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恒之中医养生 2016-11-26
血分寒的扯痛感
【桂11-26/宋无】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接下来呢,我们来看当归四逆汤。一冲过来路都是很重要的方子,今天是在飚车啊。
条文我们先顺一下,因为〈少阴篇〉的当归四逆汤,这个条文是桂林本独有的,在宋本《伤寒论》里面,当归四逆汤第一次出现是在〈厥阴篇〉,不是在这里。不过我觉得,〈少阴篇〉有这一条也好。
它说「少阴病,脉微而弱」,首先同学记得一件事,当归四逆汤证的「标准脉」就是:那个脉啊,弱到你几乎把不出来,也就是这个脉「隐隐约约」的快没有了,这种时候,上中下三部都是这样子的,你就要先想到当归四逆汤。
然后,它说「身痛如掣」,这个「身痛如掣」,就让当归四逆汤的「身体痛」,跟附子汤、真武汤都分开了。
「身痛如掣」的这种身痛,临床上在得少阴病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会。
这个人在床上,不动的时候不痛,动的时候会觉得扯到一下而痛。虽然不一定是你们常见的,我倒是有这样的经验过。在阴证感冒的时候,「动一下,会扯痛」这是有的。
那你说,这样的一个病机来讲,到底要算是少阴还是厥阴?严格来讲是「厥阴」,可是以症状来讲,往往那个人是先得少阴病,然后,发现自己有这个状态。所以在少阴病来讲──我们先不要用到那么厥阴的讲法──少阴病这人体质就是偏虚偏寒,那他如果寒到血分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状况。如果他寒在气分的话,气分是「无形的身体」,除了十枣汤证的痰水那一类的东西扯到之外,纯粹的虚寒,不太会被扯到的。但是寒到血分、血管特别寒的人,那是有形的身体,一扯到,就会有痛的感觉。
它说这是「荣卫不和」,我想「荣卫不和」也是个象征的讲法。就是血管外面跟血管里面,有了一种差异,这个差异,当然严格来讲,也是「厥阴病」比较会有的「阴阳分裂」。能量都在气分那一边,血分这边已经冷到整个没有能量了、快冷死了。
──气分那边那么多能量,不给血分,就好像:「这死鬼,都不回家,薪水都不拿回家里面给老娘买菜!」非常「老公无良」的气氛。所以是「荣卫
不和」,夫妻吵架。
那,当归四逆汤是要干嘛?
当归四逆汤就是「把阳气引到血里面」的方子,理论蛮简单。一个有当归的方子,当归就是「我家有只河东狮」嘛,老公不敢在外面玩。所以有当归,阳气就会被抓回血里面了。
我们说当归补血汤,这么多黄耆,都一点不漏,抓来养血;你说单吃黄耆会补气补到爆,你加一点点当归,就一点都爆不了,全部都补血去了,这当归太厉害了。「死鬼你给我回家!」就是「当归」嘛!
当归把阳气都引到血分来。那,结构上来讲,桂枝、芍药、甘草,都是桂枝汤的主结构,只是这病不是要发太阳感冒,所以不一定要生姜把风气给逼出去。那大枣要不要加?要,大枣加得越多,吸到的营养越往血分去。大枣好像是脾胃通往血分的筛孔一样,多一个大枣就多一点东西到血分;而生姜是从血管往气分的筛孔,多一点生姜就多一点东西到气分。药物的能量是这样子转的。
大枣要放到二十五颗。其实中医里面是有「中医『数』学」的,只是这一块我不敢碰。像从前有一本,好像是某某地方的神坛乩童写的方书,写什么「如果你要治这个病就要用葡萄籽十七粒」,多少颗就刚好治什么病。中医还是有「数」的,这「数」是什么,请容许我到活今天也不懂。
但是,如果是《思考中医》的刘力红在讲的这个方:你看啊,炙甘草汤是要超级滋阴的,要三十颗。因为二是阴数,所以二加四加六加八加十,这样是三十。而一加三加五加七加九是二十五,所以二十五颗是所有阳数加在一起的一个数字,是「群阳会」,治血分阳虚;炙甘草汤是「群阴会」,治血分阴虚。当归四逆汤的结构,在方剂里面是补血的,但是,是补血中之阳,而不是补血中之阴,而炙甘草汤是补血中之阴──这样子一种数学上的说法。
刚刚我们看到的朱鸟汤,鸡蛋黄要放「两颗」,因为要滋阴的,一颗就太「阳」了,要两颗才「阴」,这是中国人的说法。
中国人的宇宙观,我也不知道这个「象征符号」是真的还是假的:你看人的脸,就以「人中」这样上下一分,上面的都是两个孔,底下的都是一个孔,分成上六窍跟下三窍:耳朵两个孔,眼睛两个孔,鼻子两个孔。然后人中下面嘴巴一个孔,性器官一个孔,肛门一个孔。所以上面三个阴是坤卦,下面三个阳是干卦,那就是「地天泰」,这样子的人体才能够正常运行。
──中国人的数学就是这样子搞的。但这一块的本质,我终究什么都不懂啊……。
至于细辛啊,你说血分有寒,弄到你会扯痛,那你总要把这血管里的寒气逼出去吧。细辛可以挑掉身体里面任何「水(液体)里面」的寒气,所以用细辛。
那至于木通,木通是典型的「导赤药」。什么是「导赤」呢?你心这个地方火太旺的时候,它可以把你的心火压到小肠,从小肠通到膀胱,然后尿出来的尿是很黄很红的颜色,这样你的心火就泄掉了。所以它是典型的引心火入小肠的药。
桂枝汤结构,本身是从心开始作用的一个方子,而你用了木通之后,就可以把心阳往下面压入小肠。
那你说这个动作,如果要纯粹以血分来讲的话,就是心阳压到小肠,从上焦到下焦,把热带到比较阴、比较血的地方,这是一个说法。
甚至有人说,细辛也会有这个效果,但是我不敢讲绝对。倪海厦先生开药,是说细辛可以把心火引入小肠,所以觉得小肠火不够,就开细辛。但是,卢火神是认为,能够把心阳打到下焦的,是菖蒲,所以遇到下焦火不够就开菖蒲。
那至于谁比较对?对不起,我还没有到那个境界。我当归四逆汤是很爱吃,但一直都不知道心火有没有下来,大概我心本来就没什么火啊……。
但是,有一件事就是:心火如果确实能透过这个机制降到小肠,就意谓着这心火会在关元入命门哦!所以说,这个汤能不能补到肾阳?可以哦!能够下到小肠的火,就是能够补到命门的火。所以在这个脉络下来看,它还是可以算到「少阴药」。「阴阳不接」这件事是厥阴,可是「心火入小肠」这件事是少阴。所以这个方子的存在「位置」是比较暧昧的。当然木通这味药的细部,我们下礼拜再说,我们今天是介绍这个方子的大概走法。
那么,这一条是桂林本独有的条目,感冒了,阴证的脉,身体在这样子扯痛的时候,是有效的,我们就接受它。
而且,这个「身体不动不痛,动了会扯痛」的感觉,几乎是全身哪里有这样的状况,用这个方子,都会有效,也不必一定要限定在少阴病的感冒。郭秘书啊,还有班上的同学,都在讲:有扯痛感,只要主症框没有偏掉太多,都会很有效的,包括落枕、肩酸那一类的、还有月经的痛。
至于坐骨神经痛类的、椎间盘凸出类的,早在桂林本出现、提出「掣痛」这个主证之前,历代经方家就已经用得很顺手啦。
稍微提一下「厥阴病」的当归四逆汤证的身体感
而〈厥阴篇〉十一之七十二条,要请同学先跳过去看一眼:
【桂11-72】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人参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宋351】
手足厥寒,脉细欲絶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宋352】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它说「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这一条在宋本《伤寒论》,是手足厥「寒」,不是写手足厥「逆」。宋本「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用当归四逆汤原方,没有加人参、附子,加人参、附子是桂林本独有的。
相对来讲,当归四逆加参附汤是桂林本加出来的,而它在〈少阴篇〉多加了一条,把原方当归四逆汤放进去。原来宋本放当归四逆汤的地方,桂林本放成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
接下来,它讲到「内有久寒」的人,宋本是写「加吴茱萸生姜汤」,那桂林本是写「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宋本是萸、姜,桂林本是萸、姜、附,有这样的差别。但用起来效果都蛮好,所以我们不必太计较这个差别,当归四逆汤本身的主结构就非常好。
你说加了萸姜附,加了那么多生姜,你说这个药还能入血分吗?我说,对不起啊,当归太强了!所以还是能入血。生姜只是帮忙把寒气逼出来而已。所以这个方主轴结构还是在血分,仍是一个能把阳收纳到阴里面的方子。
「脉细欲绝」,是当归四逆汤很好抓的一个主证。血分的能量不够,阴阳分裂,这一条厥阴肝经虚损了,就会出现这样的脉象。
那么,当归四逆汤证是手足「厥逆」,还是「厥寒」?因为我们桂林本写「厥逆」,它加人参、附子,听起来也就合情合理。手脚如果是厥逆的话,的确是加人参、附子就好。
但是呢,如果照「宋本」写的「厥寒」的话,历代中医,也有人说:张仲景别的地方都写厥「逆」,只有这个地方写厥「寒」,那「厥寒」跟「厥逆」是不是有所不同?我想,后来中医有一些看法,认为说,「厥逆」的人是冷得手脚缩起来,缩起来是一个主动的动作;但是,「厥寒」的人,就摊在那边不太会动,而他手冰掉,是别人摸的时候才觉得「欸!你手指好冰!」,他本人不一定知道。
这东西讲得有点扯蛋,没什么学术上的正确;可是临床上还是有点用,因为厥阴病的病人,手脚一下冷下来,他本人不见得会非常有感觉(当然也有人是很有感觉的)。尤其是厥阴病的「阴阳不相顺接」的状况,还不是很严重的厥阴体质的人,他手指尖,阴经、阳经相通的地方,是「要通不通」的、通一下堵一下的。你跟那个人相处,如果你过一下子去摸一下他的手指,他在一个钟头内手指头可以忽热忽冷好几次的,这是当归四逆汤好用的证状之一。
但是你要说典型的「手指头冷掉」的病是什么?雷诺氏症嘛,对不对?天一冷就手指头发白啊发紫啊发青啊。那或者是治冻疮,有没有用当归四逆汤?也有啊!还不一定要吃下去,热熏温泡就有效。
如果这个人体质很冷,冷很久了,那就是用「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吴茱萸破阴实,把这个厥阴的寒逼开。
这件事情,我被同学问过一个很白目的问题,他说:「我怎么知道他是久寒?」我说:「你在医感冒还是医杂病?如果今天感冒了变成当归四逆汤证,当然会有这个问题。但是你现在说的病人,根本是天天都在当归四逆汤证,这还不够久吗?」都已经是杂病了,还问我是不是久寒?那当然是「久」啊!
医久寒的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它还加酒呢。加六碗酒下去煮,这样子效果可能比较足。吴茱萸书上写加两碗,我今天还不敢加到两碗。我现在吴茱萸只用到一碗,真是让人瞧不起啊……。
如果一个人末梢特别虚冷的话,当归四逆汤这倒是有用。「末梢的虚冷」你要说专病专方的话,手指的皮肤特别会粗糙硬化的,比如说富贵手,若他是「脉细欲绝」的,那就是当归四逆汤。
因为我是小时候盲肠炎割掉的阑尾的人,所以我大概每一两年就会掉落到厥阴病一次,这个感觉就是:小腹旁边这一条闷痛闷痛的,而且你按来按去,不知道哪里是痛点,因为痛的是灵魂上的经脉,所以肉体上你也找不到哪里痛。
闷痛得让人很烦很烦,这个时候我就会吃当归四逆汤加萸姜附。如果你科学中药怕吃得发燥的话,你反佐一点阿胶也没有关系。而且一般科中的当归四逆汤啊,大枣也不够。一罐科学中药两百克,里面再加三十克大枣、三十克生姜、三十克附子、三十克吴茱萸,再反佐三十克阿胶,这样吃起来还蛮舒服的。厥阴经在闷痛,吃当归四逆汤。
我这样子吃下去,感觉非常戏剧化:闷痛的感觉就从旁边慢慢往中间跑,从两边集中在胃这个地方,小腹侧面的痛变成胃痛,然后开始嗝气,嗝完气胃痛就好了。那这气从哪里来?不知道。
当然也有别的方法,我有时候会用灸条在从前割过盲肠的位置,上下灸灸,那肚子也会有咕噜咕噜有胀气,然后开始嗝气或者放屁,气出来了就好了。也就是割过那一道厥阴经少了那一点东西,久了就会堆脏东西,气不通,寒气堆在那边是不行的。
所以,当归四逆汤能不能直接作用在厥阴经?我觉得厥阴经这条东西就是这样子:中国说的五行,风木之气就是阴阳相交之气,那你一个方子是特别「相交阴阳」的,就会跟厥阴经起共鸣,就会增添风木之气。
你说吴茱萸汤,会不会动到厥阴经?吴茱萸这味药是有臊味、直接走肝经的,但是它不是从这个角度去动厥阴经的。
相对来讲,乌梅丸跟当归四逆汤,都是因为这种「交阴阳」的药性,而跟厥阴经起作用。
那你说当归四逆汤证,这个人已经是血虚寒了,用吴茱萸会不会更血虚啊?其实还好。吴茱萸的燥,是燥在气分的水,不全是燥在血。所以吴茱萸的发燥比较不太到血分那边的,它把痰打掉而已,你反佐了阿胶,就更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同样是厥阴病,什么时候要用当归四逆汤,什么时候要用吴茱萸汤?我想,「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非常标准的当归四逆汤证,「烦躁、呕吐、头痛」那一串的,是吴茱萸汤证,对不对?
当归四逆汤医什么啊?厥阴经关系到下腹腔的免疫机能,而免疫机能关系到淋巴,淋巴关系到少阳,所以这个「假少阳病、真厥阴病」这件事情,也关系到当归四逆汤。比如说,有一个人他的下腹腔的淋巴都一坨一坨的,那个是当归四逆汤。不一定一帖两帖就好,但你总要把厥阴经搞好,下腹腔免疫失调的反应才会好,所以这也是可以从厥阴治的少阳病。
因为当归四逆汤治血冷、血虚、血不通,那如果这个人血冷血虚,脉细欲绝……那能够医的病,太多了呀!「手脚冷、脉细欲绝」这一组主证,挂到月经痛也可以,挂到阳痿、睪丸痛、痔疮也可以,挂到坏疽、脱疽、牙痛、骨癌也可以,挂到心脏病也可以,挂到头痛也可以,挂到高血压也可以,挂到脑梗塞也可以。西医说的什么病都可能挂到呢。这样子不是很好医吗?那你说会不会挂到坐骨神经痛,可以啊!各种关节炎、大腿骨坏死也可以,不过这种病要加点地鳖虫、丹参、续断、牛膝、鹿角胶、黄耆之类的吧。
那各类的肠胃病,你不要说肠胃的病关系不到当归四逆汤。肠胃的免疫机能到底跟厥阴有关,如果你这个人是胃痛,你也把一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有没有?那甚至是寒症的疮,热证的没办法,寒证的丹毒啊、乳腺炎啦。妇女病慢性盆腔炎、不孕症、「今天有、明天又没有」的肿瘤啦,当归四逆汤常常都挂得到。反正摸摸手把把脉,几乎把不到,就是抓到主证了;常常听同学们在那边自怨自艾:「我把功夫脉很烂。」当归四逆汤很好啊,「把不到」就开啊。还怕你功夫太好呢。实在是太爽了。
当归四逆汤的可使用范围的推扩,战果辉煌的人,恐怕是当年台南的朱木通了。台南的朱木通遇到一个人盲肠炎,盲肠炎,「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我是经方派的,什么都不懂的,只好开当归四逆汤。」那开下去,就医好了。
所以盲肠炎都可以是厥阴经病,更何况是更多其他的炎。后来朱木通整理出一个结论:临床上所谓「盲肠炎」这种病,百分之九十都还在当归四逆汤的主证框里面,还不一定要照肠痈医。杂病说的「肠痈」,肠子化脓,那还早,还没有到。
多少「发炎」可以当作感冒就医得好?
从这件事情来想一想,如果我们学《伤寒》的人,对于这一块,特别把它整理得清楚一点的话,可能就会能够让伤寒派跟温病派的争论,得到一个「比较安稳的处理方式」。
怎么讲呢?
我们如果要用寒凉清热的药,当然是这个人「发炎」的时候,这没有问题。可是我们读《伤寒论》到现在,有多少「发炎」其实是感冒?这是一个很让人感到惊悚的问题。
今天外面的医生,如果学的不是伤寒学派,他是做西医的也好、做中医的也好,看到你发炎,那一定是清热、消炎的药就开下去了。昨天晚上是听谁在讲……?牙龈肉红肿,就开龙胆泻肝汤了?因为发炎嘛,就开清热的药,这是理所当然的思考。
可是我们从过去到今天,你啊看,痔疮、跟肠子发炎有没有感冒来的?有!而且很多,痔疮初起的在麻杏甘石汤,体质型的常是厥阴病。肠炎在太阳有葛芩连、黄芩汤;在少阳有大柴;在少阴有朱鸟;在厥阳有白头翁汤。
而肠炎的下利,几乎一般的急性肠炎,都是感冒引起的。用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主力是在治感冒,清热只是顺便。那更严重的,还有其他的汤剂哦,大部分都是感冒药。
那肝炎呢?病毒性疾病,根本就是感冒嘛!没有任何其他路数,就是照感冒医。
那胆囊炎?那也常常是少阳病跟阳明病掺杂在一起引起的。
然后呢,乳腺炎?我们学过的:一开始是葛根症,接下来是柴胡症,再来还可以用吴茱萸……全都可以是感冒。
肺炎呢?肺炎是感冒型的太多了!不是有那种肺炎,不是细菌感染造成的,找不到白血球上升的征兆,叫作「非典型」肺炎,对不对?那都是麻黄系的药,一打就打好了嘛!所以肺炎也有很多不是真的肺炎,是感冒。
那鼻窦炎呢?吃吃阳明的葛根汤,不干净的东西流出来就好了。三叉神经的发炎都有可能逼成鼻窦炎流出来就好了嘛。
中耳炎呢?小柴加葛字辈,对不对?又是当感冒医。耳朵积水、流黄水的加五苓、加桔梗啊。
腮腺炎有没有啊?有啊!眼睛发炎,眼白特别红的用麻杏甘石,那不然肝阴实的体质,厥阴火上逆了,用吴茱萸汤就退下来了。这眼睛发炎也可以照感冒医啊!
肾脏炎呢?那太多了!从一开始讲到现在,有多少肾脏炎,都可以当感冒先医好的。
咽喉、扁桃腺?阳证的你用麻杏甘石那一路,阴证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一路嘛。
那「痈疽发背」,背上长疮,那是太阳经的区块,也有人用桂枝汤医好的啊!
那肋膜炎,陷胸汤、小青龙汤都还算是感冒药啊!
就算是货真价实的「温病」好了,你傻傻地当作伤寒的阳明病来医,开白虎汤、承气汤、葛芩连,效果也不见得输给温病学派的方子哟。
──这样子全身上下的发炎,你《伤寒论》学到现在,其实要先用「消炎」的寒凉药的,并不是大多数耶!大多数还是把感冒赶走(或者说调整好六经)为最优先,你说是不是?
当你伤寒学派学到比较熟稔,安稳于这一套的治疗法时,知道很多发炎、很多发热,不是立刻需要寒凉药的时候,你再看到外面那些学中医的人,哪里发炎就要消哪里的炎、清哪里的火,寒凉药一直开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看到一个「很不一样的文化」的族群,至少在心里面会觉得「不很释怀」,那种感觉总是会有。
我想,在这样子的一种学习过程里面,我们伤寒派的药开习惯了,是不是别人就会觉得我们的开药路数很偏火神派?
因为,我们用阳药的机会,无论如何,会比其他家派多。
因为伤寒方可以治的发炎,像眼睛啊、耳朵啊,有的时候那种「红肿热痛」的状态也是存在的,你说那是不是发炎?的确是。你要说那是不是「实热」?也可以说是。但是,重点是要把「感冒」先医好。观念上的基本原则,我想我们至少不要偏离了。
同学可能不一定是专业的医生,也不是一天到晚能够医到很可怕的疑难杂症的人,可是我觉,得学《伤寒》呢,在家常之中开药,其实是好快乐的一件事情,因为几乎我们所遇到的感冒,只要你书读得熟,都是有标准版本的模式可循、有药可医的。就在这个很安稳的地方,照书生病、照书开药,我认为这样子医术反而容易好哦。你如果净遇到那些疑难杂症的,开药跟赌博一样,医术不见得会进步得快。
之前虽然我说,一般人在读三阴篇的时候,都觉得「好像三阴篇中有些内容是挟杂在一起的」:少阴也会有厥阴调调的病、太阴也会有少阴调调的病。可是即使是比较暧昧的三阴篇,在处理这些条文的时候,还是会让人觉得:张仲景这个人的头脑,是很清楚的。每个症状之间一点一点的些微差别,都没有被漏掉。
我在准备功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感觉:少阴病里头,有好几个重要的主证框架,后代的医家都往往把它算成温病的。可是,当后代医家把它算作温病的时候,医疗效果,却并不怎么好,当成少阴,还比较好医。
所以我觉得,学中医,还是要把《伤寒论》的基础先学起来。随着时代慢慢地转变,从宋朝到清末,好像越到后来,越不重视《伤寒》;也就是大家的「基本功」之中,《伤寒》的部分有越来越稀薄化的倾向。
等到你看清朝的《医宗金鉴》什么的──其实那些书都不是医术很差的人写的,是医术很好的人写的──可是你会发现他们已经没有什么《伤寒》的基础了。当他在面对这个篇章、这个条文、或是这个症状的时候,他就会直接把它想成是温病还是怎么样,他已经没办法认出那是少阴了。这是蛮可惜的一件事情。
在这些很类似、但其实不一样的症状之中,我们会看到──现在的很多医生,我们会说「他们是温病派」,好像「温病派」是什么不好听、骂人的词一样──不是说温病派不好,而是的的确确,现在很多医生,因为《伤寒论》的功力不够仔细,所以他很自然会跳开,去选择温病那边的理论,来治疗这一类的疾病。
今天我们来看〈少阴篇〉,就是要做「正本清源」的工作,让我们能认出来说:「哦,原来这个病还是算少阴。」简单来说,当一个人的肾阳不够,乃至于免疫力低落,然后就引发一些细菌感染或发热的现象,就算他看起来是温病,其实底子上是少阴,这样子的思路我们要有,实际上有用的方是少阴的方。
不晓得同学现在在家开药的进度如何?很多时候,看到那种以为是发炎的病,结果吃了四逆汤,反而好了。最重要是免疫机能能够上来,而不是杀菌消炎,整个思路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今日所谓「扶阳」学派的思考。
少阴病体质与厥阴病体质
以前讲过,如果一个人是虚劳底的话,你要先把他的虚劳医好,再来处理其他的事情。
而三阴病底子的人,在台湾是非常多的。
前一阵子好像网络上大家都在下载一个人写的电子书,一位美国开业的医生,好像叫作潘同菋的人?现代人的疾病,有两块地方,他觉得「很大条」,一个是说很多人都是少阴病体质的人,而他就讲了一句话说:他觉得少阴病体质的人,一辈子都不能够好起来;一旦是变成这种少阴病调调,他可能这一生一世体质就这个样子了。
而我是觉得,少阴病体质并不见得是没有办法好起来的,只是现代人不愿意去掌握张仲景写得很白的那个秘密:「多吃胆固醇」,这是一点。
另外呢,潘同菋他在说,他在测量人家经络的能量还什么东西的时候,觉得很多人身上很严重的病,是因为「肝实」所造成的。他也提到很多例子,比如说太太跟丈夫呕气呕了很多年,变成肝实啦……他觉得这个「肝实」病,是像各种绝症一样,非常讨厌、很难搞。
我对于他所说的「肝实」,会觉得,他似乎是非常爱他那套仪器,所以他会一直依照仪器的检测结果,称那个东西为「肝实」。如果是用我的语言来说的话,那就是「厥阴病」嘛。
会得厥阴病,那多半是跟个性有关系,这的确是很难救啦,要一个人整套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有所转变,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少阴病这样一条一条上过来,厥阴病一条一条上下去……虽然看起来,这三阴篇是教得比较快,可是我个人以为:短短的三阴篇,有可能反而会比〈太阳篇〉、〈少阳篇〉对大家更有用,因为现在大部分人的体质,都掉在三阴这边,所以还是要好好读一读。
是「四逆」还是「四顺」?
如果有同学是第一次读《伤寒论》的,会不会有一种这样子的第一印象?
──会觉得「当归四逆汤」跟「四逆汤」,都叫作「四逆汤」,就觉得它们是同一类的药?光听名字的时候,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四逆汤有加味,像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再加一个当归四逆汤,听起来好像是很类似的东西。中医非常外圈的人,不知道会不会以为「当归四逆汤是四逆汤加当归」?
当然,我们现在学,就会知道当归四逆汤是桂枝当归汤系的,不是四逆汤系的。但是这个名字,我觉得是张仲景在他的书里面先搞得这样子,才让大家会因为名字上的相似,而造成混乱。
当然,你也可以说,无论是当归四逆汤或是四逆汤,都是治「四肢厥逆」嘛,可能是张仲景一时之间有这样的念头,认为它们的治证是类似的。
可是呢,这个东西,你若要考证,还是有得考证的。怎么讲呢?
中国古时候的古方,即使是张仲景所命名的方剂,是有一个固定的调调的:
一个方剂的名称,通常是以它的「药味」,或者是「样子」,像这个汤有柴胡所以叫柴胡汤汤,煮起来红红的叫桃花汤,这是一路命名的方法。
而另外一路,就是张仲景会用这个汤的「功能」来命名,也就是说,像承气汤,是东西塞在那边下不来,要把它「接下来」,所以叫「承气」汤;陷胸汤是这个人结胸了,要把结住的胸打下去,所以叫「陷胸」汤。
一般来讲,张仲景以功能命名一个汤的时候,是以效果在命名的,不是以疾病、症状在命名的。可是当归四逆汤跟四逆汤,却变成以疾病、症状在命名了。如果以张仲景的文法习惯来讲,好像「吃了这个汤会四逆」一样,这听起来很奇怪。
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大家的「逻辑上」留下了疑点,而且我觉得,当归四逆汤跟四逆汤,名称都用「四逆」,其实不是很妙;因为你看大陆那边编的仲景方剂学教材,写「四逆汤类」,有些出版社,就把当归四逆汤跟四逆汤丢到同一类去。这样分其实没什么教育意义耶,因为这两个汤是不同路数的嘛,一个是附子剂,一个是桂枝当归剂,根本不一样。这样一个分类法,也不妥当。
那可是我们如果反过去考证古方时代的命名的话呢,会发现古方的世界,我们张仲景这个甘草、干姜、附子的四逆汤(我们桂林本有人参,宋本是没有人参的。),有别的本子,并不是叫它四逆汤的。甘草干姜附子的这个四逆汤,中国古时候有些书上抄的是「四顺汤」,手脚冷得缩起来是「逆」嘛,它是让你手脚暖回来的,所以叫四「顺」汤。如果是日本的抄本的话,四逆汤抄的是「回逆汤」,他四逆了,所以要「挽回」这个逆的状态。
我觉得它叫作「四顺汤」或者是「回逆汤」都是有道理的,我不敢说哪个是绝对正确的命名,但是在古方的世界里头,它有这另外两个名字的哦。
那你也知道,四逆汤吃了之后,阳气通得出来了,手就暖了。可是,当归四逆汤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当归四逆汤的手指尖冷,是因为阳气从血分跑出去了、抓不回来了,所以要把不乖乖回家的死老公逮回家、抓回来。你会发现:这两个汤以作用、效果来讲,方向是相反的;干姜甘草附子的四逆汤是把阳气「推出去」,而当归四逆汤是把阳气「抓回来」。如果一个叫「四顺」,另一个就可以叫「四逆」。
研究古方方名的话,会发现,果然,在唐代方书,有的本子里,叫「四逆汤」的是仲景的「当归四逆汤」,而甘草干姜附子的四逆汤,在古方的世界是叫「四顺汤」或是「回逆汤」。
这是闲话了,只是说一下。
昨天讲到这个,陈助教就问我说,同样是「把阳气抓回来」,当归四逆汤跟桂枝龙牡汤有什么不一样?我说:「你的头脑不要再想这个了,主证不一样就是了嘛。重要的是主证不一样,在厥阴病的主证框之下,有当归四逆汤证你就开当归四逆汤;在虚劳的主证框之下,有桂枝龙牡汤证你就开桂枝龙牡汤,你管它抓的是什么阳气?这么复杂的形而上的世界,我们就别再讨论了。」
很多学中医的人,都喜欢在头脑的层面要有充份的理解,于是就想了又想、想了又想,可是相对于陈助教的那个问题,昨天下课就有一位同学,她来跟我感叹一句话,她讲的表情是非常慌乱的,她说:「老师,我觉得非常地害怕。」
我说:「妳害怕什么?」
她说:「我来这边上课才不过一年,不过就照书吃吃药而已,我到今天,什么都不懂,只是看到书上写这样,那我身体刚好是这样,就吃下去了,结果有好,就那样了。可是,然后我就发现:为什么过去看的那么多中医,竟然没有人的医术比我好了?」她后来走之前,还回过头来讲说:「这怎么可能呢?人家专科的医生,在医院里面读书加实习就七八年耶,又那么用功,为什么我现在会赢过他?」
我觉得经方派就是这样子,就照着书上写的吃药就对了。每一个基本盘都打好,日子久了遇到奇怪的病,渐渐会有直觉知道该怎么加减,就这样而已。张仲景的书,就拿来操作就好。懂不懂倒不是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