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姐妹都是才女,他们的丈夫个个都是文化泰斗

 haw911 2016-10-31

中国的历史上,是有才女的,但是非常的少。

在古代因为封建礼教的干涉,女性的权利一直被打压,所有的女性只能是时代的配角。

到了民国之后,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很多女性先后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因为此在民国,先后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女。而在才女这个群体中,“安徽四姐妹”非常的突出。这个突出,不仅仅因为她们出类拔萃的才华,还因为他们被个人都有一个不凡的丈夫,成就四段非凡的婚姻,此类之事,古今中外也是极其少见的。

“安徽四姐妹”分别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及张充和,他们的父亲时民国初年著名的教育家张武龄。张武龄是一位思想很先进的教育家,同蔡元培等私交非常好,教育理念也非常的相似。因此,他对孩子们教育的影响非常的大,膝下共有四女六子,皆成人中龙凤,极其不易。四姐妹的成就同父亲张武龄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四姐妹都是才女,他们的丈夫个个都是文化泰斗

大姐嫁“戏子”

大姐嫁了个戏子,也敢说是“非凡婚姻”?确实,不知道昆曲的可能对没有听过这个戏子。但是,如果你是半个昆曲迷的话,就一定听过这个当年在红遍上海滩的“传”字辈当家小生——顾传玠。他的大名影响,直至现在每一个喜欢昆曲的人都非常熟悉。

一个大家闺秀闻名一时的才女嫁给一个戏子,更使这段爱情分外的“非凡”。

张元和能嫁给一个戏子,与其幼年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张元和的母亲陆英是个昆曲谜,有事没事便带着孩子去看戏。因此,姐妹几个从小都对昆曲有非常深的印象。当然,母亲带她们看戏只能是耳濡目染,父亲的办法则让姐妹几个对昆曲刻骨铭心。张武龄考虑到昆曲的很多本子都是极好的文学作品,对提升个人气质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找来当时昆曲界响当当的旦角尤彩云来教几个孩子唱戏。父母对其在昆曲方面的引导,不仅丰富了大姐张元和少女时代,而且还成了他恋爱婚姻的月下老人。

1929年的时候,张元和与二妹张允和一起就读上海光华大学。因为当时两人都对昆曲极其爱好,便和其她的女同学一起自发的组织了一个昆曲组,并请光华大学的童伯章教授教她们昆曲。

童教授教给他们的是著名的《牡丹亭》中的《拾画叫画》。这段戏,将柳梦梅对杜丽娘的痴情描写的极其生动,几乎每一个女孩子都被那份痴情给感动了,因此对舞台上的《拾画叫画》到底是什么样子,充满了好奇。恰好在那时,上海大世界开始上演《牡丹亭》,戏中主角柳梦梅就是由昆剧传习所的名小生顾传玠扮演的。可是戏演到《冥判》就不往下演了,《拾画叫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是看不到,几个女孩子都非常的失望。

为了能够看到《拾画叫画》,张元和与二妹伙同其他女同学一起给顾传玠写了一封信,请他表演《拾画叫画》。顾传玠收到几个女大学生的信之后,不演实在不好意思了。于是没过几天,顾传玠就要在大世界表演《拾画叫画》。这本来应该高兴了,可是那时的大世界和电影里演的是一样的,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一般学生谁敢去?可是最后,就为了看演出,她们特邀了好几位男同学做“保镖”,叫了出租车浩浩荡荡壮着胆子去了大世界。演出开始后,顾传玠扮演的柳梦梅温文尔雅、书卷气十足,一出场就紧紧抓住了观众。女孩子们和观众一起屏声息气地聆听着柳梦梅婉转悠扬、回肠荡气的美妙歌声。这次看顾传玠的戏,在少女张元和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因为戏子在那个时候,毕竟地位是很低下的,所以后来顾传玠在儒商严惠宇的资助下便弃伶求学。八年之后又出任上海大东烟草公司副经理。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两人再一次的相遇,相识,相知,最后相伴,喜结连理。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结婚,与其父张武龄先进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张元和嫁给一个戏子,还是很多校报纷纷报道的热闻。

1949年,两人同赴台湾。1965年,顾传玠不幸因肝病而去世,张元和于1972年迁至美国。她的后半生,主要以宣传和弘扬昆曲为主,经常到接到美国各大大学的邀请。

二姐结缘周有光

稍微对汉语言有些了解的,都知道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中国语言文字的泰斗周有光。因为嫁给了这样的一位学者,说起婚姻“非凡”,是丝毫不过分的。

四姐妹都是才女,他们的丈夫个个都是文化泰斗

张允和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女孩,她那娇小病弱的身躯中还掩藏着强过男子的“侠肝义胆”。

抗战前夕,发生了“七君子事件”,沈钧儒等7位著名民主人士因宣传抗日被捕,其中6位关在苏州监狱,允和张不顾危险前去探监。送去被褥等日用必需品,还把自己的家作为“联络点”和“接待站”,6位君子的家人来苏州探监,往往都是先住在她的家里。她说,直到君子们获得释放,“我才觉得尽了一份‘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天职”。从这件事能够看出张允和的性格,同样也能看出他的个性。

张允和同周有光相识是非常早的。在张允和只有十六岁的时后,暑假时去了周有光家一次,就认识了周有光。那个时候的周有光已经在大学里念书了,而张允和却正读初中三年级。可是初次见面,周有光就被这个性格爽朗的妹妹给吸引了。之后周有光就经常去找张允和。就这样,有一次,周有光的浪头终于冲破了张允和的石堤。他们一起到江边散步,开始了甜蜜的爱情长征。

他们在石堤上坐下来,两人都紧张得没有一句话。周有光拿出一本小书来,张允和看了一眼,心想:这个人真坏啊,拿了一本莎士比亚的书,英文本的,怕我不懂英文啊。书上面写着一句话:我要在你的一吻中来洗清我的罪恶。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是罗密欧对朱丽叶说的。尽管允和没有让有光达到在一吻中消除“我的罪恶”的目的,但允和对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周有光在他的第一封情书里还是担忧地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了一封十张纸的长信,所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对于周有光,更令他高兴的是张允和的父母思想开放,完全支持他们的自由恋爱。

由于周有光在杭州教书三年,张允和从光华大学借读到杭州的之江大学,同周有光便走得更近了。周末,他们相约在西湖的花前月下,这对洋文呱呱叫的新式青年,身子保持着一尺的距离,心中充满了甜蜜,却怎么也鼓不起手牵手并肩走的勇气。

爱情就像一棵甜甜的果树,五年的卿卿我我,花开花谢,也到了该收获的时刻。五年的相恋,这在现在可能很正常,可是在民国就非常的难得了。经过漫长的恋爱马拉松,终于在1933年,两个满脑子新思想的年轻人终于举行了婚礼。婚礼新式而简单,来的人却非常多。

自此之后,两人一起颠颠簸簸的度过了坎坷的一生,互亲互敬,相敬如宾。就在张允和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有光依然在床边,撰着她的手,守着她离去,用行动诠释了什么事真爱。

三妹的传奇爱情

如果说大姐、二姐的婚姻能够成为“非凡”,那么三妹的爱情就只能用传奇来形容了。她的丈夫有名,她的媒人有名,她们恋爱的过程有名,她们的结合也非常的有名。三妹的丈夫不是别人,他就是近代中国文坛的一位巨匠——沈从文。

沈从文同张兆和的师生恋是非常有名的。当时后,已经走出贫困,在文学界展露头角了。在徐志摩、胡适等的推荐之下,便在大学代课了。当时候,张兆和正是沈从文的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沈从文就是喜欢上了这个学生。喜欢上之后,便开始写情书,半年的时间竟然写了几百份情书。其中着实不凡佳句:“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等。可是张兆和对这些情书,概不理会。

张兆和是个性格非常活泼的女孩,漂亮、大方、气质非凡的她,在不学不知有多少追求者。她非常有趣的把所有的追随者按“青蛙一号”、“青蛙二号”……的编号排开,沈从文不知排在多少位。虽然排名不靠前,但是写情书的频率绝对是第一的。每天收到几封老师给学生写的情书,难免周围的学生会说三道四。气急之下,张兆和拿着那些情书,去校长办公室理论去了。这位校长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张兆和见面就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不了胡适却说:“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兆和马上回道:“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据说当时,学生中流传,沈从文得不到张兆和的同意,就要自杀。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来后,张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张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两人的事也就这样便定了下来。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两姐妹得知父亲的态度之后,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很简单。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拟的太白话文了,估计应该是近代的第一份电报了,但是邮局有了二姐张允和的。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专心于写作的沈从文在生活上一塌糊涂,一次洗衣服时,兆和发现了一张揉碎了的当票。原来沈从文把兆和的一只戒指当了,却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这个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两人结婚之后,生活的非常美好。沈从文用自己的一生深深的爱了张兆和一辈子。在沈从文七十多岁的时候,还经常拿出张兆和给他的第一份信。这种习惯,他保持了一生,而且常常会留下眼泪。一个七十多岁的人,能够哭的和孩子一样。

两个人用一生的相爱,阐释了他们曾经的“传奇”。

“四妹”的异国情缘

四妹张充和又是一位才女。其才华就幼年的时候,就表露无遗。

四姐妹都是才女,他们的丈夫个个都是文化泰斗

幼年时候由于家境不错,因此对他的培养非常的重视。家中花重金请吴昌硕的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悉心栽培她,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家塾授课每日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中间一小时午餐。除重大节日外,每10天放假半天。充和如是10年,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朱先生教学得法,自选教材,还适时地讲解同音字、同义词、语法等内容。平时只要充和阅读古籍时圈点句读,不讲解,只答疑。朱先生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点断句读,其义自明”。

她考大学的时候,也考出了一个和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相同的成绩,国文满分,数学零分。“遇百不丢,遇零不收”的标准在这样的奇才身上,让双方都感到非常的纠结。可是最后她还是被北大破格录取了。可能又会认为那是因为她的那些姐夫的原因,例如周有关、沈从文。实际上,更本没关系,因为她自己为了避嫌,就主动在考试之前换了名字。

那个时代的北大,胡适、钱穆、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等大师云集。对她的发展非常的有利。很快,她也成了学校之内很多男生梦中情人。追她的人,也非常的多。因为家中从小的教育非常好,所以她对谁都很好。当时候,著名诗人卞之琳就曾苦苦的追求过她,她对卞之琳的态度很好,导致卞之琳一度误会。

而她的才华,更是多方面的。著名书法家沈钧儒说她的书法:“明人学晋人书”,而其招齐拜在自己门下。章士钊称其为“才女蔡文姬”,焦隐菊称其为“当代李清照”,除此外,她本人还极善于丹青。

面对那么多的追求者,她却一个都看不上。挑来挑去,便变成了大龄剩女。后来他在北大教昆曲时,姐夫沈从文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一拍即合。此人便是傅汉思,他是世居德国的犹太人,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学习中文,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学家。

很快,在1948 年11月,张充和便与傅汉思喜结秦晋,次年一月便双双赴美定居。

张充和与傅汉思先居加州柏克莱,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就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张充和曾戏说她的美国学生把学中国书法当画画,但在“画”中加深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张充和还先后在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的23所大学以及各学术所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张充和说:“最初,在美国宣扬曲事是艰难的,‘孤军作战,实打实的一个人战斗。’”后来吸引便吸引了很多人的加入,对昆曲的推广做了非常大的贡献。

四姐妹都是才女,他们的丈夫个个都是文化泰斗

一家四才女,已经非常难得;姐妹四人皆嫁人中之龙更是难得;而且每人都有一个美满非凡的婚姻,如此之巧合,着实旷世难寻。其父张武龄敢于突破陈旧,不守痼疾的家庭教育,成就了姐妹四人,也为历史留下了这个很难再次复写的奇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