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你的舒适区!go go go ! (附暖哭短片!)

 老夫子的论语 2016-11-08



今日冬至,冬天转眼就到了。说到冬天的早自习,可能大家都不想起床吧,每次起床是不是都用尽了洪荒之力?之所以不想起床是因为被窝里是舒适区,被窝外是非舒适区。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会理所当然的享受舒适区带来的舒适,但是这样你就无法获取进步,你不起床,就无法学到知识了啊。


美国当代畅销书作家艾瑞卡·容有句话说:“罕见的不是天赋,而是甘愿跟随天赋、尝尽人间甘苦的勇气。”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是否满足舒适区的态度和能否自控有针对性的在学习区里刻意训练。


今天,我们来说说舒适区的事儿。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上世纪初(耶基斯和道森,1907年)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可使行为得到上佳表现。但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一些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死于习惯”,畅销书作家沃尔什直言:“若不走出你的舒适区,那无异于虚度此生。”某种程度上是在告诉我们舒适区的危险性。


美国人诺埃尔·蒂奇(Noel Tichy)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层次划分为出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对应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有一定挑战性的知识和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来看看↓↓




最里面一圈是“舒适区”, 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最外面一圈“恐慌区”,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 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乔布斯让这句话和苹果手机一样流行,有直译“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有译为“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还有译为“永不满足、只问本心”,实际上是不满足呆在舒适区内安享,渴望在学习区内开拓,不屈从世俗的看法能坚持自我。


“并非是我多么的聪明,只是和问题呆的久一点。”爱因斯坦这句话也有“stay”,同样是呆在“学习区”。


杰出的人通常是能走出舒适区完成更高的目标。心理学家们还发现舒适区之外存在“最优焦虑区”,能让你的行为得到最佳表现。最佳焦虑区能让你开发出最棒的潜能,但是过多焦虑是件坏事。


以后遇到情绪上不舒服甚至有点尴尬的状况,要提醒自己正面临着提高的机会。 “改变自己”并非基因重组,也难性情大变,改变自己是从迈出舒适区开始。


走出舒适区,你能获取什么?


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来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尝试探索未知领域等等。


但是很多人都倾向于回避这种不舒适,毕竟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让自己遍体鳞伤。


例如,你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你必须要在任务出现的时候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然后立即去做,直到任务完成。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你必须要与之相斗争,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这种不适会持续很久,直到有一天你习以为常了,那么你也就不再拖延了。


果你这样一直不断的挑战自己,成为一个循环,那你就能不断的成长,不断地进步。


怎样迈出舒适区?


1985年,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调研了120个行业的精英得出一个结论:天才不是天生的,天才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1993年,德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通过对柏林音乐学院学生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成为世界级专家的条件是在“学习区”内进行大量的刻意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


2008年,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一书中宣称存在 “10000小时规则”。甲壳虫乐队走红前在酒吧演出超过10000个小时;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公司前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毕加索、莫扎特、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上述的研究都发现后天训练的重要,这可不是舒适区内的重复,是有针对性的在学习区里训练。


下面一些方法可以帮你突破(宽)舒适区:


比如给自己定一个周任务,一周之内学习一些自己的知识盲区,或者写几篇文章,或者坚持按时作息。


但是请记住,无论是什么任务,一定不要中途放弃,不要因为一点原因就给自己找推辞的理由,如果你总是这样,你的任务总是完成不了。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遇到非常紧急的问题,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后一定要把今天落下的给补上。


一点一点来。走出舒适区需要很大的勇气。慢慢开始和坚定地去做收获是一样的,所以不要害怕,慢慢开始。如果你有社交焦虑,你不必强迫自己非要去社交,首先你要寻到到自己社交恐惧的原因,是因为不自信,还是天生的遇到陌生人就会紧张,从根源去克服,也就自然解决了你的问题。辨别出恐惧的根本点,然后一步一步地面对。尝试新事物很困难。


走出舒适区并不容易,了解习惯如何养成,以及我们如何能够改变习惯,和迫使自己做些具体的事情以走出舒适区同样重要。


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恐慌区变成学习区


训练是对人自身的改造,甚至会使技能会长在大脑中。


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到最后走出舒适区都应该是自己的主观意识,让自己处于最佳的焦虑状态,而不是给自己施压。花点时间思考你的经历,然后及时总结,从中获益。如果可以的话,把它培养成习惯。


每当你完成一个自己的任务,你就会得到及时反馈,原来也不过如此,你的学习区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舒适区,恐慌区也就变成了学习区。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的境界,也可以从舒适区的角度解读: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Stay Foolish;衣带渐宽终不悔-Stay Hungry,学习区内刻意训练;灯火阑珊处是学习区变成了舒适区。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并伴有痛苦的过程。重复固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走出舒适区,并不断拓宽舒适区的过程。




最后送上一碗鸡汤:成长就是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勇敢面对未知的东西


来看看皮克斯作品,一只饥饿的小矶鹬(yù),努力克服恐水症,到海浪肆虐的沙滩上觅食的故事。



成长就是要抛去曾经的视角,才能看到最美的未来

父母眼里的长大不单指身高,

老师眼里的长大也未必说高分,

长大该是你学会了自己长大~

(浙考一点通编辑整理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


觉得有用就猛烈点赞吧!


责任编辑:徐梦恋

监       制:王亚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