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8-07-05
舒适区与其他的区别

由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论,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 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 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百度百科

1、为什么不愿走出舒适区?

第一次听到舒适区是在逻辑思维中听到的,自从知道了这个词之后,发现看文章读书总是爱遇到这个词。

简单地说,舒适区是指活动及行为符合人们的常规模式,能最大限度减少压力和风险的行为空间。它让人处于心理安全的状态。明显你会从中受益:寻常的幸福感,低焦虑,被缓解的压力。

舒适区的提法可以追溯到一个经典的心理学试验。早在1908年,心理学家罗伯特·M.耶基斯和约翰.D.道森解释过,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可使行为处于稳定水平,从而得到最佳表现,但是我们需要有相对焦虑的状态,即一个压力略高于普通水平的空间。这个空间被称为“最优焦虑区”,它正好在舒适区之外。太多的焦虑和过分强调生产力导致的太大压力,会让人的行为表现迅速变差。

最佳焦虑区的提法不是什么新概念。任何鞭策过自己以达到新水平或者完成什么任务的人都知道:当你真地挑战自己时,你做出的成就会让人惊叹。就像那句话:“不狠狠的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牛逼”。但是,逼自己过甚会适得其反,并且会导致你更认为挑战自己是件坏事。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自然会倾向于恢复到焦虑适中,感到舒适的状态。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让你的头脑跨出舒适区有多难了。

举个例子,冬天的早上要读早自习,大家都不想起床吧,每次起床是不是都用尽了洪荒之力。之所以不想起床还不是因为被窝里是舒适区,被窝外是非舒适区。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会理所当然的享受舒适区带来的舒适,但是这样你就无法获取进步,你不起床,早读你就无法学到知识了。

即便如此,舒适区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它是大多数人趋向的一个自然状态。离开它就意味着较高的风险和焦虑,它可以导致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过会儿我们会谈到) ,但不要把舒适区抹黑成让你裹布不前的绊脚石。我们的头脑里都需要一个让我们至少有焦虑感和压力的空间,这样当离开它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所收益。

2、走出舒适区,能获取什么?

努力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让陷入“温水煮青蛙”之类的困境,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就。

苹果前副总裁 Heidi Roizen说过:“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费力,就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你总是在自己的舒适区转悠,不远走出来。久而久之你确实成为了你所熟悉的区域能手,就像卖油翁一样。但是关键问题是,现在我们处在了一个日新月异,信息量暴增的时代,自己所熟悉的那部分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了。

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来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尝试探索未知领域等等。但是很多人都倾向于回避这种不舒适,毕竟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让自己遍体鳞伤。

例如,你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你必须要在任务出现的时候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然后立即去做,直到任务完成。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你必须要与之相斗争,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这种不适会持续很久,直到有一天你习以为常了,那么你也就不再拖延了。

如果你这样一直不断的挑战自己,想成一个循环,那你就不断的成长,不断地进步。

3、怎么迈出舒适区?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并伴有痛苦的过程。

以我的理解,迈出舒适区分为主动和被动。

主动,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主观意志的要求。不是被外界事物所强迫去做。比如你在学校时,你想要拿到奖学金,你就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在工作中,你想升值加薪,你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些行为都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行为,这叫做主动。

被动,就是被迫,或者说到了一种境地只能这样,没有选择,进而由被动转换成主动了。这个就拿我个人的工作经历来说吧。7月份我入职一家创业型公司,公司本身开发app的人数只有2个人。我入职之后,其中一个老员工要离职,自然而然的,好多任务都落在了我的头上,刚开始时内心是拒绝的,因为在以前的公司工作任务很少,突然之间一下有这么多任务交给我来做,很担心自己做不好,那段时间,每天加班,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任务,当时内心还是很喜悦的,因为以前觉得自己不能完成的工作,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也完成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有了这段经历,现在的我更喜欢挑战新任务,做一些自己不熟悉,没有做过的事情,这样才能提高自己。

也许不是被动的迈出舒适区,可能我现在还不敢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因为会担心,做不好,是存在风险的。如果是主动的迈出舒适区,可能不会再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变化。此时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像国民岳父所说,先赚它一个亿)。

请记住,最佳焦虑区能让你开发出最棒的潜能,但是过多焦虑是件坏事。

下面有一些方法可以帮你突破(适应、拓宽)舒适区,又不至于做过头:

比如给自己定一个周任务,一周之内学习一些自己的知识盲区,或者写几篇文章,或者坚持按时作息。但是请记住,无论是什么任务,一定不要中途放弃,不要因为一点原因就给自己找推辞的理由,如果你总是这样,你的任务总是完成不了。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遇到非常紧急的问题,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后一定要把今天落下的给补上。

一点一点来。走出舒适区需要很大的勇气。慢慢开始和坚定地去做收获是一样的,所以不要害怕,慢慢开始。如果你有社交焦虑,你不必强迫自己非要去社交,首先你要寻到到自己社交恐惧的原因,是因为不自信,还是天生的遇到陌生人就会紧张,从根源去克服,也就自然解决了你的问题。辨别出恐惧的根本点,然后一步一步地面对。

尝试新事物很困难。若非如此,走出舒适区将会很容易,人们将会总这么做。了解习惯如何养成,以及我们如何能够改变习惯,和迫使自己做些具体的事情以走出舒适区同样重要。

4、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恐慌区变成学习区。

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到最后走出舒适区都应该是自己的主观意识,让自己处于最佳的焦虑状态,而不是给自己施压。花点时间思考你的经历,然后及时总结,从中获益。如果可以的话,把它培养成习惯。每周或每月尝试些新东西。

每当你完成一个自己的任务,你就会得到及时反馈,原来也不过如此,你的学习区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舒适区,恐慌区也就变成了学习区。

同样地,不要非要限制你自己尝试大的、巨大的体验。也许冥想把你从舒适区拉出来的效果丝毫不亚于蹦极。如果你参加过蹦极,那就尝试冥想的方法吧。目的不是要成为一个寻刺激的人,只是为了去学、去了解什么才是你真正的能力。

这是“为什么有时候要返回舒适状态,仅仅是为了放松非常重要”的另一个原因。只是不要忘记:当你做些激励你的,激发创造力的,有成效的和轻微不适的事情时、为自己留住尽可能多的东西。

记住: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你。你迈出的这一步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是你挑战自己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