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贽竟然是和尚?张居正和他到底见没见过面?

 滹南行东一庄翁 2016-11-26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在中国明清历史中,李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因此被明朝文坛定位为异端,被全世界批判。他作为思想先驱,最讽刺的是他被世人称作思想犯,有种举世皆敌的味道。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李贽竟然是和尚?张居正和他到底见没见过面?

而李贽为什么要取名为《焚书》、《续焚书》、《藏书》?《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事实证明,他一个人领先了整个时代太多,他的思想远远为当世不容,用句现在的话来说,不是他错了,而是世界错了。

他弃官后,待在家里潜心致学,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身入空门,却不受戒、不参加僧众的唪经祈祷。关于李贽为什么要出家?原因他自己也曾讲述过,即是对死亡的恐惧及由此激发的求道热忱。世人皆贪生怕死,而李贽自言自己尤贪生怕死之尤,所以他选择剃发出家,以便全心全意地探究生死大事,证得生死之道,最终参透生死,脱离苦海而终至无生无死的境界。李贽竟然是和尚?张居正和他到底见没见过面?

李贽和大明宰辅张居正两人既非同窗,又非好友,更非同僚,而且一为“首辅”,一为“隐士”,甚至既不曾互致问候,亦无谋面契谈。然而,李贽却对张居正有极高的推崇和赞誉,在谈到当时著名学者何心隐与张居正关系时说:“何公,布衣之杰也,故有杀身之祸;江陵,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不论其败而论其成,不追其鉴而原其心,不责其过而赏其功,则二者皆吾师也。”

李贽竟然是和尚?张居正和他到底见没见过面?

万历三十年(1602年),都察院左都御史温纯及都察院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奏劾李贽,明神宗见疏即下诏,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逮捕李贽下狱,著作被通令烧毁。入狱后,李贽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原籍福建,感慨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归为?”又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三月十五,呼侍者剃发,夺其剃刀割喉,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日(公历5月7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东厂锦衣卫写给皇帝的报告,称李贽“不食而死”。马经纶葬之通州,墓今犹存,在北京市通州区海子公园燃灯塔西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