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动了你的情绪“按钮”

 格物方可致知 2016-11-22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与生俱来的能力,莫过于我们的情绪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婴儿如果感觉到冷了,饿了,无聊了,能够通过啼哭来表达他的不开心、不舒服;孩子会通过哭闹、发脾气来表达他的伤心和难过、委屈和生气、愤怒和恐惧,也会在开心快乐时,毫无顾忌的哈哈大笑;而我们成人对于情绪的感受更加丰富,表达的形式也更加多样。

一般来说,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有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区别,正向情绪包括高兴、开心、快乐、愉快、喜悦、兴奋等,而负向情绪,例如:悲伤、难过、生气、沮丧、失望、恐惧、紧张、担心、害怕、纠结、焦虑、抑郁、愤怒、痛苦、愧疚等等,似乎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对负面情绪的感受与体验相比正向情绪,要更深刻、更强烈,也更持久!有句话说:“快乐总是很短暂,而痛苦总是更长久”,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内心写照吧!

仔细想想看,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总会被某个情境、某些场景、某类人或某类事,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触动了我们的“情绪按钮”一样,让我们深陷于某种强烈的负面情绪中,造成心理困扰与痛苦。我们讨厌这些负面情绪,总是唯恐避之不及,想尽办法去摆脱却怎么也无法摆脱。例如:也许有人看到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就生气愤怒;也许有人遇到拥堵的交通、浓重的雾霾就会焦虑烦躁;也许有人因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而沮丧失望......其实,负面情绪本身从来不是问题,造成问题的是此时此刻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自动化”的反应和应对方式,它通常是从原生家庭习来的、或个性中本来所具有的不一致的表达方式,包括:超理智型、讨好型、指责型、打岔型等。

以上四种不一致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常见的四种不一致的沟通姿态,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描述过这样一个现象,对于90%以上的人群来说,无论他们的真实情绪感受和想法如何,人们总是习惯性的采用不一致的沟通模式:

1、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人善于用理性的思维,总是客观的引述抽象的、道德的规范,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自己和他人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双方相关的感受;显得顽固、僵硬、刻板,一丝不苟,缺少情感的沟通。他们不光逃避现实的任何情绪感受,也回避因情绪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2、讨好型

讨好型的人往往会采用让步、道歉、依赖、取悦于人的表达方式,他们的内心感受一般是“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他们会回避问题本身,试图远离让自己产生强烈情绪的人或事,减轻自己因这些人或事所带来的情绪体验,但这样只会给自己积累越来越多的委屈和压力,就像“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

3、指责型

指责型的人惯于表达攻击、批判、吹毛求疵、生气愤怒,很有权威的样子;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逃避责任,让自己远离情绪与压力的威胁;通常都会说“这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有…”、“你为什么不能….”等等。但其实,他们的情绪感受与自我是隔离的状态,不敢面对和承认自己的无助与挫败。

4、打岔型

打岔型的人经常会改变话题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在当前事件或情境中,避开自我情绪上的话题,很善于讲笑话、插嘴、辞不达意、扰乱现场,说话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东拉西扯、自己也搞不清,以此减轻别人对自己情绪与压力的关注,想让自己与情绪体验保持距离,不愿意真正去面对。他们总是处于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与外界建立情感链接和信息交流。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以上四种不一致的情绪沟通与表达模式,你最擅长哪一种或哪几种?我们都习惯于掩饰、压抑、扭曲或回避自己的情绪,不愿袒露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用自以为高明的办法去替代它,以致于我们甚至察觉不到有任何问题。我们失去了和别人建立情感连结的能力,我们试图掩盖真相,我们装作若无其事,将情绪累积在心中,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累积迟早会爆发。长此以往,负面情绪的积累甚至会造成严重的身心疾病:头痛、胃溃疡、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消化道不适、肌肉紧张、背部酸痛……

那么,什么才是一致性的沟通?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一致性的情绪表达?

一致性的表达 在我们的中间,只有大概 4.5%的人能够做到一致性的沟通与表达,他们在沟通中承认自己所有的情感,能关注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也能尊重他人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能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因素;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期待和愿望,也愿意聆听别人,相互分享,顾全大局;他们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坦然乐观、开朗自信、不纠结不痛苦。他们具备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自我的情绪,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和行动来改变与调整!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不小心在工作上出错了,被领导发现批评了一顿,此时,你会如何回应?

超理智:领导,是我的疏忽造成了工作的纰漏,我希望能向你道歉,如果给公司带来了损失,你可以扣我的工资!

讨好型:领导,请你原谅我吧,我也是不小心的,以后我会注意的,下不为例啊!

指责型:领导,您怎么能批评我一个人呢,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过错,事先您为什么不能给我交代清楚呢!

打岔型:领导,今天中午我们部门聚餐,你要不要一起参加?

一致型:领导,是我的原因造成了工作的失误,也给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我感到非常抱歉,我现在就想办法去弥补,尽量调整到最佳的状态!

如何才能做到一致性的表达

一致性表达意味着我们选择成为真实的自己,并为自己负责,充分地觉察、了解和接纳自我、他人和情境,整个人是一种具有高自尊、内在和谐统一的状态。这需要我们完成自己的“5A心灵之旅”包括:觉察(aware),承认(admit),接受(accept),行动与改变(action),欣赏和感谢(acknowledgement)。

在觉察的部分,我们首先要去觉察自己在事件或情境中的身体感受和情绪的变化,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期待是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也不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沉溺于情绪中无法自拔,甚至有时我们的所言所行,跟我们的渴望背道而驰,明明渴望温暖、亲密、链接,却用指责、索求把别人吓跑,所以, 我们要做的就是承认自己情绪的存在,然后接受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期待,全然的接纳自我的状态。(觉察的部分也可以借助“萨提亚冰山理论”的工具来完成,后续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

当我们能够做到觉察与接纳自己的情绪状态与渴望,带着这份渴望,承担起对自己情绪的责任,而不归咎于别人。我们为自己的情绪、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负责,然后用积极的开放的态度,作出行动与改变,看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身体舒服些,情绪平缓些,达到内心渴望的部分,最后欣赏和感谢自己所做的这一切。

尽管如此,要做到一致性的表达似乎很难,在《情绪自控力》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会特别留意那些熟悉的情绪模式,如果我们的童年常常经历到羞辱、不被接受、甚至被人耻笑,那么长大后,我们的大脑还是会习惯性地去抓取生命中让我们产生相同感受的事件,甚至会创造出这样的事件,好让我们继续感受那些熟悉的情绪,好像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固化成为一种“情绪上瘾模式”,常常会不定期的像被触动了“情绪按钮”。

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有个人每到雷雨天,就会不由自主的举起手里的铁棍,总是被雷击到,然后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不停地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就好比是在同样的情境下,同样的雷雨天,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根铁棍,代表着我们的情绪,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并没有把铁棍举起来,而这个人却每到雷雨天总是不由自主的举起铁棍,一次次的遭雷击,却找不到原因。这其实就是他的情绪上瘾模式,是他自己启动了他的情绪按钮!

我们经常会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情绪本无所谓好坏,如果给你一个快乐机器,这辈子都经常刺激你的大脑,带给你快乐的感觉,你想要吗?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想要拥有它。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情绪体验,因为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但面对情绪,我们如何应对与表达、如何看到内心的渴望与期待、看到真正的自我才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而掌控那个情绪按钮的人,也正是我们自己,所以请允许你的情绪存在,将负面的情绪转化为正面的力量,勇敢的面对它,正视它,看穿它的表象,拒绝让它操控我们的感觉,把主动权拿回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发展自我,从而获得学习与成长!

杨晓青,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讲师,儿童沙盘游戏师。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儿童与青少年成长教育指导,家庭系统治疗,团体辅导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