内在脏腑与外在官窍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脏腑与体表官窍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响。

    “心开窍于舌”,与“舌为心之苗”的意义相同,又称舌为心之外候。舌主司味觉,表达语言。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故临床上常通过观察舌的形态,色泽的变化,来推论心的病理变化。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而不荣;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甚至舌红靡烂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可见舌强语謇或失语等现象

    另外,舌不仅是心之苗窍,而且也是脾胃之外候,脾胃的病变,多数也能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所以,望舌诊病成了中医舌诊的理论根据之一。

    5.心在志为善  中医学说认为,外界信息可引起人的情志变化,而情志变化又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有关,喜,一般说桌,是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属于良性的刺激,如“心花怒放”反映人们高兴极了、喜悦的神态;“心宽体胖”说明心情舒畅,身体健壮。“喜”志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的正常。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例如,大家熟知的“范进中举”的故事,中医称之为“喜伤心”。

    所以,中医学认为,适度的喜悦情志,有益于健康,说明心藏神及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正常。突然暴喜或喜乐过度,可使心气涣散,耗伤心神,《灵枢·本神》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轻者则精神分散,思想不易集中,重者则精神崩溃,甚则错乱,也可见心气突然暴脱而死亡者;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

    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情志中的“惊”,也与心有关。“惊”则气乱,易扰乱心神,《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故突然受惊,往往易表现为神不守舍,惊慌失措。心的气血虚衰之人易患惊悸胆怯之病。所以,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6.心在液为汗  中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在精神紧张或受惊时易出汗,而精神紧张或受惊等属于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故因精神情志因素而引起的出汗与心有关,故称“汗为心之液”,如《素问·经脉别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另外由于汗为律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汗出太多则心慌的现象,也表明了汗多可以使心气耗散、心阳掼伤这一点。临床上亦见由于感受暑热之邪或用药不当,致使大汗淋漓,严重时可出现气脱或亡阳的危险证候,

是由于大汗可使心之阳气暴脱不复。

    7.心为阳脏,主阳气  心居上焦胸中,属阳脏而主阳气。当心的阳气旺盛时,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唐容川《血证论》亦说:“心为火脏,烛俑万物。”

    8.心与夏气相互通应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按照中医五行学说,心在五行属火,火为夏季之主气,故心与夏气相互通应,这也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病情能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附:心包络

    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为心脏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故心包络属于脏。古代医家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心包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

    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能通行气血,保护心脏免受伤害。古人认为,病邪侵犯心脏,心包首先受到影响,故把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等症称作“热入心包”;把痰浊引起的精神错乱等症称作“痰浊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症状,实际上是心脏的疾病。因此,一般认为心包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是附属于心脏的。心和其他脏器一样,皆可受邪气之侵。

    (二)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心与小肠通过在经脉上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而移热于小肠时,可见口舌生疮、麋腐碎痛,以及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的证候。若小肠实热火盛,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故治疗宜清泻心火及小肠之热,相互兼顾,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故称“心与小肠相表里”。

    2.心主血,脾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心主血”,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水谷精微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充盈,才能运行全身以营养各脏腑器官。“脾统血”,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亦必须有脾之统摄作用,使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溢出于脉外,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所以在病理情况下,心脾两脏亦常互相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的来源不足,致心血亏虚。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也可影响脾之健运。以上两种情况最终均可导致心脾两虚之证候,如出现心悸、失眠,以及食少、腹胀、便溏等症,或慢性出血,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3.心肾相交  心属阳脏,位居于上焦,其性属火。肾属阴脏,位居于下焦,其性属水。在生理情况下,心气、心阳须下通于肾,以资肾气、肾阳,共同温煦肾水、肾阴;肾水、肾阴须上承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气、心阳。心肾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作“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或“心肾相通”。如果这种正常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