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文章

 我是法权 2016-11-22

七.   少阳气郁,兼犯胃腑,经气不利

胆腑属木,胃腑属土,在病理状态下,胆气郁结过盛,可进而克害胃土。《灵枢·四时气》篇有“邪在胆,逆在胃”之论,是言其相克关系。亦有胃气不和,进而侮其胆木者,是言反侮关系。一般病者来诊,常二者俱病,难分其相克相侮。然追询病史,何证在先,何证在后,孰轻孰重,常可明之。若仅就上述病机关系而言,则疏胆和胃,各有侧重足矣,后世佳方辈出,何言柴胡桂枝汤?诚然本方之原意,是为外感病立法。然从主证、病机、经脉关系加以引伸,则“心下支结”,可视为木邪犯胃之结果;“支节烦疼”,可视为经脉不利,或风寒侵袭太少经脉之结果。故少阳气郁,兼犯胃腑,更见其经脉不利者,本方实为妙法。

如李某,男,38岁。胃脘痞胀,以夜间为重,偶尔隐痛,饮食减少,两太阳穴胀痛,四肢酸软,大便稀溏,日行1-2次,小便黄,右上腹压痛,脉弦缓,苔白略厚。析其病机,基本与上述相符,故处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太子参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枳实20g,焦术10g,厚朴10g。若胁下胀满不适者,去大枣,加煅牡蛎、橘叶、郁金;胃痛重者,加九香虫、片姜黄;肢体酸麻寒痛重者,加干姜。如此调治1月,则诸证不显。又如金某,女,54岁。胃痛2年,胃镜诊断为“慢性充血渗出性胃炎”。目前以胃脘痞胀为主,时或隐痛,伴胁胀,周身关节酸痛,脉缓,苔薄白。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太子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20g,厚朴15g,玄胡15g,郁金10g,九香虫10g,乌贼骨15g,片姜黄10g。服药2周,症状基本消失。此类病例甚多,总以“病在胆,逆在胃”、并有经脉不利疼痛为其辨证总纲。

八.   少阳郁气,太阳寒水,上犯清阳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人身之侧。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夹脊抵腰,至足。故少阳郁气,兼太阳寒水之气,上犯清阳,可致眩晕等症。盖少阳属风木,主火,而胆又为清净之腑,只得存精汁而行茵蕴之阳气,方为清和无病;若少阳疏泄失常,多能上犯清阳。太阳主寒水之气,必得真阳以温化,方能寒而不凝,温煦和畅;若寒邪侵袭,太阳寒水之气,必因而激越,上犯清阳。此二气协同上犯,或兼痰饮水湿,或与瘀血为伍,则高巅之上,何能清虚,是为眩晕等症之根由。

如邱某,女,53岁。眩晕断续发作30年,此次发作8月,不仅未曾间断,且有加重之势。表现为头目昏眩,时而头痛,以后头部及颈部为重,双肩酸痛,腰痛尚轻,疲劳乏力,动则心悸。剧则眩晕突然加重,似觉天旋地转,伴冷汗、心悸、胸闷、气急。曾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又拍颈椎、腰椎片,提示:颈椎5-6、腰椎3-4骨质增生。脉沉弱,苔薄白。初,以为眩晕、头项痛及腰痛,乃太阳寒水之气循经上犯,且病久入络,故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2周,疗效不够理想。因思眩晕为少阳主症,且兼胸闷、心悸,亦为少阳主症,知前法是顾此失彼也。遂投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国产洋参6g(另煎),桂枝10g,白芍10g,黄芪30g,当归10g,刘寄奴25g,徐长卿15g,全蝎10g,蜈蚣2条,钩藤30g。调治2月余,症状基本消失,可坚持正常工作。

张某,女,62岁。头晕2年,发作月余。目前头晕阵作,一日几度发,肢软无力,闭目懒睁,行走飘忽,时有心悸,伴恐惧感。恐惧时,血压升高,面赤,手足不温,移时自止。饮食一般,大便干结。脉弦缓,苔白厚。曾作颈部彩超检查,提示:颈总、颈内(双)动脉顺应性差,右侧椎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顺应性降低。意见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此为少阳郁气、太阳寒水之气,挟痰饮瘀血上犯。拟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10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30g,竹茹10g,枳实15g,钩藤30g,当归10g,川芎10g,全蝎10g,蜈蚣2条,土鳖10g,红花10g。加减与服,历时1月,症状基本消失。试观上述两例,前者尚不兼痰饮,而后者则兼之,故方中合并温胆汤意,是其所别。(未完待续)

本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