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药】桂枝汤兼变证

 dazuifang 2016-10-30

新朋友点标题下方吴永刚医生快速关注,后续精彩不断

本文属原创,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吴永刚 编辑/吴永刚

桂枝汤之所以被后世奉为经方之首、“群方之冠”。就在于该方组方严谨,配伍丝丝入扣,临证加减一味,方证内涵大变,适应症也发生变化。现结合《伤寒论》原文,细心体悟,把握其中要旨,临证定能执简驭繁,举一反三。

1、桂枝加葛根汤证

主症:

《伤寒论》(以下省略)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本条论述太阳中风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项背强几几”的“几几”在写法上没有钩,有钩读“ji”,在这里音“殊”。“几几”古时比喻短羽之鸟,或幼鸟羽毛不丰,伸颈欲飞不能。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形容相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是相背强急之重症。“太阳病”本证有头项强痛“1”,此条又用新词提出,显然,比头项强痛严重得多。

“反汗出恶风”的“反”字意义深刻。依据项背强几几的症状应为寒邪所致,寒邪为患,其性凝滞,主收引。太阳经项背感受寒邪,致经输不利,应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象。按理应该无汗,这里却出现了“汗出恶风”,表明非寒邪所伤,应为风邪所伤,太阳中风证,故曰:“反”

病机:风邪客于太阳经输。

①太阳经气不舒

②营卫不和致津液不能敷布。

方药:桂枝汤加葛根汤

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

葛根辛甘性平,在此方中作用有三:①葛根善解肌祛风,助桂枝汤解表,故“不须啜粥”;②疏通经脉凝滞,以治太阳经输不利;③葛根生津液,使津液敷布,缓解拘急。

另,本方中记载有麻黄,据宋朝林亿等人校订,有麻黄是错误的,有汗不可用麻黄。


以上所治,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证

临证但见太阳经气不舒证,即可用桂枝加葛根汤。用此方的关键是汗出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主症:

以下两条论述太阳中风兼喘的证治。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此条文提示的主症是:“喘家作”

《伤寒论》中多处用“家”字,多指痼疾。“喘家”就是素有气喘病人。“”指发作,是新感引动宿疾,是何原因引发的呢?依“桂枝汤”三字推断,当是太阳中风引发宿喘发作。喘家平素肺气不利,易感邪气,一旦患太阳中风,肺气失宣,则气喘加剧。单用桂枝汤很难平定喘息,所以,用厚朴、杏子(杏仁)降逆平喘。“”字提示厚朴、杏仁在此方中只是对症治疗,并非解决根本问题,是急则治标之法,故曰“”。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这一条文提示的主症是:“下之微喘”

“太阳病”须用解表之法,即使见到当下之症---大便鞭解,也应先解表,才可攻里。若太阳病误下之后,表邪乘虚内陷。

此条文“下之微喘”在此有两个含义:

下之后,在表之邪气稍稍入里,影响肺气不利而上逆;

② 表明下之后,里气未虚,仍欲还表而上逆。与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的“气上冲”机理如出一辙。因此,原文进一步阐明“表未解故也”。所以,桂枝汤证仍在,喘是桂枝汤的兼证。因该证治法是表里兼顾,又是新疾,用此方治之,诸症可尽愈,而言“主之”。

病机:太阳中风证兼喘。

①素有喘疾又患中风

②太阳中风误下微喘

治则: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汤---太阳中风

厚朴、杏仁----降气平喘

临证每遇太阳中风而兼喘,无论何因而致喘均可用厚朴、杏仁,只是“佳”与“主之”有别。

3、桂枝加附子汤证

主症:

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此条论述过汗伤阳,太阳中风兼表阳虚的证治。

遂漏不止”表明汗出难以控制,如漏状,形容汗出太过,同时表明卫阳功能失司,表阳已虚。是何原因所致?依据原文可知,“太阳病,发汗”本是正法。用桂枝汤发汗需要“温覆”“啜热稀粥”方可取汗,很难致“漏”汗。最大的可能就是桂枝汤证误服了麻黄汤。太阳中风本就有汗,“营弱卫强”,更用麻黄则汗出峻烈,是卫气更虚,营气更弱,则“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表明表证未解。

“小便难”由于汗出过多,既伤阳气,有耗损阴液。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所藏津液少了,气化不能则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虚津亏,阳不足以温煦,阴不足以濡养。

病机:太阳中风,兼表阳虚。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兼扶表阳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

方中附子辛温大热,具有温经固表之功,表阳来复,腠理致密则汗止。阴液借水谷自然可以化生了。

4、桂枝去芍药汤证

主症:

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此条文指出了“脉促胸满”的主症。

此条论述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的证治。

太阳病本应发表,却误用下法,所以,产生变证——“脉促胸满”。

“胸满脉促”是胸阳被遏,正气抗邪向外,胸阳不振之征。同时表证未解。

病机: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

治则:解肌祛风,祛阴通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


本方既是桂枝汤去芍药。原因有二:

一是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不振治疗不利,故减去。二是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减去芍药,所剩之药均为辛甘之药,具有解表通阳作用。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主症:

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此条论述太阳中风兼胸阳不足的证治。

此条是承接上条原文,这里的“若微寒”指脉微恶寒。表明阳气虚衰。实际是指胸阳虚,较之上条原文阳气更虚。

病机:太阳中风,兼胸阳不足

治则:解肌祛风,温经扶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解表通阳

附子 —— 温经扶阳

结合以上两条经文,临床上见胸满、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气短、咳逆等症,只要属胸阳虚,阴寒之气比较盛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均会有效的。

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主症:

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条论述汗下后水邪内停的论治。

此条文的争议颇多。焦点是有无表证,以及去桂枝还是去芍药。

字表明,“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在汗下之前已经存在。

依据“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等症状,以为桂枝汤证而用了汗法。不效。

又依据“心下满,微痛”,又用了下法。仍然无效。前述症状仍然存在。原因何在?

辩证的关键就在于“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气化不利、水邪内停的反映。

水邪内停,导致太阳腑气不利,气化失司,可出现小便不利;

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经脉不利,可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似表证而非表证;

水邪内停,导致里气不和,可现心下满,微痛”似里实而非里实;

因此,汗下两法均不适宜,只有用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水。水邪祛,太阳经腑之气不郁了,诸症也就消失了。

所以,方后注:“小便利,则愈”。

表明本方的作用不是发汗、而是通利小便,无需桂枝走表解肌,所以去之。

病机: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证

治则:利水通阳

方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方中芍药可助疏泄以治心下满,苓术走里以健脾利水,姜枣健脾和中,

调和营卫,共奏健脾气,利水邪之功。

7、桂枝新加汤证

主症:

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本条论述汗后营血虚的脉证与治法。

表证常见身疼痛,发汗后应该消失,现“发汗后”仍见“身疼痛”,是何原因?

当凭脉辨证,“脉沉迟者”之脉沉主里病,迟为血虚,表明“身疼痛”并不是表证,而是发汗太过,损伤了营气,致四肢百骸失养所致。

病机:太阳中风兼营血虚

治则:调和营卫 益气血生津液

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汤——调和营卫

加重白芍的用量以养营血;

加重生姜用量使药力达表,专治营卫气血不足的身疼痛。

加人参,可以补汗后之须,以益气生津养营。

8、桂枝甘草汤证

主症:

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此条论述心阳不足而致心悸的证治。

“阳加于阴为之汗”,汗为心之液,由阳气蒸化而成。所以,“发汗过多”必然要耗伤心阳。

心阳不足——“心下悸

“外有所护、则内有所持”——“其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

病机:心阳不足致心悸

治则:温补心阳

桂枝:辛甘以补心阳;

甘草:甘温以滋心液。

二药相合,辛甘合化为阳,以补心阳,阳生阴化以奉于心。心阳得充则悸动自安。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主症: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此条讲述伤寒误用火劫而导致亡阳惊狂的证治。

伤寒脉浮”是表不解,应该用汗法,医生却用火疗剧烈发汗(医以火迫劫之),而导致亡心阳(亡阳)。

心主神明,也是阳气的反映,心阳亡失,心则不能主神明,又加上火邪的扰乱,所以“必惊狂”“卧起不安”。这里惊狂、起卧不安是亡心阳,欲脱的外在表现。是辨证核心要点。

病机:亡心阳致惊狂

治则:补益心阳,镇静安神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此心阳亡失是由火逆所致,后世称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救逆汤。桂枝去芍药,容易理解,等同21条。

桂枝甘草——补心阳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龙骨牡蛎——镇静安神、敛神使神能守舍

蜀漆:蜀漆味苦辛而性寒,祛痰祛饮,善治疗疟疾。功同常山。

心阳亡失,阴气用事,胸中易产生痰水,影响心神,则发惊狂。杂病里有痰迷心窍;温病里也讲芳香开窍。

此方中蜀漆的功用是散火邪,消痰浊

此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补心阳、镇静安神、涤痰浊。心神得安,此病则痊愈。

10桂枝加桂汤证

主症:

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此条讲述了烧针取汗,引发奔豚的证治。

烧针令其汗” 古时用烧针的方法取汗,实际是惊吓致汗。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 针处受了寒邪侵袭,因为针孔有红核起来。相当于现在的感染了。

必发奔豚” 为什么烧针就会发生奔豚呢?原因有二:

一方面受惊易发奔豚。乱烧针令其汗,人是受了惊,气就乱了,“惊则气乱”,心气就散乱了。心者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气散乱,下焦的寒气,就是奔豚气,是肾之气,就趁虚而上,发为奔豚。《金匮要略》“病有奔豚,从惊发得之”即使此意。

另一方面,核起而赤,针孔受了寒,邪气从针孔而入,而诱发下焦肾气发动。

针处被寒惊恐结合,就足以能够构成发生奔豚的病机了。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这是奔豚的临床表现症状。像小猪一样急速奔跑状,所过之处,腹、胃、心、胸、咽喉……均现症状,非常难受,甚者发作欲死状。

灸其核上各一壮” 如何救治?因为针处被寒,采用赤核上艾灸。因为火针的不是一个穴位,每一个针孔都要灸一灸,所以称谓“各一壮”。

艾灸之时救治的方法之一,还要服药,服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病机:奔豚 (心阳虚肾气上逆)

治则: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加桂汤

本方是桂枝汤重用桂枝用量而成。桂枝就是降逆平冲之主药。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主症:

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条论述火逆而致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火逆” 因火而致逆,即误用火疗而发生的变证。

下之” 又行攻下之法,一误再误。而致心阳受损。

因烧针烦躁” 焼针就是火逆,而致烦躁,烦躁是惊狂的轻微阶段,“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还没有达到惊狂的程度。是心阳虚,心神不得内敛,因此烦躁。

这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亡心阳惊狂)的轻证

病机:心阳虚烦躁

治则:补益心阳,镇潜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 甘草:辛甘化阳,补心阳

龙骨、牡蛎:重镇收涩,潜敛心神以治烦躁

12、桂枝人参汤方证

主症:

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此条论述了太阴虚寒兼太阳表邪不解的证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这是治疗的错误,不是下一次,二是频数的泻下,致更错了。

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 “协热而利”协表热而下利,就是太阳表证有发热,同时有出现下利。

心下痞硬下利不止,而致中阳虚而有寒,所以心下痞硬。

表里不解者”外边有发热、恶寒表证;里边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这是太阴虚寒和太阳表邪未解之证。如何治疗呢?桂枝人参汤主之。

病机:太阴虚寒兼表邪不解

治则: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

桂枝:解肌表风寒之邪。

人参汤就是理中汤:白术、干姜:祛寒湿,是温中的。人参、甘草:补中益气,是甜药,之脾气之虚,

此方是表里兼顾之法。

13、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证

主症:

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鞭(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此条论述风湿相博肌表的证治。

桂枝附子汤证

身体疼烦,脉浮虚——

不能自转侧,脉涩——湿 阳气衰微,风寒湿留着于肌表,可有汗出。

病机:风寒湿痹偏重于表

治则:温经助阳,散风去湿通痹

去桂枝加白术汤证

病机:风湿证见大便硬小便利

风气去,湿气存,阳气得通,有下泄之机。

脾为湿困,健运失常。

治则:去桂枝走表驱风,加白术健脾内消。

14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主症:

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条论述了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

桂枝加芍药汤证

太阳病不当下而误下,故曰“”。

误下伤脾,脾气失于健运,因而“腹满时痛”。审证求因,得出“属太阴也

治以桂枝加芍药汤

病机:太阴脾伤气滞络瘀

治则:通阳益脾,和血活络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汤,就是小建中汤减饴糖。

桂枝加芍药汤中芍药倍用,与甘草相伍,既能酸甘益阴,又能活血通络。用于“腹满时痛”较为确切。

桂枝加大黄汤证

大实痛者” 此为太阴之病外博于阳明,阳明为太阴之表,脾脏受邪,是阳明腑气不利,所以此病不为脾实,是阳明气不利。故“大实痛”。

大黄,泻实导滞。利大便则“大实痛”可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