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2015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结果之一:《社交媒体,职业“他者”与“记者”的文化权威之争……为例》

 【点石成金】 2016-11-17
2016-10-18 社科院新闻所 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第四届(2015年度)
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
- 遴选结果 -

获奖论文

社交媒体,职业“他者”与“记者”的文化权威之争
——以纪许光微博反腐引发的争议为例
新闻大学,2015年第5期
陈楚洁、袁梦倩


作者感言


陈楚洁获奖感言
9
月30日收到获奖通知邮件的时候,着实有些意外。从2013年冬开始写作、修改,2014年参会、投稿,到2015年刊登,这篇论文成型与面世的全过程,仿佛都历历在目。
无心插柳柳成荫。首先要感谢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能够入选全国优秀论文,是对我们这篇论文的肯定。其次,也要感谢我的论文合作者袁梦倩博士。还有导师李金铨教授的宽容,让我在博士论文写作的中间开了小差写了这篇文章。

最早注意到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在2011年。
2013年5月-9月,我在广州做田野,期间接触到不少记者、编辑,言谈中表现出对纪某的不满乃至不屑。然而,在网络上,纪某却得到网友的极大支持和赞许。这固然是因为局外人不知内情,新闻组织的后台并未被局外人所窥探,而争议记者的前台表演,又煽动了不知情的“民意”。由此,我们更坚定了使用这两个概念来分析这一案例的信心。换言之,纪许光在这里是被职业记者们当成了一个越轨者(deviant)、局外人(outsider)、或者一个另类的他者(other)。当然,outsider与insider之间的界定从来不是静止的或毫无冲突的,我们原本还要探讨被界定为“他者”的“记者”如何展开反向边界工作,但发现篇幅过于冗长,遂只好作罢。

正如我们在文中所说,回到职业社会学的理论谱系中,纪许光微博反腐引发的争议可被视为未完成专业化的中国新闻业面对新的外力挑战时的一个典型案例。自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技术和组织环境的变迁,社会分工的调整模糊了不同专业群体之间的边界,也挑战了传统专业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而社交媒体在公众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则进一步改变着传统专业的权威。概而言之,对专业化的负面影响力量不仅来自政治权力、商业压力或组织约束,也可能来自普通公众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展开的质疑和挑战。媒体使用者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演化,以及如何影响职业媒体人对专业边界与新闻权威的维护,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关注。
当然,由于篇幅限制、缺乏比较等原因,这篇论文还是存在缺陷的,在写作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正经历着紧张的博士论文写作、答辩等关键节点,反复的修改,交叉着写作博士论文,此后有一段时间没有再接着探讨与这篇论文相关的案例和议题。在这个传媒业转型的时代,媒体人职业文化转型、角色认知调整、规范重塑的过程,仍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不妨说,相比传统政治-经济路径和组织路径的新闻社会学研究,文化路径的新闻社会学研究在当前的内陆新闻传播学界,为数并不多见。文化路径的新闻社会学研究,无论是探讨记者群体如何维护职业管辖权(jurisdiction)、守护职业边界、再造职业权威,重塑职业共同体等等,都有可以有所作为之处。
总之,论文获奖是对我们的鼓励,对于我们这些刚走上研究与教学岗位的“青椒”而言,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组织的这一学术评奖活动,是难得的肯定和激励。它不像其他学术评奖,需要自己填表和申报去证明自己如何如何优秀,有些甚至还可能涉及利益交换。内陆的新闻传播学界,如有更多类似的学术评奖活动,应该是学者们的幸事!评奖已经结束,但我们对相关议题的探究还在路上。


论文摘要
社交媒体,职业“他者”与“记者”的文化权威之争
——以纪许光微博反腐引发的争议为例

对何谓"真正的好记者"的界定关系到新闻从业者对自身角色与身份的认知,更关系到新闻业的合法边界与文化权威。本文以"微博曝料者"纪许光在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中的争议表现为例,结合"边界工作"与"文化权威"两个概念,检视职业新闻人如何在同行共议合法性、认知合法性、道德合法性等方面将纪许光建构为新闻业的"他者",重申"好记者"的职业边界与文化权威。社交媒体驱动下网民对新闻即时性、透明度和交互性的要求挑战着传统新闻权威,而职业新闻人则通过定义网络舆情的民粹偏好来贬低这种受众认可的合法性。

论文关键词

边界工作; 文化权威; 社交媒体; 
新闻权威; 认知合法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