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言书法艺术史(四)——两汉:早期文人将毛笔戴在头上

 沉湘捉月 2016-11-02

两汉是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段时期,文字由篆书转变成了隶书,其他字体如行书、草书、楷书也在这段时期有了孕育和发展。书法字体的演变大致在东汉末期完成。

这段时期的书法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当时的学仕氛围

由秦始皇焚书和楚汉战争造成的文化缺失在汉初非常明显,当时很多先秦经典都需要重新抄写,这种抄写的需要,使汉代建立了以书取仕的制度,在当时社会形成了重视文字书写的风气。

汉代《字书》的编篡,对书法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小。西汉文景时期、武帝时期、元帝时期,各有不同人整理了三本书,用做标准字书。后经多人去繁化简,成《三仓》——《仓颉》《训篡》《滂喜》。值得注意的是,先前的版本都是用篆书书写,而东汉时期的编篡却都改成了隶书。此时学童不再学篆书,隶书真正通行天下。

汉朝的君主对书法也有足够的重视以及推动作用。东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安帝、灵帝等都喜爱书法,灵帝还专设鸿都门学,善书者云集,书法盛极一时。当时许多善书的书法家还能够用字置办酒钱,足以说明当时的好书氛围。

二是纸张的发明和毛笔的改进

近年来的一些考古发现,纸的发明最早源于西汉,不过还未大规模使用。东汉蔡伦发明改进造纸术之后,纸张的使用才普遍起来。

蔡邕《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是书法艺术生存的基础。

毛笔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彩陶,当时的花纹,可以证明当时人们已经在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作画。故宫博物馆收藏的4300年前的“漩涡纹双耳罐”,其线条能够明显看出毛笔的运行痕迹,线条的起笔、收笔。这可以称得上是早期的毛笔。

周朝以后,竹简的大量使用,必须要使用毛笔做书。曾有蒙恬造笔的传说,不过客观来讲蒙恬可能对毛笔有所改进,单由一人制造却基本不可能。

现今能看到的最早的毛笔,是湖南、河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毛笔。当时的毛笔制作与当今不同。它是用竹作笔管,上面涂漆,用麻丝把兔毛包在削尖了的竹竿外围,制作笔头。

秦汉时期还有一种簪戴笔,是文人士大夫把毛笔簪戴在头上,用作冠饰。这种毛笔制作较为精良,不过都没有蘸过黑墨,所以,也称为“簪白笔”。

东汉时期,毛笔经过改良,笔头不仅仅使用兔毫和羊毫,也开始使用鹿毛、狼毛等,也有了所谓的“兼毫”。这时候的毛笔制作已经非常讲究,已经不仅仅把它当作是书写工具,而是开始逐渐变成了装饰性的艺术品

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皇帝的用笔,“杂宝为匣,侧以玉璧翠羽,皆至百斤”。

在此氛围下,书法字体的演变才有了成熟发展。

微信公众号:微言流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