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试分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吗?

 许兴华数学 2016-11-22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似乎时下的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标准还不一样,为什么中国支教老师的教育方式遭到英国媒体的抨击呢?是我们错了吗?

 中国上海学生PISA考试成绩普遍高出英美学生200-300分,以致于有媒体惊呼英美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大大落后于中国,这引起英国教育部门不淡定了,英国教育部长专门来上海“学习取经”,于是引进中国教师全盘按照中国的教育方法来教英国学生。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虽然数学、科学考试成绩整体提高10%。BBC将此拍成纪录片,由BBC2在英国时间8月4日播放。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个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引发英国的大讨论。前《泰晤士报》总编称: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在他看来,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

这场大讨论很有意义,如何看待教育质量?首先要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目标!如果教育追求的是考试分数,中国的教育无疑是世界最成功的教育,中国教师的应试技巧是全世界最好的。但中国学生甚至老师、家长付出的代价也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这种教育是不是一个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是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样的投入产出是否值得?需要国内教育界和全社会冷静客观分析。

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能仅仅以个人功利的标准来衡量,要看其对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贡献!国人看待教育质量都是按照好分数—好学校—好工作—好薪水,个人特别是家长如此考量也无可指责,但这样的社会期望必然造成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那就是过于功利!教育的功能绝不只是分数!教育承担教化育人的功能,要培养对世界、国家、民族有理想抱负、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责任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正确的是非观、心地善良的人才。农耕社会中国的教育思想理念引领世界,为其他国家所效仿,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四大发明以及发达农业文明,让中国成为了最富强的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因为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国人的观念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虽然旧中国也学着办了西式现代学堂,但教育思想抱残守缺造成的危害及其深远,教育思想理念的落后,造成科技、产业的落后,以至于国家积贫积弱被世界列强欺凌百多年。

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竟然还有人要为自己落伍的教育思想辩解,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忽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养成,忽视开放思维和科学批判精神的养成,以致于拥有巨大人口基数的优秀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中国(除文学的莫言外)在科技和教育等其它领域还未能出现诺贝尔奖,连伊朗、越南都获得了菲尔兹奖,还有什么理由为自己辩解?已经依靠政策和规模进入世界GDP第二的中国今后应该如何面对国际社会?关键在人,无论国家、民族或者单位的发展,无论政治、经济、科技、产业和国防的发展,无不依赖各级各类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个人事小,国家民族的利益应该引起教育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时任国家教委党组书记何东昌就尖锐地批评指出近当代国内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家!前不久国家主要领导人也批评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考试天才”。

愿意看看英国的讨论的可以继续阅读有关报道:

8月4日,英国《卫报》刊登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的评论文章《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为何英国却要效仿?》。詹金斯是重量级媒体人、学者和作家,历任《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旗报》总编。他以犀利的言辞质疑中国的教育方式,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为培养智力超群人才而对幼儿进行超前培养)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这种教育方式?


《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为何英国却要效仿?》全文:

  今晚,BBC将向观众宣扬一大迷思:中国教育比英国教育“好”??一部比较英国汉普郡某中学中国教师和英国教师的纪录片,将展示中国教师如何震惊于英国学生的搞怪、难以管理和懒惰。言外之意,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国际测试成绩远好于英国学生的原因。

  然而,这只是考试而已。只有考试推销员和英国白厅官员相信这与教育有关。由经合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其全球数学成绩排行榜一直以来让其名誉扫地,最近则受到中国教育专家赵勇的质疑(编者注:赵勇系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他于去年五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起,向“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PISA正在摧毁全球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废止考试)。PISA将英美两国15岁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中国最富裕城市上海、以及香港和新加坡那些“考试工厂”的学生数学成绩作比较。这种比较根本称不上比较。

  此外,PISA排行榜曝光最多的是数学成绩。很显然,因为数学是机械式学习。英国学生在PISA的这场大惨败堪称经典案例,说明应该让可以计量的东西变得重要,而不是让重要的东西变得可以计量。然而,BBC和英国政府仍然在大量炮制PISA的数据。

  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以后表现如何,多大程度上过上更忙、更富有、更幸福、更安全和更充实的生活。评分的人并不关心这些。我们知道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讽刺的是,正如赵勇所写,中国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大迈进。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学生擅长反复练习式的学习,看起来却缺乏活力。中国家长对建立在中国的英国私立学校趋之若鹜。中国的学生也前仆后继地去英美大学深造。

  他们可以看到,从长远来看,在一个有活力的国家和有批判性精神的开放社会,强迫而机械的竞争教育无法引领学生拥有创造力、挑战力和幸福。

  当今社会,把教育建立在考试之上是愚蠢的,正如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嘲讽的一样。然而,它对英国政府却拥有致命的吸引力—从洛德·贝克时代(Lord Baker,前英国教育部长)到迈克尔·戈夫时代(Michael Gove,前英国教育部长)。原因很简单:它让政府掌握了最简单的中央控制手段。这是对数字的独裁。中国正在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英国没有。

谁说中国式课堂只有无情的棍棒、残忍的淘汰?昨天,当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课堂》推出完结篇,中国班不仅在科学、数学、中文三门测试中完胜英国班,还迎来英国学生态度逆转、挥泪送别中国教师的暖心画面。春风化雨式的结局让人联想起“哦,船长!哦,船长!”的电影

经典画面,当然,这并非罗宾·威廉姆斯的《死亡诗社》,现代教育有很多新问题需要解决,一如博航特中学教导主任斯托尔所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围绕教育的新探究这才刚刚开始。

小小实心球逼哭英国“学霸”

“调教”似乎是BBC给这场教育实验定下的基调,大结局一开始就是严峻的体育课。

“在中国,体育是教育体系里的重要部分,数理化再好,体育不好,一样进不了最好的高中。”“中国学生就像机器人一样,训练、训练、训练,最后过关,甚至拿到满分。”中国老师王载明(音)把中国式体育课搬到英国:几个英国学生体育课迟到了,全班被要求罚做俯卧撑;紧接着是跳绳,以及中国学校的招牌项目——扔实心球。

菲力帕是“学霸”,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但中国体育课成为前所未有的挑战。实心球的及格线是5.6米,她使出吃奶的劲儿勉强扔到3米。“就因为我扔不到5米,我就不能上最好的学校?这太不公平了!”“这里的竞争压力太大了,简直就是迷你比赛。”她不理解,一个2千克的小球凭什么决定自己的未来,失控落泪。

“你只要集中注意力做那些你能做好的事,没必要感觉羞愧。”英国体育老师霍格给自家孩子捧上“激励鸡汤”,意外的是,菲力帕离开后,霍格开始飚泪,“我的学生们都已经做到他们能做的极限了,但还觉得他们不够好……体育及格不了,他们感觉好像人生失败了一样,给他们这样的压力,让我很不好受”。

实心球的比拼,是每个中国中学生几乎每天要经历的,却让英国师生连呼“不可能完成”,几近崩溃。

“拖堂”来了,补课也来了

中国老师在博航特中学的前两周,英国学生各种叛逆、捣乱,当日历翻到第三周,考试临近,面对这场中英教育的比试,中国老师拿出“独门秘籍”。

周一升旗仪式,优秀学生被请上主席台发言。“同学们,马上就要考试了,你们有两种选择:1,不复习。2,复习。如果不复习,那就是懒鬼……我相信你们已经有了选择。”这是中国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考试周”动员发言。英国人说,中国的一种教育方式就是挑出好学生,把他们塑造成模范生,再让他们回去起带头作用。

走进课堂,英国学生再遇中式教育特色——“拖堂”。“你们不能总是上课迟到了说‘对不起’就完事,今天起,有人上课迟到,午休时大家要多留10分钟,补回这个时间。”中国老师李爱云一脸严肃。

这点“补时”对学业上积贫积弱的学生显然不够。一个女生说,“当发现别人都在谈论三角函数,而自己连三角形都画不出来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一个男生完全不解三角函数“瞎研究各种三角形”的意义所在。

补课是必须的了。下午5点,当博航特中学的其他学生都放学了,邹海连给数学困难生办起了义务补课小组。第一天,叫了六七个人,只来了2个。给家长打电话,跟英国学生促膝谈心,中国老师邹海连想出各种方法。“我们的教育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说。

中国课堂依然不乏搞笑画面,晚自习时一个女生因为偶像退出组合失声痛哭,跑出教室。但更多时候,微妙的变化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上演着:“问题女孩”苏菲开始表示愿意听中国老师讲东西了,“问题男孩”卢卡主动回答问题,自信心爆棚。随着考试临近,这群英国学生表示也要拿出中国学生的勤奋劲,以证明他们不比中国学生笨。

原本的教育理念可能会倒塌

两个国家,两种差异极大的教育方式,4周的教学结果,4小时的由独立调研机构出的综合考试,一切立见分晓。斯托尔手握最终结果的信封时说,“我确实很怕拆开这个信封!”

这是博航特中学的毕业日,礼堂坐满了学生、家长、老师。“我手中信封的结果,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一些原本的教育理念可能会由此倒塌……”斯托尔说。

结果是——数学成绩:中国班平均分67.74,英国班平均分54.84。

中文成绩:中国班平均分46.88,英国班平均分36.46。

科学成绩,中国班平均分58.33,英国班平均分50。

中国班,完胜。

最后的最后,是离别。中国老师给爱喝茶的乔什准备了中国茶,“问题男孩”卢卡感谢老师,“我本来如此差,但他们相信我,知道我有潜力,改变了我!”

这是中国老师始料不及的画面。数学老师邹海连感慨,“教学永远不是单方面的,永远包括两个方面:老师和学生。”李爱云说,或许胜利的原因是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中国班的学习时间是英国班的两倍。

中国赢了,实验结束了,在英国,有关教育的改变这才开始。“我们可以考虑延长学时,但我们真的愿意让孩子每天花十五六个小时在学习上吗?在我看来,这不是童年,而是监狱。”博航特中学的校长说,他正仔细考虑未来应该怎么做,关于教育的新一轮探究这才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