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艺术家夏福宁油画作品

 百了无恨 2016-11-24

  夏福宁

  1962年生于江苏南京。198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1985年开始任教于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现工作、居住于北京。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逻辑视觉——夏福宁艺术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4年在南 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显·微——夏福宁个人作品展”,同年在北京“五”艺术中心举办“视觉的意志——夏福宁个人作品展”。

  内心的风景

  李沐 | 文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步入画坛的艺术家,夏福宁的艺术语言不可避免地受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内核恰恰承接了中国古老的文人画传统。无论是之前以日常物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还是最近创作的一系列纸上作品,夏福宁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疏远、抽离的避世姿态。


  ▲花隐掖垣暮之二 54cm×78cm 2016年

  夏福宁始终通过这种疏远与抽离来保持自己内心的真诚和纯粹。在我看来这既是他对自身的生命状态的观照,又何尝不是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与思考?

  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夏福宁有过几次接触,每次拜访他,皆是他亲手为我们烧水斟茶。他待人亲和、稳重,但骨子里又有一种不羁和自我。是的,自我!自我代表了一种不迎合、不取悦。在我看来,他属于那种古道热肠的人,重感情,讲义气,只是时代不古、人心不古,所以他只好让自己蜷缩在画室中,作画、看书,偶尔约志同道合的三五好友聚会、聊天。夏福宁的工作室位于朝阳区崔各庄乡西北方向的费家村,这里本是一个小村落,因为画家的聚集,规模逐渐壮大,它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灯红酒绿,安静、质朴,像极了都市文明未变得庞大以前的样子。


  ▲被淹没的心情 47cm×60cm 2015年

  最近一次拜访他是在数日前,他用油彩、树脂创作了一系列新的纸上作品,这批作品虽尺幅不大,却非常让我震惊,我震惊于他如何能在这种小尺幅的画面上画出天地之间的大境界和人生的大境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果说古代知识分子致力的是穷究天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夏福宁关注的就是人在天地之间如何自处及自我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这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


  ▲间石山 47cm×60cm 2015年

  夏福宁之前的作品常以一种安静的、诗意的、日常的禅味来传递出他的一种避世姿态,画中的椅子、瓶瓶罐罐等在立足绘画本体的基础之上,又带有一种象征主义的意味。那些日常的物象似乎在向现实的浮华、喧嚣发出挑战,我们从中体验到的是夏福宁的生命态度和人文关怀。与之前的作品一样,这些作品依然渗透着夏福宁纯粹、宁静的内心追求,所不同的是原来的作品中的那种象征意味的叙说减少了,画什么已不再重要。尽管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夏福宁在现实中的孤独、抽离、寂寞,但相比来说他似乎更为洒脱而自由了。


  ▲石赤不夺 47cm×60cm 2016年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这些作品并无固定的具体物象,点、线、块面的微妙组合构成了画面的丰富与开放。但与此同时,画中的意象又被控制在一种“不确定的”“似是而非”的临界处,这个火候显然考验着画家极强的控制能力。画面在整体上以一种“半抽象”的语言状态呈现了夏福宁深沉、孤独但又潇洒、自适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精神上的自足与自守。


  ▲石头主义论 47cm×60cm 2015年

  夏福宁使用的虽然是油画材料,但他的文化底色显然是中国传统的;他虽然受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作品在艺术语言和视觉呈现上也许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但其内核实际上恰恰承接了中国古老的文人画传统。


  ▲视觉论 47cm×60cm 2015年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特别是文人画看似是画家徜徉于山水之间感受自然的美好的产物,实则传递出的是其寄情山水的一种孤独、惆怅的情怀。夏福宁的作品传递出的躲避俗世的气息,恰恰表现出一种文人画的精神格调。画中大地苍茫,秃山孤立,枯草遍地,这些意象并不确切,但似是而非的画面意境丛生,或萧索凛冽,或苍茫空寂。画中有景无人,有些场景甚至是人的禁地。画家是在躲避,还是在无言地反抗?与古代文人画的时代语境不同,夏福宁所面对的当下商业社会的喧嚣、浮躁、世俗之气更盛,所以他更孤独、更寂寞,他的作品与天真、典雅的古代文人画相比,也更荒寒、更抽离。他似有千言,但终究是有口难开,只化作这画中的点和线,去遣怀,去追问,然后求得内心的纯净与安宁。


  ▲枕山栖谷 47cm×60cm 2016年

  值得注意的是,夏福宁并未使自己陷入一种愤懑的情绪里,他的画里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这既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智慧。犹如千年之前苏子泛舟江上之咏叹:“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绘画之于人是爱好、兴趣,还是工作?很显然,夏福宁把绘画当作了一种与社会无关、与商业无关、与他人无关的自我表达方式,他将绘画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人格。夏福宁的画中无人是无世俗之人,画中的“我”是有本真之“我”。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因此会为失去王位而悲伤。”这显然是一个隐喻的故事,在不断地被世俗化的社会中,人类逐渐迷失自我,并因为这种失去而悲伤。

  我相信绘画也许不因这种悲伤而产生,却因这种悲伤而存在,绘画是对人类被异化的反抗。绘画的问题终究是人的问题,是人对如何在天地之间自处的追问与探索。从这点上来说,夏福宁的作品便超越于我们常说的“当代”“观念”与“潮流”而具有了一种朴素、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