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好太极拳要把握住松静、意气和聚放

 藏獒970 2016-11-30

练好太极拳要把握住松静、意气和聚放


作者马权友


练太极拳要明确目的是为健身养生,兼有技击防身之效。而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知道练什么?即练就内气。怎样练气用气,即把握住:松静、意气和聚放。


一、求松静


太极拳中所称的静,是打拳时物我两忘的静,是旁若无人的静,是一种松静。所谓“松”,就是打拳时肢体不用力,关节松开,肌肉松坠。“静”是忘掉烦杂,心沉意沉的静。练太极拳能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练拳除注意放松以外,还必须求静,静能轻身,行拳走整劲。否则,形神不统一,其表现:一是打拳跑快,心不在焉,意没在拳中,眼神东张西望,出脚不轻有拙力。二是发劲动作只顾发力,没有注意入静蓄劲,打出的拳带得身体乱晃。三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打的好,意在显摆,好像给人看,丢练动作,缺乏细腻。四是自我陶醉,晃头晃脑,内气不沉。怎样改掉以上毛病呢?一是意在拳中,身处意境,打拳无人似有人,或攻或防。二是发劲时,静心沉气,劲沉脚下,意想气劲上反已到位,再立马突发。三是明确练拳为养生,心想练拳好的有的是,自己要低调,心态坦然,神气自然内敛。


二、讲意气


打太极拳讲究意念在先,以意行气。所谓“意”,就是打拳时大脑的思维活动,要求用意不用力,以意指挥动作。不仅肢体不能主动运行,要靠意识指挥,而且内气也要在意识引领下运行,固有打拳“在意不气”之说。如果不加意识行拳,打出的拳就无神韵。如果不用意识引领内气而行气,就会要么内气上浮,要么横气填胸,不产功夫是小事,伤害身体是大事,固有“在气则滞”之说。


提到内气是什么感觉?当你做到松了、静了,日子久了,身体里就会产生一种感觉:身内有东西松沉下去了,到脚底了,又从脚底升腾上来了,直到百会了,或是到手上了,如同流水,又如气流,而且它会随着意向而流转。这种感觉就是“以意行气”。这里说的“气”,是身体里由“意”激发或诱导产生的能量。太极拳讲究以气催行,就是能量的释放。在与人较技中,通过接触点把“气”释放出去,助劲发作,施于对方,会加大威力。


三、懂聚放


练太极拳是为养生益寿,要益寿就得气血充足,要气血充足,就要练气聚气。同时,练太极拳还有技击防身功效,也就要放气。“聚”就是把内气聚集起来,“放”就是把内气释放出去。只有聚的气足,并不断续聚,才能保障放。那么如何练气、聚气呢?这就在于一个“松”字。


“松” 的功夫是太极拳练习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要下一辈子功夫所追求的。松对了就会产太极功夫,越松得透,太极内功就越高。否则,拳架再漂亮,练的套路再多,也只能是没有内在的太极操、空架子,就如外形漂亮的大楼,但它里面并没有装修,长期以往,也可能就是烂尾楼。从练太极拳的角度来说,这“装修”就是修内气内功,很关键。


要明确松要贯穿练拳的始终,还要大松,松透,不仅如此,与人交手时刻注意松沉,对方紧,你反要松沉,不要遇对方惊炸刺激身体就僵了。这一点我经常提醒弟子们要特别注意。如果对方紧,你就紧,那么实际上是没有松透的表现。


练太极拳要上身松沉,下身稳实。要求松开肩胯关节,每块肌肉都要放松。这样就能聚集内气于丹田,充实腰腹,增加棚劲。太极拳是“重意不重力”的,当练到一定层次,就会产生意念劲,是用意气劲发人,而不是靠肌肉的力量。内气瞬间爆炸而催行,威力很大,这就是放。


总之,练好太极拳把握住松静、意气和聚放,足矣!


(本文作者马权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