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其昌手札:怎一个淡字了得

 隨风飘逝 2016-11-14


董香光书风风靡明清二朝,皇帝级粉丝一个接着一个,其生前死后之荣耀实在了得。一生抱着要打倒当时风头最劲的“吴门书派”的目标,而果然从者如流、弟子如云,将“华亭书派”彪炳千秋,书史留名,确切是很有几把“刷子”的。这几把真刷子无论是从艺术宗旨、鉴别眼光、理论贡献还是自身实践来看,直到今天谁要冒然轻视董其昌的话,除了说明他傻以外,也只能证明他傻了。


年青时对董其昌不以为然,就像董其昌年青时对文徵明、祝允明不以为然一样,看来还是子路未见孔子时。有时无知真是恐惧,胆量大得惊人,但多是浅薄的轻狂。鄙薄香光者,多是以刚猛比温柔,以雄强比秀雅,两种完全不搭界的审美取向和标准,硬要把泰山之巍伟比太湖之柔波,只能是鸡同鸡语、鸭同鸭讲。



董其昌从17岁学书,一生活了82岁,是勤奋加时机加学养的完美典型。他与当时的大收藏家项元汴相友善,就好比现在和国度博物馆馆长是哥们一样,得以饱览大量的古代书法名家真迹,对其眼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和无可替换的作用。这种机遇极少数人才有,极少数人之中又纷歧定都具有深厚内功的修养和天赋的过人才华,所以有些人看了也是白看,练了也等于没练,像乾隆皇帝的一笔俗字,无数蠢诗一样。喜欢和擅长完全是两码事,拧不清楚就会被人贻笑千年,丑丢大了。所以说缘是最重要的。平时行善积德,埋首功课不求闻达,到头来是你的就一定是你的,当然不一定都在生前。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因此还要沉得住气。




董其昌精通禅理,以禅喻书画,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对后世影响极大,并逐渐成为主流,直至左右着后世画坛的格局。董其昌一生中的假想敌是赵孟頫,为的就是要与其争一位置,最后也确切争了一位置。董的官也做得很大,做到了一品。按时下的话说,董其昌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哪跟阿猫、阿狗为伍。后人不管朝野上下,倒是不厚此薄彼,二个都爱,一个也不能少,董赵并举,各有宠爱三千。



董其昌的青眼与高标是有资格的,“只与知者言”,完全是阳春白雪的一套搞法。他在佛学上也是强调“顿”而抑“渐”的,要“一超便入如来境”。将“淡”的美学追求引入书法,身体力行,大开文人逸格书法局面。观其行书手札精品,有时如睹神仙迹,让人恍兮惚兮,顿感自身尘心太重。又如清晨处高山之颠,吸山风聆松涛,往往有出世之想。书法到了一定境界后,比的不再是功力,而是气韵、气质,形而上的东西。所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或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高级的剑术家,站在那里不出手,只一站,目光还没扫向你,你便投降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看董其昌的作品,似乎看到了他长存于时空中的又一个生命。总结一个人、概括一个人很难用一个字表达,“拆骨还父,拆肉还母。”金丹炼成了,羽化成仙了,谁还管你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功课。好比相思之苦,可不是一个愁字说得清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